APP下载

农村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文本整合的六种策略

2018-03-26尹彦平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语文主题学习黑板人教版

尹彦平

两年多来,我一直关注《内蒙古教育》《语文主题学习》专栏的文章,觉得该专栏不少文章说到我心里去了,现把《语文主题学习》专栏中对我影响较大的文章整理如下:

2015年12期肖伟东《走进鲁迅》:“听写导入,明确学习任务;回顾文章,谈谈鲁迅形象;赏析片断,复习描写方法;专注外貌,练习描写人物;提出希望,拓展阅读范围”。

2016年7期孙志刚《改变课堂才是根本》:“‘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所追求的是‘课内阅读,课内学习,突出特征是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进行大量阅读。”

2016年11期刘彦《享“瘦”课堂,富“语”人生》:“所谓的享‘瘦语文,是指摒弃对课文支离破碎的条分缕析、反复训练,把处处是学问的语文课文压缩、提炼,以‘一课一得的理念整合教材。”

2017年3期张菊梅《走正确的路,心头才光明》:“‘语文主题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学习材料,教学目标单一……多数采用‘1+x模式,即以一篇课文为基点,向‘面上辐射,把从必修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多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文章的阅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形成‘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

2017年3期薛淑梅《基于系统思考的高效语文教学》:“走进故事,走进父亲;抓住线索,明晰内容;品读细节,感悟真情;总结方法,学习运用;走出文本,追寻父爱;捕捉生活,书写感悟。”

在农村小学没有“语文主题学习”配套丛书的状况下,笔者在尝试中梳理出六种文本整合及实施的策略,现与同仁分享。

一、一文多用

我们先前的定势思维是一次性教完一篇课文就算完事了。其实不然,这篇文章还有可利用的价值,可以多次利用。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为例。

原文片断1: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原文片断2: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分析定点:全文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第一片断的反复,强调母亲极其劳累,挣钱的不易;第二片断的反复,强调母亲为了挣钱,一点也舍不得耽误功夫。这正应了“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才反复”的古语。我把“反复”作为学习本课的一个点。

课堂片断:

1.标出文中运用反复的语句,多读几遍。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在电脑黑板视频展台上读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赏析“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在各小节中的反复,强烈地表达了人民想念总理的思想感情。

4.创设情境,练习表达。周日下午了,可你还没做家庭作业,这时你的母亲会怎么说,怎么做?写下来。

二、后文前用

我们在使用语文教材时,往往是按排列次序依次上课,教前边的课文从不涉及后边的课文。但是由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需要,也可以把后边的课文暂时提到前边的教学中,作为辅助材料加以运用。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梅花魂》为例。

原文片断1: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原文片断2: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原文片断3: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分析定点:《梅花魂》多处描写华侨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思乡爱国的人物形象。我就把“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定为学习点。然而,本册后边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人物形象也十分明显,所以我就把它临时提到前边来加以认识、比较、印证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堂片断:

1.标注华侨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总结规律: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描写。

4.翻到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标注班长马宝玉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5.练写:描写一个疼爱孩子的人物形象,也许是母亲,也许是爷爷……

6.师生选出优、中、差三人讲评。

三、旧文新用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先前学过的课文,以为学过了就可以了。其实它还有可利用的价值。比如,我现在教的是五年级上册,但可以把以前年级学过的课文进行再利用。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6课《开国大典》为例。

原文简析定点:《开国大典》中一个突出的表达方法是场面描写,如,“群众汇集广场”“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式”……为了让学生学会描写场面的方法——点面结合,我利用电脑黑板的视频展台适时放出四年级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原文,让学生比较,因为这篇课文也是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伽利略试验前”“伽利略试验时”的两个场面。

课堂片断:

1.探索交流什么叫“场面描写”?引导归纳: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对人物活动进行描述。

2.默读课文,批注《开国大典》中的几个场面。

3.探究这几个场面描写的方法。归纳场面描写主要方法:人物活动、点面结合。

4.电脑黑板视频展台放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原文,寻觅其中的场面描写并和《开国大典》的场面描写进行比较。

5.請同学们采用“人物活动、点面结合”方法描写我们开学初校园除草时的劳动场面。

四、组文齐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共有四篇课文:《钓鱼的启示》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落花生》《珍珠鸟》。这四篇课文都是“一事一议”的文体。我把学习这组课文的点定在“怎样读、怎样写”“一事一議”的文章。使学生了解规律。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为例。

课堂片断:

1.批注这四篇课文各写了一件什么事?各让我们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2.讨论交流归纳。针对四篇课文所写事件揭示其各自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3.探究怎样读“一事一议”文章:看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再去挖掘反映的道理。

4.如何写“一事一议”类文章呢?请同学们参照本组课文写一篇“一事一议”的作文。

五、文段截用

老师在平时读了一些书或一些文章,心里总有一些印象。如果在教某一篇课文时,就可以把那些文章拿来用,或把手机拍照截取的某本书的片断上传到电脑黑板上阅读。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课《窃读记》为例。

原文简析定点:《窃读记》有四对矛盾心理描写,如,“希望昨天读的那本书仍在但又担心被卖光”“找到了书高兴地读起来又惧怕被老板发现”“读书时希望雨越下越大却又假装皱眉头不高兴”“饥肠辘辘想吃一碗面却又想象着在沙发上读书”。本文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十分突出,强烈地表达了“我”热爱读书的品质。因此,我把“描写矛盾心理强化中心”作为学习点。

我以前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记得也有一部分明显地描写了主人公孙少平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孙少平朴实、厚道、善良的品格。我就找到第51章的那部分,直接用手机拍下来,然后上传到电脑黑板上展示出来供学生深入学习。

课堂片断:

1.找出课文中描写作者矛盾心理的语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交流、归纳:突出作者热爱读书的品质。

3.在电脑黑板上阅读《平凡的世界》截选部分,看看哪些语句写了孙少平的矛盾心理,你体会到了什么?

4.简介本部分前后的大致内容,然后交流、归纳:突出了孙少平朴实、厚道、善良的品格。

5.创设情境,进行练笔。我们在许多时候对某件事是做还是不做、是认真做还是应付做,常常有心理矛盾。请你把它写出来。

六、作文备用

从整篇看某个学生的作文不一定好,但就某一方面来说却有突出的地方。那么,就让学生重新抄写到稿纸上,我在题目前注上“标签”,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移步换景顺序”“一波三折”“侧面烘托”……等到讲哪一篇课文时需要,我就用电脑黑板的视频展台把相应的文章展示出来,供学生参阅、深化。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

原文简析定点:《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了强调挖掘之艰难,孩子没有生还的希望,作者多次进行侧面烘托,如,“被埋孩子的其他父母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消防队长的动作、语言”描写、“警察的动作、语言”描写。我就把本课的学习点定在了“利用侧面烘托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上。

课堂片断:

1.提问:课文想表达父亲对儿子的爱,可文中却用大量的篇幅写其他孩子的父母、消防队长和警察的表现,这是为什么?

2.交流归纳:意在写出挖掘之难、没有生还的希望,这样就更加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3.大家还记得温语晗写的作文——《妈妈的爱》吗?请看视频展台上她的作文,找出其中的侧面描写,体会其作用。

4.创设情境,小练笔。开学时咱们班在校园除草,天气那么热,可全家硕却干得很起劲。如果我们要写《热爱劳动的全家硕》,你怎样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突出全家硕不怕热、不怕累,热爱劳动的品质呢?

5.师生评价优、中、差三名学生的作文。

猜你喜欢

语文主题学习黑板人教版
擦黑板
长在黑板上的诗
晓黑板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课本的有机整合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