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填土路基处理方案的对比分析
2018-03-26赵蕊花
赵 蕊 花
(山西省太原南郊公路管理段,山西 太原 030032)
在公路路基施工中,经常遇见杂填土路段,通过多种方案对路基进行处理,在造价、工期、质量等方面取到很好的效果。
1 工程地质情况
通过地勘资料及现场实际情况得知,地基土自上而下可分为4层,依层序分述如下:
第①层:人工填土,根据岩土成分及力学性质不同分为两个亚层。
第①1层:杂填土,杂色,含砖块、白灰等建筑垃圾及煤渣等生活垃圾,少量碎石、煤屑等,以粉土、粉质粘土填充,结构松散,压缩性高,均匀性差,层厚6.80 m~10.50 m,层底埋深6.80 m~10.50 m。
第①2层:素填土,黄色,岩性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含植物根系、少量石屑、煤屑等,结构松散,压缩性高,均匀性差,层厚0.30 m~0.50 m,层底埋深0.30 m~0.50 m。
第②层:湿陷性粉土,褐黄色,含云母、氧化物、钙质菌丝等,稍湿,稍密,具大孔隙,具轻微中等湿陷性,压缩系数为0.267~0.545,具中、高压缩性,层厚度介于3.20 m~6.10 m之间,层底埋深介于3.50 m~6.50 m之间。
第③层:湿陷性粉质粘土,褐黄色,含云母、氧化物、钙质菌丝、钙质结核等,可塑、坚硬状态,具大孔隙,具轻微、中等湿陷性,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具中等压缩性,层厚度介于4.50 m~14.70 m之间,层底埋深介于12.50 m~19.50 m。
第④层:粉质粘土,褐红~褐黄色,含云母、氧化铝、氧化铁、钙质结核等,硬塑、坚硬状态,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具中等压缩性,勘察勘探点均未揭穿该层,最大揭露厚度7.50 m,最大揭露深度25.00 m。
2 方案选择
采取如下3种方案对上述路段进行处理。素土换填、素土换填配合注浆加固、强夯加固地基。
方案一:换填素土。
建筑垃圾含量较多,生活垃圾较少,深度为3 m~4 m的路段,拟定路基处理方案如下:
对路基深度3.5 m范围内进行处理,3.5 m以下为建筑垃圾,以上部分建筑、生活垃圾全部挖除,挖至3.5 m底标高后,采用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检测地基承载力,符合要求后,分层回填素土,碾压,检测合格进行下一层,按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层的施工。
方案二:强夯法。
通过地质勘查资料及现场开挖情况,路段内都是建筑垃圾,无生活垃圾,采用强夯的方法,具体方案如下:
强夯夯击能选用5 000 kN/m,共分四次夯击,呈梅花形布置,第一次、第二次间距2 m,每遍15击,夯击能量为5 000 kN/m,夯印相互搭接1/4,最后两击夯沉量不大于100 mm,当发生地面隆起或起夯困难时,应停止夯击;第三次间距3 m,每遍10击,夯击能量为2 000 kN/m,最后两击夯沉量不大于80 mm;第四次间距5 m,每遍15击,夯击能量为2 000 kN/m,直至满足设计要求。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y and the physiopathology of pancreatic injury in septic shock patients, to clarify whether it requires specific management and to assess its prognostic value.
方案三:换填加注浆。
考虑到建筑、生活垃圾较多,3.5 m以下仍存在生活垃圾,采用换填法与水泥注浆法相结合的方法,纵、横间距1.5 m,呈梅花状布置,宽出路基填筑范围各1 m,根据实际路基填筑深度现场作适当调整,浆液注入率宜为15%,水灰比0.8∶1,深度为6 m,注浆点上覆土层厚度应大于2 m。
采用间歇式注浆法,注浆以3次为一个循环,路基注浆量大约150 kg/m,注浆采用隔一注一的顺序,第一孔达到一定压力,再注第三孔,并及时用清水冲洗1孔钢花管,依此类推,重复循环灌注每次循环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初凝时间(约45 min~60 min),直至达到终灌标准,注浆压力宜为1.0 MPa~7.0 MPa。
各注浆孔完成后,达到设计强度,对路基表面进行清理,路面以下2 m范围内回填素土,分层碾压至路基设计标高。
3 试验检测
3.1 方案一换填素土的检测项目
建筑垃圾由于自身重量的积压及多年的沉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开挖至3.5 m以下时,应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后,需用静载试验的方法,确定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可进行路基素土的回填,如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进行其他方案的选择。
3.2 方案二强夯法的检测项目
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夯击次数,对地面比对进行地面变形和夯沉量的监测,满足方案中确定的夯沉量的要求。
夯击完成后,要对现场进行静载试验、动力触探及标准贯入试验、瑞利波试验,以及室内土工试验。
3.3 方案三换填加注浆的检测项目
施工过程中,对注浆量进行控制,并现场记录施工情况;注浆完成后,进行静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素土的回填按路基填筑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4 方案对比分析
4.1 工期的对比分析
方案一:主要的工序包括,垃圾外运及土方回填,比较简单,工期较短,但受制约于土方作业队伍和外界环保、交警、路政等单位,影响因素较多。
方案二:需对2 m范围内的生活垃圾进行清运后,方可进行钻孔、埋管、注浆等一系列的工序,同时,需回填素土达到设计标高,工序繁琐,要求较高,工期长,造价高。
方案三:采用强夯工艺会减少土方的外运,可连续24 h不间断的作业(在野外作业,附近无居民点),工期最短。
4.2 安全、环保因素对比分析
方案一:开挖深度在3.5 m以上,超过3 m,属于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需要编制专项方案,如开挖线紧邻建筑物,大开挖放坡涉及面大,容易给周边建筑物带来安全隐患;同时,在目前环保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垃圾外运,土方回填,往往对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方案二:采用强夯法可以省去大量的土方外运,可以有效防止扬尘对大自然的危害,当周边建筑较近时,应慎重考虑使用;当离居民区较近时,夜晚应停止作业。
方案三:垃圾外运及回填的因素与方案一类似,注浆的可以24 h作业,噪声小,对周边影响较小,但水泥浆液不能乱排,污染周边农田。
4.3 质量因素分析
方案一:采用换填的施工方法,处理深度3.5 m,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高填方施工,完工后沉降无法避免,临近雨季,路基中进行土方作业,会对回填质量造成隐患,过程质量较易控制,造价低。
方案二:强夯的处理深度4 m左右,施工过程简单,但检测比较复杂,造价低。
方案三:处理深度达到8 m,能有效的对路基的特殊段落进行处理,注浆工艺是目前常用的处理地基下沉的方法,质量较易控制,处理效果好,但造价较高。
5 结语
通过对三种方案的比对分析,各有优缺点,通过地勘报告及现场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做到质量、造价、工期、安全等的有效统一,真正发挥各自的特点,服务于工程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