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课程标准》理念改进小学语文教学

2018-03-26李芳芳

成功 2018年10期
关键词:俗语课程标准笔者

李芳芳

邳州市新河镇中心小学 江苏 徐州 221300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理解与运用语言的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塑造学生灵魂的重要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搞好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要运用该文件所提出的理念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及思想的健康成长奠基。

一、运用有效导入,引发学生阅读期待

《标准》强调:“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篇与序曲,它可以起到“先声夺人”之功效,即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吊起学生阅读探究的“胃口”,使之产生急于通过阅读来弄清事情结果或相关问题答案的迫切心理。“良好的开端乃成功之一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格外重视导入的艺术性与实效性,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与动力。

例如,《牛郎织女》的体裁是民间故事,学生对故事情有独钟。如何引领学生迅速地融入到文本之中,去感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感悟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笔者在导入环节运用了图文并茂的课件,来实现这一目的。伴随着夏夜夜空情境的呈现,笔者深情地向学生讲述——“在夏天的夜晚,当你仰望苍穹的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天空中流淌着一条星辰密布的‘银河’。在银河东岸,你会发现有颗星特别明亮,它的两侧还有两颗小星在陪伴着它,这‘一大两小’三颗星星构成了一根‘扁担’,那是一个人挑着扁担在行走。这颗亮星叫做‘牛郎星’。在河的西岸也有一颗非常亮的大星星,它的名字叫‘织女星’。这两颗亮星分别属于天鹰座和天琴座。多少年来,这两颗星星总是那么含情脉脉地望着。关于这两颗星星还有一段凄美动人的传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走进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通过这样声情并茂的导入,将学生的思绪牵回到课堂,使之很快沉浸于故事之中。

再如,教学《最后的姿势》,笔者这样引发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题目原来并不是‘最后的姿势’,而是叫‘废墟中托起希望’;那么,编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呢?读完课文之后,也许你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了文本,并通过阅读、思考与交流,去探寻答案,形成共识,进而获取一种成功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愉悦。

二、搞好课堂对话,培养学生交流习惯

《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说法将阅读教学活动定义为一种“对话”。事实上这种对话是多主体、多边性的,包括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其中,前面两种对话是后面两种对话的前提与基础。“师本对话”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用心研读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元素,搞好教学预设;“生本对话”则要求学生要课前或课中,融入、沉潜到文本之中,去感知、理解、玩味、表达,获取独特的阅读体验,从而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做好充分准备。“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是“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的延续和成果的表达。借助这两种对话活动的开展,学生敞开心扉,展示自己对文本领悟的成果,以获得老师或同伴认可或批评,以期使自己的认知逐渐全面、深刻,进而走向完善、完美。

笔者认为要保证课堂对话的有效性,教师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二是积极参与、互动分享的原则。对于第一个原则,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安全、自由的对话氛围。教师不居高临下、高高在上,而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做学生阅读活动的引路人与鼓励者,去点拨、启发、引导、评价。对于第二个原则,教师鼓舞学生的勇气,使之敢说、愿说、会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提问、回应等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不固执己见,而要学会反思与接纳。

三、搞好资源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标准》强调:“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关于教材编写建议,《标准》又指出:“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搞好资源拓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文中的资源毕竟有限,它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求知识的“引子”,帮助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时,则要借助这个引子或窗口,进行资源的拓展与延伸,以便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例如,小学语文第11册“练习4”中的“语文与生活”板块,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引出了关于自然风光、土特产和民风民俗的俗语;同时,对于教材中选编的俗语要求学生说说它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继续搜集当地的俗语并跟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教学这一练习,笔者没有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先让学生自己通过资料或上网查询每一句俗语的意思,课堂上再让他们相互交流,这样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自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习惯与能力。为突破教学难点,笔者还要求学生通过工具书给俗语中的关键字选择恰当的意思。事实上,教学过程中当笔者呈现出人参的图片时,学生感到非常好奇——这些人参的样子跟人的身体很相似呀!由此,学生明白了这一特产名称的由来。当然,学生也知道了人参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在认识“貂皮”的时候,笔者还注意向学生渗透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当学生了解了每句俗语的意思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说说这5句俗语分别涉及到哪几方面的内容;然后再呈现一些俗语,让学生分类;最后,要求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地方俗语进行交流,以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

总之,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搞好导入及对话活动,并运用拓展意识,整合各类资源,为课堂所用,提高教学效益。

猜你喜欢

俗语课程标准笔者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老师,别走……
俗语知多少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客家俗语巧诵读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