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2018-03-26周婷婷马继东
周婷婷 马继东*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0 引言
传统的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大多以人的经验为依据,且建设工程具有一次性的特点,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不精细,把控效果差,使建设项目一直具有效率低、耗损重的现象。造成了超工期、超预算等与成本控制分离的现象。BIM是当前海内外学者和建筑行业人士目光的焦点[1]。BIM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一个基于数字化技术和可视化技术集成和管理与建设项目有关信息的方法。采用BIM技术可以建立BIM模型,协助设计方、施工方和业主方直观、全面地理解建设项目的情况。针对预算中出现的错误数据,进行合理的改正,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从而有效调控建筑工程的成本。
1 传统的建设工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前
1.1.1投标报价中工程量计算精确度不高
预算人员根据招标文件提供的CAD图纸,对项目进行计算并手工录入。人工操作耗费时间长,正确率低。另外,对大型建设工程,由于工程量统计较为繁琐,获取数据的效率很低,将导致预测阶段对成本目标设定有很大偏差。
1.1.2图纸不易识别全面
在施工过程中会碰到设计与实际施工不符合的状况,必须再次修改和变更。由于管理、施工人员的素质不同,无法凭借施工经历完全辨别出图纸中已有的有损于实际施工的地方,这种盲目性增加了工期成本[2]。
1.2 施工过程
1.2.1历史数据调用不便
传统的项目管理中基本用电子文件或纸质图纸对数据进行保存,纸质数据和资料管理起来非常麻烦,在进行数据调用时非常不便。
1.2.2缺乏动态管理
1)不注重过程控制。很多建设单位的项目只有施工预算和竣工结算成本资料,对于过程中的数据疏于管理,成本控制比较差。成本种类有人工费、材料费和间接费用等,若事前未明确成本目标,会失去对成本掌控的主动性,不能及时对已有偏差进行纠正,会造成总体成本增加。
2)项目信息无法共享。成本在施工过程中是动态变更的。施工过程中常发生设计变更,预算提供的工程量不能根据变更及时发生改变;实际施工中,管理人员也很难及时发现资源、进度和各项费用超预计的情况。数据无法及时获取和更新,成本控制很被动。
1.2.3缺乏精细化管理
1)人员管理。施工现场管理体系不完善,员工大多都是民工,没有规范的岗前培训,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操作没有统一标准,无法保证施工质量。
2)材料管理。施工过程中,常发生物资的多次搬运,物资存货处理不当,施工现场物资没有合理摆放等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延迟完工时间。
3)场地布局。很多施工单位仅依靠经验进行平面布置,没有对场地进行科学的规划,造成材料进场路线不畅、材料堆放位置不当、塔吊回转半径的范围超过施工建筑以外等现象,增加了管理成本。
1.3 竣工结算
传统的成本管理对涉及的数据、文件,是以纸质材料或者单一的电子文档进行保存的,材料之间缺乏关联性,分析核对工程中的工作量极大,造成结算阶段数据的精确度、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
除此之外,施工单位易伪造虚假工程资料,以追求额外的经济索赔;审计部门与施工部门互相包庇,夸大工程量,造成工程项目成本增加。
2 BIM在建设工程成本控制中应用
2.1 施工前
2.1.1招标阶段
建设单位借助于BIM展示可视化施工方案,包括施工工序、资源调配等,用以项目投标,由此可以清晰地知道全部施工进程或办法,展示自己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及优势,大大提高投标方案的可读性,确保投标方案的可行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1.2施工准备阶段
造价人员利用BIM构建算量模型,将数据准确输入到系统中,结合模型的运行情况,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并利用BIM检查功能,合理改进项目施工计划,节省工程量计算的时间。在设计阶段采用BIM展现和剖析设计方案,检查设计错误,在进行施工前处理好所有设计问题,保证设计的可实施性,避免返工。
2.2 施工阶段
采用BIM和模拟技术对施工方案进行模拟与分析,找出合适的施工方案,改变常出现的边施工边变更的现象[3],运用BIM的算量功能,合理计算工程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科学的对人工、材料、机械进行组织安排,真正达到节约施工成本的目的。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建设工程,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和特点,明确施工流程,建立合理的BIM模型,将其与施工进度有效结合,针对工程中的薄弱部位,进行动态分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施工周期,改变施工单位重进度轻质量,重索赔轻控制的现象。
2.3 竣工阶段
竣工结算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事后控制。造价人员利用BIM技术,做好相应的核对工作,保证工程中的各项数据得到合理利用,进行合理的成本结算,并结合竣工阶段的各项数据,针对错误的数据,进行二次核对。同时,BIM模型保证了竣工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避免施工单位利用虚假不实的工程资料,追求额外经济索赔的现象。
将BIM运用到工程竣工阶段,能减轻造价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质量。通过建立合理的BIM模型,能够为造价人员提供准确的竣工结算数据,造价人员要结合施工方案与设计方案[4],详细了解施工的各个细节,不断提升工程中各项核算数据的正确性。从而不断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
3 结语
通过应用合理的BIM技术,能够保证各个阶段的施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解决传统建设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它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BIM发展尚不成熟,实际运用时仍有很多问题。
1)BIM技术缺少标准和法律法规。BIM不同应用阶段的模型信息有统一规范的标准才能保证信息互相交换的完整性和传递的准确性;BIM信息的交流会受到项目责任、质量问题、知识产权等影响,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仍是空白。
2)BIM缺少激励政策。BIM的应用使得成本更加明确,施工企业不能再运用核算工程量的差来盈利,应用BIM的积极性会被打压,使BIM的推行受到阻碍。
3)施工前准备时间长。BIM的应用需进行技术人员培训、模型制作和信息添加,且在施工前要把时间、人员、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否则会在施工阶段管理把控不利,使时间过长,导致后期时间不足,影响工程质量。
4)模型更新不及时。BIM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更新模型,保证项目有效的实行动态成本管理。这需要技术人员手动操作,再与项目模型关联。若无法及时对项目信息进行更新,动态成本管理效果将无法展现。
这些问题需要专业人员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从而保证BIM的推广与应用,促进建筑工程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安申.基于BIM的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2] 张 璞.基于BIM技术的建设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3] 赵锦设.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1333-1334.
[4] 杨燕飞.基于BIM的建设项目施工成本控制[J].山西建筑,2018,4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