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汶上县生态水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18-03-26王达
王 达
(山东水总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13)
汶上县位于鲁西南,黄淮流域分界处,属淮河流域。境内河流、沟渠交织,水系较为完整,水利设施在汶上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水系建设逐步得到重视。。
1 汶上县水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汶上县境内主要有泉河、小汶河,流经县域边界的有大汶河、梁济运河、排渗河、小新河,贯穿县城东部的进军渠和北部的胜利渠等主要河渠,加之全县境内的23条骨干排水沟组成了现有水系。其中泉河与小汶河为汶上县主要防洪除涝及引水补源河道,建国后历经多次治理,逐渐形成为泉河水系、小汶河水系。
为更好的维护、保障水系生态健康,完善水系布局,汶上县编制了《汶上县现代水网建设规划》。规划主要以排渗河、小汶河、泉河,东部引水干渠为骨干,构建汶上县水系生态网。在县域范围通过将内河、库、湖相连,构建“一源、一心、三片、五脉、六支、七水柜”生态水系格局,实现防洪、水资源配置、生态综合利用功能。在县城范围依托城区详细规划和水系格局分布,形成“一核、两环、六园、六纽带”的水系空间结构,完善城区生态水系格局。
2 存在问题
2.1 河道水系年久失修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现有河道水系一直未进行较为系统的治理,河道堵塞、淤积、河口破损、堤防破坏等情况较为普遍,原有水工建筑物建设标准较低,损毁老化严重,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2.2 工程治理模式单一
在河道治理方面,以往主要侧重河道的防洪除涝与引水灌溉等方面,规划设计功能相对较为单一。目前的河道治理目标是将兼顾环境保护、林业、动植物生存环境、生物多样化、城市建设、宜居环境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水系建设模式。
2.3 规划修订不及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规划相继出台并启动实施。有些规划在实施中,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而各部门间未能及时有效的沟通,致使原有规划得不到及时修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改动较大,对项目投资及后期效益评估影响较大。
2.4 资金投入不足
河道治理涉及面广、投资大。近年来,主要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和地方配套作为项目资金的筹集方式。由于县财力有限,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河道治理的一项重要因素。
2.5 城区水系不完善
近年来,县水利部门先后完成了中都水库建设、东护城河治理以及城区段泉河疏挖等项目,初步形成了城区水系框架,但由于原有排水体系的改变,致使城区部分区域排水不畅,加之已完成项目治理标准的不统一,部分河段不满足当前规划的防洪除涝标准,城区水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3 加强生态水系建设的对策
3.1 多措并举,加大水利资金投入
为保障水生态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政府将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落实各项建设资金。一是落实地方财政资金,通过对各项涉农、涉水项目资金的整合,加大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带动水生态建设的推进;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通过多部门、多渠道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三是大力吸引社会资本,通过水生态建设项目与具有适当收益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整合,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弥补项目资金的不足。
3.2 加强协作,适时完善规划修编
在规划执行中,加强部门间的联动,结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对现有的规划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确保做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相互兼顾,各项发展同步进行。
3.3 强化管理,确保效益的持续发挥
虽然项目规划的合理性制约着工程效益的发挥,但是工程建成后的管理,是确保工程持续发挥效益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制定与不断修订完善各项管理措施,以确保工程效益能够长久的发挥。同时建议加强各级“河长制”工作的推进落实,建立健全河流水系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3.4 深入引导宣传,形成全民保护意识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水利设施及生态水系保护的宣传教育,把水情知识纳入公益性宣传和国民素质教育体系,普及节约与保护科学知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强保护宣传,报道先进典型。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开展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公众积极参与水利设施及生态水系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