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鱼岭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8-03-26曹逸希
曹逸希
(陕西省水务集团农业水利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4)
0 引言
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突出乡村旅游是产业扶贫的直接抓手和重要支撑。2018年中央1号文件,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本文结合陕西省丹凤县鱼岭水库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探讨合理规划开发利用水库风景资源,创造山水美景,将旅游产业扶贫、美丽乡村、创意农业与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实践。
1 发展旅游产业扶贫
旅游产业扶贫是指在经济不发达但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发展旅游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帮助当地人民的脱贫致富[1];旅游产业扶贫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首选产业,这是一条最为推崇的绿色发展之路,是一种造血式的扶贫之路,也是惠及当地人民的富民之路。
1.1 旅游产业扶贫措施
2)旅游扶贫与移民工作相结合:由当地政府牵头,按照移民专项报告,发挥移民扶持政策,组织当地农民迁出景区,从根本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或者吸纳部分原住村民参与到景区运营管理中来,将农房改造为民宿、商业建筑等,帮助其就业脱贫。
3)旅游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通过适当帮扶和典型引路,破除多年来贫困户养成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念[2]。
1.2 旅游产业扶贫的重要性
通过扶贫,使政府与企业紧密相连,推动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富致富的重要力量,实现绿色扶贫。使其成为生态大花园、产业扶贫示范园、美丽新家园。
2 鱼岭水利风景区规划分析
2.1 选址分析
鱼岭水利风景区选址于老君河下游商镇鱼岭村,距丹凤县城13.5 km。规划用地约4800余亩,核心区域用地约2800余亩,其中水域面积600余亩,包括鱼岭水库、鱼岭村、伯牙山、关公岭、大石沟口等。通过对上位规划的解读,挖掘出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包含“商山四皓”*药草文化、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民俗文化等。传承历史文化,以“伯牙子期”文化为主脉络,重点挖掘“知音”文化,弘扬“人与人”、“家与国”、“党中央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情谊连接。规划总体结构设计为“一心、两带、五区、八景”,以库区内湖心岛为规划中心,创建“旅游综合服务区、湖心观光休闲区、田园度假养生谷、山地文化体验区、踏溪溯源体验区”五个片区,依托山清水秀的良好自然基地,充分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建造出错落有致、层次丰富、气势壮丽的仙境鱼岭,绵延于秦岭山中的田园水寨。
2.2 做足水文章,做活水文化
鱼岭水库水利风景区在规划中利用景区内丰富的水资源,搞好水土保持,保护源头,提升水系品质,减少水体污染,修缮打造库区内生态景观,借水造景。结合坝下水面和副坝的石壁,设置一线天瀑布,在非汛期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拦蓄暴雨洪水,打造景观溢流堰;开发水上游船、水上运动(如划水、高台跳水、皮划艇)、戏水石滩等亲水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游乐性。将伯牙子期知音文化与丹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芯子结合演艺,利用高科技影像手段在魔灯幻影元素的陪衬下,精心营造出一个超强冲击力的视觉盛宴—伯牙子期知音文化水秀。
2.3 农耕文化在景区规划中的应用
结合现状农田与农耕文化,建设生态果蔬园主题区,占地约200余亩,设置采摘果园、动物乐园、农夫集市、乡村手工坊、有机餐厅等项目,重点创建以“商山四皓”命名的药草园,以展示丹凤的药草文化,打造一个集科研、科普、教育和景观休闲为一体的主题区,突出其专业性、趣味性、参与性。在园区内组织游人开展“寻药、辨药、采药、品药”活动,将中草药文化融入到景区的餐饮中,弘扬养生膳食主题的餐饮文化。把园区创建为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区,寓教于乐,科普传统文化、农耕文化、药膳文化,增加游客的体验性。
规划设计立足地域资源优势,以乡村旅游为主线,以扶贫为目标,以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农业为依托,给游客展现出一幅“曲径通幽鱼岭寨、风雨廊桥水徘徊”的连绵山水画卷。
2.4 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低影响开发理念是生态设计思想在雨水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尊重自然为基础,保护自然为前提,适应自然为方法、模拟自然为目标,试图恢复与重建稳定的景观生态格局,弱化人工开发、工程建设对自然的干扰,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
从王钻清一百余首大时空诗中,我们发现他的“大时空诗”(或称“科幻诗”)形成了“体系”。他在自己的写作中,在未来设计的时空压缩与时代嬗变的文化反刍中,一边建立自己与时间幻想、空间探测、抽象现实、人类未来等相关的题材体系——将地表人、外星人、地球、月球、太阳、火星、星系、太空、外太空等作为描写对象,把光年、光速、量子、粒子、中子、微中子等当作诗歌的“大数据”;一边建立与“大时空”、人类性、现代性等诸多因子紧密联系且富有个性的语言体系——科幻的、诗性的、哲思的、神性的、灵异的、奇幻的、混沌的语言体系;或者说,构成显而易见的一套完整的由科幻新感觉、转喻新概念、众多新意象组成的前后连贯的体系。
鱼岭水利风景区在场地开发建设中,运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协调“土地开发”与“环境影响”的关系,在建筑改造过程中减少整体性的拆除,特别是对于具有良好风貌的、历史悠久的乡村建筑做到最大程度的修复与保留。在进行景区建筑建设及建筑外立面改造时,就近选取地方性的毛石与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以此减少材料运输与加工的费用。
3 鱼岭水利风景区运营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3.1 经济杠杆利用
3.1.1 政策杠杆
土地政策:从政府部门获得优厚的土地政策;灵活运用城乡统筹的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当地居民的参与开发和经营的策略。
旅游政策:需要各级区域旅游管理和旅游规划方面的政策配合;提升商洛市地域旅游产业链的高度,可充分引导和争取相关政策向此倾斜。
文化产业政策:紧抓国家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扶贫的各种政策导向,争取国家及陕西省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鱼岭水库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依托,申报国家和省级产业扶贫示范点。
区域经济开发政策:项目的开发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吸引其他创新产业的跟进,可广泛争取市域范围内各种产业政策支持。
3.1.2 撬动扶贫杠杆
通过各个项目的打造,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3.1.3 项目招商杠杆
整个开发过程中企业主导统一搭建的平台,将撬动和带动社会的投资力量、经营能力,促使各类资金流涌入,投资商、经营商、原住民多方受益,共谋发展;通过对旅游、文化、休闲地产等各产业的项目招商为杠杆,支持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投资结构以此为基础,架构新的金融合作机制,实现效益的多方共赢局面。
3.2 采用时下最流行的农业+、旅游+、扶贫+模式
“+”的核心是品质。将旅游扶贫产业和农民很好的融合起来,结合山水,做到因地制宜,营造出山水田园、知音文化的度假氛围,增加了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是一种大业态的补充完善。项目将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产业扶贫、文化艺术、创意农业、农耕活动、农副产品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了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
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吸引大量游客及艺术家前至游玩,既助推了县域经济发展,又极大提高了鱼岭水利风景区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项目还将通过品牌带市场的方式,三产带动二产,二产带动一产,将丹凤的中药材及农副产品卖到全国,走向世界。
本着建成一期,运营一期的原则,分期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改造和统一经营,邀请专业的景区运营管理单位,保留部分原住村民,由专业的景区运营管理人员对其进行乡村旅游食宿服务、管理运营、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让他们作为商业的售卖者,餐饮的加工者,民宿的租赁经营者。在满足景区内最大日游客量承载力前提下,在淡季实行免票开放活动,吸引客流,带动周边乡村发展民宿、餐饮、购物等业态,更好的实现旅游产业扶贫的目标。
4 结语
陕西省鱼岭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眼前暂时的发展。其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建设兼具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农业景观。让鱼岭水利风景区内的山留住树、河留住水、村留住人,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格局下,塑造出现代人的梦里桃花源,值得推广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