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理论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舆论引领
2018-03-26李明月丁丹玲
刘 英 李明月 丁丹玲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曾称“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网络社会复杂态势发展更为迅猛。信息传播瞬息万变,海量信息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延伸至虚拟世界,但不难发现,负向信息往往更能吸引眼球引发围观,在网民的转发和点赞中进一步传播、泛化。现代生活空间也伴随着互联网拓展延伸,并构建出网络空间新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得不面对新的、更为复杂的挑战。由约翰·H.霍兰等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理论,突破简单还原的思维定势,打破因过度分割而忽视综合的偏颇,以信息、反馈和控制等新观念研究系统行为。这一理论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在复杂态势下重新审视和反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规律性,探寻有效引导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2月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言中曾讲到“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并提出要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2017年4月27日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决定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并要求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打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本文在CAS理论基石上,通过对聚集、标识、主体等概念的阐释,积极促进具有正向标识特性的议题设置,传播正能量,引导受众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一、“互联网+”时代网络生态环境更具复杂态势
全球化和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并将触角不断延伸,直至世界的每个角落。多元的现实与认知的差异使得多元价值观交流与碰撞愈加凸显,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和宗教文化热的复杂时代。后冷战后的短暂“美好”已然被更加不确定的现在和未来所替代。随着全球网络技术的急剧发展,使得这个时代中的个体都无一例外地面临世界同质化形式掩盖下的多重价值选择。网络作为价值引导的一个特殊领域,鉴于网络环境的复杂多样、网络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的不确定性都致使网络价值引领成为恒新型的复杂动态系统,更需运用系统思维和全局意识才能实现与网络受众的有效思想流碰撞、互换、反馈与践履。
(一)新媒介语境下的网络生态环境呈现动态复杂性
系统学的思想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1]按照系统科学理论,根据组成子系统的数量、种类、层次结构以及之间的关联关系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和复杂系统。[2]复杂系统即由多种类型的子系统组合而成的混合系统,它的特点是系统具有涌现性,其组分具有某种程度的智能,能了解其所处的环境、预测其变化、并按预定目标采取行动的能力。[3]盖尔曼曾提出,复杂适应系统有以下特点:通过信息处理从经验中提取规律性的东西作为自己行为方式的参照,并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反馈不断改进自己对世界规律性的认识,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有序性不再是绝对解释的最高原则,系统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能动的系统。新媒介语境下的网络生态环境便是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更替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中不断显现价值观交锋,并在互联网夸越国疆界限的大趋势中成为无硝烟的战场,在渗透与反渗透的战争中呈现更为复杂的动态特征。
(二)网络围观的焦点多样化使得传统价值观念更具挑战性
价值观是解决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的指向性问题。价值观将引领行为实践,在社会价值系统构建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而中国在社会转型期内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多维转变,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矛盾凸显。又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所持守的价值观念逐渐被现代社会信息流瓦解,而新的价值思想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人们故有的精神家园在不断变换的现代生活模式中遗失,因而转型期必定是一个不确定、混乱、错误的时期,也是一个野性和极为狂热的时期。[4]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不管我们生活在哪,也不管我们是如何有权有势或者一无所有,许多新危险和不确定性无不对我们产生影响,它们是与全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5]网络围观是指在网络中出现的,在某一特定议题下,受众在“集体无意识”下的一种网络群聚。网络“泛熟人”群体聚集,甚至完全陌生的受众会因某一话题的讨论而不断“盖楼”评论,或转发分享,使得某一话题迅速引发关注,成为围观议题。网络交融互动之下众多思想见解鱼龙混杂,网络焦点逐渐多元,给传统思想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带来新的、更为复杂的挑战。
(三)复杂态势下网络舆论的正向引导作用更为凸显
系统的思想古已有之,建立在古人自然实践基础上的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便是原始的系统思想。继而人随着类漫长的思辨和实践,认识逐渐完成了从经验到哲学到科学的蜕变。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提出,更是改变了牛顿以来一直主导科学的简单还原思维定势,使人们认识复杂系统演化规律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将人类的思维引向系统和复杂的一面。“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生态环境更具复杂性特征,更需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网络生态治理问题,破解治理壁垒,变被动跟风为主动引导,即凸显网络舆论的正向导向作用。通过议题设置、引导预设、正向标识等多向维度,摒弃固有的单向度简单思维模式,以复杂思维范式构建网络核心价值引导体系的内部模型,强化网络合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更为和谐繁荣的社会环境,呈现日渐清朗的网络空间,实现中华民族的网络强国构想。
二、现代网络传媒语境下的CAS理论阐释
诸多对 “复杂性”的定义中都包含了一个相对共通的认识,即复杂性科学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科学范式的大变革;诱发复杂性的根源是多样的,单一因素难以产生真正的复杂性;复杂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和呈现涌现性的系统。CAS理论作为复杂性科学的第二代理论成果,是以Holland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在进行复杂系统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是一个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实用性的理论体系,是一种以复杂系统演化理论为基石的一种崭新范式。本文仅汲取其中聚集、适应性主体、涌现等与网络生态治理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相关的核心概念,并对其在特定语境下进行意义阐释。
(一)忽略细节差异的聚集
CAS中的聚集包含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简化复杂系统的一种标准方法,将相似的事物聚集成类,进行忽略个体差异的网络受众群体划分。在网络世界中较为普遍的表现形式为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部落或圈群形式。这些网络自组织通过群体聚集,群体表达,成为不容忽视的舆论力量。聚集的另一层含义为涌现,较为简单的个体聚集相互作用,必然会涌现出复杂的大尺度行为。特别是在具有耦合性作用的事件助推下,受众会突破原有群体的聚集,形成更为庞大基数的网络围观。这些网络群体的聚集,或能够弘扬正能量,或造成舆论压力,或形成包含大量水军的真假难辨的网络谣言,呈现出规模庞大的网络暗流。涌现生成过程中呈现的聚集群体结构和模式虽然具有恒新性,但也并非无章可循。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在一定的启动效应下重复发生,因其具有可引导性而具有积极的方法论意义。
(二)适应性主体的非线性积极适应
CAS理论围绕“适应性主体”这个最核心的概念,提出四个“主体”的基本属性:聚集(Aggrega tion)、非线性(Non-Linearity)、流(Flow)、多样性(Diversity)。[6]这四个主体的基本属性强调了系统内部“活的”主体在适应和进化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这一理论中的主体或个体(系统的要素)是“具有适应性的主体”(Adaptive Agent),即是主动的、具有学习与适应的能力的主体。他们有自身的目标、取向,能够在与环境的交流和互动作用中,有目的、有方向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结构,达到适应环境的合理状态。[7]这一主体在网络环境中则表现为,参与网络围观的受众随来源于社会的不同阶层,代表不同的话语诉求。但参与围观的受众都具有积极参与意向,他们或点赞,或评论,或转发分享,并在不同群体中相互影响。这些具有积极适应性的个体有意或者无意地扩大着网络围观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表现为一种非线性的积极适应。
(三)网络议题设置下的“涌现”
系统往往是由若干的、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合而成,并在整体系统中呈现结构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其组成部分一旦按照某种方式形成系统,就会产生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或部分总和不具有的属性、特征和功能。一旦把整体还原为互不相干的各部分,这些属性、特征、功能便不复存在。即“整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涌现便是系统中一种具有耦合性的,前后关联的相互作用,具有动态性与规律性,可以认识并会重复发生。如在网络中,网站和网络推手共同制造“网络丑红”,通过舆论造势,引发网民欣赏、吐糟和追捧。“网络丑红”如干露露辈的爆红、“名”利双收,如此不堪却依然在网络和现实中大行其道。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法不责众”思想影响的“吃瓜群众”们更具有涌现的潜质,在某一网络事件显现时,不断聚集、发声,形成群体围观,产生涌现效应。
(四)复杂适应系统的正向有效标识
标识(Tagging)这一概念是约翰·霍兰在“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理论中所提出的,主体之间及主体与环境之间适应于演化过程的三个基本概念之一。在复杂性理论中,简单的规则、要素和个体可以涌现出复杂,但由适应性造就的复杂性中,积极适应的主体,不断随环境变化而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目标、方向和行为。因此,无论是主体的分化还是系统的变化都可以从主体的行为规律中找到根源。标识对意识流和涌现都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引导复杂事态的发展方向。约翰·H.霍兰在《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一书中曾提出,很多CAS都有这样的特性,一个小的输入会产生巨大的,可预期的直接变化——放大器效应。但在网络环境下,标识具有双向性可能,即可能是具有积极发展意义的正向标识,也可能是具有消极阻碍作用的负向标识。在网络这一复杂系统中,发现网络舆论流向的规律性,有意识的增加有积极引导意义的正向标识,则能够内隐性地助推意识流的涌现方向,成为网络舆情转向的“杠杆支点”。
(五)复杂性表象无序状态下的有序
“复杂性”是现代科学中最复杂的概念之一,[8]“复杂性”也是我们理解或我们知识的极限。[9]如美国学者盖尔曼就曾对复杂性提出过系统演化有序性、结构层次性、形态多样性等性状描述;法国的埃德加·莫兰说,复杂性既包括有序、也包括无序,既包括随机性、也包括组织化等。对于给定的主体,一旦限定可能发生的刺激的范围,以及预设到可能做出的反应集合,我们就已经确定了主体可以具有的规则种类。继而在看似无序状态下探寻其系统演化的有序性,突破表象无序的客观掩盖,实现有序引导。由此可以看出网络看似复杂易变,却依然是可控的复杂体系。在有倾向性的,积极的正向标识引导的议题设置下,舆论将呈现隐性但非无意识的涌现。
三、CAS理论下网络价值观教育的正向引导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这一世纪性的发展趋势下,任何的回避或漠视都已毫无意义。面对日渐复杂的网络生态环境,在不断涌现的新生网络空间中,CAS理论为网络价值观的有效引导提供了更为协调一致的视角。该理论在网络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合理运用,将为在网络时代传播正能量的话语标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为系统的有效引导模式。
(一)合理利用网络围观受众子系统内部强大的聚合力
在人类愈发倚重网络的现代,特别是伴随网络一起成长的网络“原住民”们,来自于“第一经验世界”的信息比例越来越少,更多依赖大众媒介所构造的“第二经验世界”。如同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所说“媒介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结构或者认知能力的变化”。媒介通过符号系统构建了意想的世界,并通过信息传递给受众。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将不可忽视地决定和左右着受众的认知,并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受众的思想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
复杂网络社会系统在特定的外部条件下,通过不同的子系统、自组织形成网络社会结构,并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子系统、自组织而不断发展。复杂的总系统在协调性和持续性上依赖子系统广泛的相互助推,多种元素的聚集,以及主体的适应性或学习,从而展现强大的生命力。网络中本无联系的多个个体在共同关注的话题下迅速汇集成子系统并呈现强大的聚合力,成为网络系统的一个自组织。这种在现代传媒语境下出现的新的群体社会参与行为,往往带来不容忽视的社会效应。基于以上的规律性,通过有意识的围观议题设置的确立,并加以有效引导则可隐性带动子系统的聚合力朝着既定目标方向涌动,而合理利用这一忽略细节的网络聚集群体内部强大的聚合力,对网络围观群体的子系统进行有效影响,即可实现网络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因此,合理而准确地把握网络议题设置,积极利用网络围观子系统受众的意见倾向,对网络价值观的正向引导具有积极意义。
(二)引导网络主体积极适应,提高信息判析力,避免价值观的盲目与迷失
网络信息有海量存储的能力,并通过共享与搜索引擎使得资源极大丰富。新媒介持续不断对网络资源进行挖掘,网络空间被不断拓宽,网络链接无所不在。无论是点对点,还是点对面,抑或是面对面的传播,信息随时在互通与交换,分割着受众的时间与思维,碎片化、浅层化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而媒体新时代的每个人都是发声体,必将造成舆情信息良莠不齐。话语权的分解与转移也不断瓦解着传统思想体系中较为统一的价值观。网络空间渐显一切皆可娱乐的狂欢,也在不断挑战着传统的道德权威。随着信息的不断刷新,海量的信息流中涌现出不同观点言论,内含着价值观的混乱与迷惑。媒体同一信息在表象符号传播的所指与能指被任意关联,原本固有的意义往往被具有象征意义的想象意识所替代。基于前文对CAS理论中主体概念的解读可知参与网络子系统的主体不是基于传统思维的被动适应环境的机械单元,而是具有接受反馈结果,并根据反馈修正自己行为的,具有“反应规则”能力的主体。这一主体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成长,遵循一定规律,并根据“环境”和接收到的信息来调整自身的状态及行为,具有“学习”“成长”的特点。因此,积极适应性的主体可通过自身理论学习及思想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坚定正确的价值判断,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正向反馈,反复修正,避免盲目与迷失。
(三)加强正向有效标识的议题设置,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涌现
复杂性科学认为非线性是复杂之源,世界不仅存在着线性运动规律支配的事物,也存在由非线性运动规律支配的事物。复杂系统所包含的巨大信息量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而产生的。在聚集体形成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机制在起作用,如网络舆情中的话题引导、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网络红人等,这便是标识。标识以其不同于周边事物的特性使我们能够观察到并引发关注,促进选择性的相互作用。标识是复杂系统中因未来聚集和边界生成而普遍存在的一个机制,允许主体在一些不易分辨的主体或目标中去选择。
把握网络复杂系统的必然性便是探寻其规律性,正向引导网络舆论信息的发展方向,实现网络社会管理和控制。根据网络复杂系统规律性,在网络信息潮中增加正向有效标识的议题设置,利用围观产生的晕轮效应,便可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正向涌现。涌现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产生“线性叠加”的增益效果。近年来,诸如国家重大会议不断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反腐倡廉的各项行动、习近平历次国事访问、国际互联网会议的召开、李克强“3W”咖啡谈创业、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最美孝心少年等诸多的网络热点话题,皆可看作有效的正向标识。国家应当加大力度增强正向标识的舆情引导作用,如设置高水准的网络围观议题,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国家理念;网络管理者规范网络信息发布准则,把握好议题设置的关口;积极筛选和培养高素质的舆论领袖正面引领话题方向;引导围观群体的强大聚合力,构建合理有序的网络社会参与。摒弃和遏制营利性的制造恶俗话题、哗众取宠式的非理性言论、骇人听闻的标题设置形成的低俗围观。用更新、更权威、更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中国今日发展的巨大成就,用更翔实、更具体、更具影响力的深度好文解读中国模式,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精神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助推网络群体的正向聚集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多位联动机制,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日前,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从2014年9月开始,已经成功举办35场,走过了30余座城市,并以网络为载体,提供视频下载服务,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正面声音,取得了良好成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解读,通过宣传、教育进一步明确倡导什么、反对什么、约束什么,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倡导向善向美的价值观念,抵制消极低俗的社会风气,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反向助推着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增进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增强人民群众践行的自觉性、自信心、自豪感。在这一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影响下,网民在网络信息的浏览和选择中才能更加清晰理性地进行价值判断,自觉传播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抵制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形成网络群体的正向聚集,成为唱响主旋律的真正发声体。
四、结语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发现了复杂系统的存在,但只是描述了一个静态的系统,继而进入系统认识的第二阶段,即对系统的动态描述,说明系统如何维持其存在。在动态系统描述中诞生了混沌概念,即在全局稳定前提下的局部混乱。系统理论发展到第三阶段便是复杂性理论阶段,子系统的简单量变可以引发系统的复杂质变,一个子系统的变化将引发周边相关子系统的正反馈,最终使系统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新的平衡。在新的质变尚未发生之际,会出现秩序与混沌的边缘,即原结构已经失控,新结构尚未产生之际。21世纪后的中国社会结构,特别的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固有的交往方式、价值观念处于高速变化当中,转型期的中国已经进入混沌的边缘,多元价值体系下所呈现的多维价值冲突在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助推下逐渐凸显。在国家大数据战略下,我国大力实施网络强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策略中,网络生态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生态治理难以有成型的可借鉴的模式,但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已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CAS理论,突破原有的单向维度的思维方式,通过网络聚集群体的形成和趋势等表象信息透视其内在的标识,适应性主体的非线性规律,以正能量议题设置等构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导路径,引导受众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10]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应充分利用网络议题设置,发挥子系统的正向反馈,最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涌动,引导更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最终实现“互联网+”时代的价值重构。
参考文献
[1]洪军.网络组织动态博弈分析与复杂性定性仿真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6.
[2][3]彭武,黄琦.复杂信息系统演化过程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7(5):475-480.
[4]吴广谋,盛昭翰.系统与系统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2.
[5][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4.
[6]约翰·H·霍兰.隐秩序 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韩晖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序言1.
[7]陈禹.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及其应用-由来、内容与启示[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4):35-39.
[8]苗东升.论复杂性[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6):87-92.
[9]魏宏森.复杂性研究与系统思维方式[J].系统辨证学学报,2003(1):7-12.
[10]王永灿,吴磊.自媒体时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嬗变及引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