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的路径选择
2018-03-26陈海燕
陈海燕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上海 2000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更新与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网络民意较容易在线上瞬时外延和线下快速集聚,这对我们党践行网上群众路线带来了新挑战。网上群众路线是信息化背景下我们党遵循着“党—网络—群众”的逻辑路线,是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的继承和创新,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路径选择。网上群众路线遵循着我们党的执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我们党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功能调适,发挥社会动员、价值引领、资源整合、服务群众等功能。
一、人民性:我们党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的逻辑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站稳人民立场是党的执政之基,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性是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的逻辑前提,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的区别,是中国共产党信守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承诺。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特别尊重在基层实践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来的活力。网上群众路线是网络社会治理一种形式,在治理主体上更加多元,在治理内容上更加多样,在治理特点上更趋复杂。基于对网民政治参与扩展性和网络民意表达开放式的特点,多元主体寄希望于通过对话、交流和协商的方式反映网络民意,期盼能解决民意比较集中和凸显的社会问题。很多治理工作对互联网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例如在促进畅通民意、经济竞争和改革创新、提升网络安全及言论自由等方面[1]。网络治理能力集中体现在我们党践行网上群众路线方面,一是在我们党与群众之间增强双向互动,最大限度地集中网络民意,高效地完成资源整合,畅通群众合理利益表达的渠道。二是在我们党与网络之间掌握动态平衡,做好我们党的舆论宣传工作和网络宣传中的思想阵地建设,在思想引领方面发挥作用,打造生态良好的网络党建工作平台。
(二)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统一的,以人为本强调“人”,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改造世界。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内在一致性,以人为本彰显了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根基,是不同于官本主义的人本思想,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内核,引领中国改革发展的方向,确保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网上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各项改革中仍需要攻坚克难,要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每一个人都要达到小康水平,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所带来的巨大红利。建立网络民意输入与输出机制,多方式、多渠道地将民意输入到网上群众工作的平台和载体,如基层党组织开设的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等,在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架构起桥梁纽带。建立网络民意征集与反馈机制,针对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民意征集,发挥民主协商和对话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期反馈,有效督促解决民意集中问题,如网络民意调研、网络查询系统等。建立网上群众路线工作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有利于各级党组织通过网络了解和掌握民意,有利于党员干部运用新载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坚持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突出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主要源泉,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成事、办好事。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之源,是中国各项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发展之基,是巩固我们党的事业的执政之基。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宗旨意识,充分发挥我们党运用权力进行国家治理,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根基。宗旨意识是我们党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价值追求,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意识在实践中的价值体现。我们党获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执政获得政治合法性和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治基础。
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各种传媒途径、网络手段,塑造党的良好形象[2]。一定程度上,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认同感反映了我们党的形象,我们党的形象也会折射出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公信力满意度。互联网作为我们党提升执政形象的一个平台和窗口,需要在公共社会管理中做好舆论宣传和思想引领的工作,掌握在网络宣传中的话语权,发挥我们党的社会动员作用,引领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我们党要借助互联网获取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正确处理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关系,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为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正确行使网络治理权力,使互联网成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抓手。
二、现代性:我们党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的思维转变
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在迈向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还是我们党增强现代性的过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网络政治的出现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是政党政治现代性内涵丰富和外延扩展的途径,是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政治文明的产物。新时期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既要适应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又要适应社会变迁,因此要积极进行思维转向,善用治理理念、方式和机制,推动群众工作不断创新。
(一)转变治理理念,推进协商民主发展
任何执政党的执政体系,都是在其与社会、国家的紧密互动过程中,通过有目的的政党建设、社会建设和国家建设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3]。政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政党政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部分。在国家治理中,我们党起着统揽大局的作用,对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加强党内制度建设确保政党政治的规范。在国家治理视野下,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尤为重要,这就迫切需要转变治理方式,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动基层协商民主的空间生成和参与方式的扩展。协商民主是具有工具理性的表达方式,在公共空间中根据个人偏好进行利益表达和公共选择。我们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保障了我们党的现代性内涵,赋予公民个人进行理性选择的权利。
网络政治空间虽然是虚拟的政治生活空间,借助这个具有现代化技术的平台,人们可以进行各种意见表达,包括对政党政策、决策、文件等提出个人看法和观点。网上群众路线要着力解决在网络空间和网络平台上生成的各种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更加开放和平等的方式,使得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回应和有效解决。协商民主强调主体地位平等、过程透明、程序公开、结果有效,线上问题线下及时解决,形成科学的民主决策,促进基层民主的孕育和成长。我们党在践行网上群众路线中,要转变治理理念,不能只关注线下群众工作的方式,还要在我们党与群众之间运用网络治理方式,开展基层协商民主,规避网络政治带来的显性和隐性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通畅和利益反馈及时有效,形成政治生态良好的网络政治空间,进一步扩展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方式。
(二)改进治理方式,提升网络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深刻把握时代命题和承载历史使命的前提下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它体现了政党政治法治化发展的要求。传统政党政治偏重于权力运行的控制权,现代政党政治更侧重于在权力有序运行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合法治理,这就意味着我们党在社会结构演进中要兼顾社会力量的多元化和利益需求的多样性。当治理理念从善政转向善治,治理方式就从单向管理转向网络化管理,从自上而下的线性科层权力结构转向上下互动的扁平化权力结构,而建设法治国家是社会转型发展和现代化任务顺利完成的制度保障。为了保障法治中的核心要义——公平正义,我们党面对各种交错的矛盾问题和重叠的利益问题,在改进治理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能力水平,用法治化建设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传统的社会治理突出强调中心化特征,所以单向联系、单向管理成为常态,而网络治理朝着“去中心化”的离散形态发展,这需要我们党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思维,在治理能力方面发挥党组织的思想阵地、组织动员、制度建设的作用,推动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之间实现有机融合。改进治理方式,一方面要准确研判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聚焦网络民意,形成网络信息输入系统,及时处理网络时代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要完善机制建设,形成网络信息输出系统,对网络舆论进行适时引导,形成我们党网络阵地话语权,对网络舆情进行精准判断,保障网上群众工作的公开透明。提升网络治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进一步提升我们党的媒介交流能力、舆情引导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组织凝聚力等。以我们党的价值追求为逻辑起点,在宏观国家治理与微观社会治理之间建构有效衔接的载体和平台。
(三)提高治理水平,建立良性互动机制
社会治理方式对物质和精神的是社会环境不断适应的产物。当客观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需要用现代性思维进行治理,提高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对于我们党来说,尤其需要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增强结构的耦合性、功能的整合性和过程的契合性,从国家的整体性思维来实现我们党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肩负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责任,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方面负有角色担当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加强我们党的自身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提升网络素养和能力,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扩展网上群众工作的基本思路,建构网上群众工作的服务体系,畅通网上群众工作的联系渠道。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需要增强网上群众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提高沟通能力、决策水平和服务水平。虽然网络在我们党与群众之间是平台,但是不容忽视网络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在深入了解网上群众路线具有分布式和开放式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密切联系群众常态化机制,发挥多元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拓展群众工作的途径,建立党与群众双向互动的良性机制。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激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活力,着力解决在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中还存在的“缺位”问题。
三、适应性:我们党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的功能选择
当下,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时代议题也发生了变化,这对我们党的功能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市场角色的新变化不仅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准确定位,更是对我们党的角色定位的深刻理解,我们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的考验、改革发展的考验、社会变革的考验、资源配置的考验、利益综合的考验等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需要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的功能建设来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
(一)坚持理念创新,明确我们党的功能定位
我们党的历史方位与政治功能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历史方位是我们党在历史发展中呈现的逻辑定位,政治功能是我们党在现实存在中呈现的功能定位,政治功能随着历史方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我们党在国家与社会中扮演着政治功能的角色,一方面,我们党不断创新执政理念,将社会的各种利益诉求进行整合,通过制定科学的民主决策来体现国家权力,推动国家治理的理念创新。另一方面,我们党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在政治体系内建立广泛性的支持系统,获取民众对我们党的高度认同,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对社会治理创新产生的发展趋势。基于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立在合法性的基础上,我们党要将自身的转型发展定位在尊重执政规律的基础上,适应我们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角色转换的要求、功能定位的需要,明确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新理念。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广泛使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方式,“互联网+”正在以迅猛之势进入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党的群众路线已经进入“微时代”,基层党组织要通过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进行“微处理”,党员干部要提高信息化工作能力进行“微协调”,练就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沿着网上群众路线在“党——网络——群众”之间的逻辑路线,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将传统和创新结合在一起,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既沿袭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又开拓网上群众路线的创新思维。从宏观层面来说,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理念来挖掘网上群众路线的工作思路,推动现代化治理与合法性基础的深度融合。从微观层面来说,用社会治理创新使我们党的群众工作更“接地气”,增强我们党对群众合理利益诉求的回应能力。
(二)坚持实践创新,推进我们党的功能调适
人类的行为改变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对人和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塑造作用。当一个社会经历了经济和技术变化,当它获得了这些变化过程相关的态度时,就会出现更高程度利益表达的倾向和行动手段。当我们党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综合性变化,技术要素和工具理性糅合其中,人们的行为选择对社会发展起到影响或者助推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党主动增强适应性,在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找到合适的维度进行功能调适。我们党的功能调适是适应现代化和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在公共场域内形成对公共权力的运作和监督,依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力量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动我们党不断进行实践创新,使我们党的肌体永葆生机活力。
网上群众路线围绕着执政为民的理念,对历史方位、社会转型、政治环境、社会发展做出积极回应,运用互联网思维在历史与现实的逻辑中实现有机统一,在环境与发展之间实现协调发展。当前,我们党的功能调适更多是对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一种回应,对现实做出的及时回应有利于提升党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我们党用熟悉的网络话语体系掌握话语权,加强网络思想阵地建设,用“微话筒”传播正能量。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我们党在实践中摸索出“网络问政”“网上议事会”“微信工作群”“微公益”等工作方式,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创新党与群众的互动方式,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网上群众路线不仅是网络工具理性的体现,也是党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工具理性有利于人民群众发挥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价值理性有利于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
(三)坚持制度创新,健全我们党的功能机制
政党功能建设有两个重要维度:一个是制度建设,一个是机制建设,前者是建立在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后者是建立在功能发挥的基础上,制度自信保障政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功能发挥有利于树立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挥制度优势的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制度自信保障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我们党和人民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规律性结论。中国制度建设的逻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人民主体性,是人民选择了历史,选择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二是国家的统一性,是国家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建构起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色的制度,通过有效运行我们党的功能机制保障制度建设的科学化。
在政党诸多功能中,利益协调功能是一个重要功能,对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前中国利益格局深度调整时期,利益分化的现象客观存在,利益矛盾交错重叠不可避免,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迫在眉睫。当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人民群众会聚合到比较隐性的网络中寻求利益表达,理性和非理性的利益表达综合在一起,对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制度途径对多元主体合理和正当的利益进行规范和保障,对利益主体不正当和非法利益进行约束和限制,从而实现利益关系的和谐发展。网上群众路线面对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群众工作的对象、方式、途径等都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的治理理念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利益协调机制、民主决策机制、社会整合机制、党群互动机制、服务管理机制等保障群众工作的成效。
四、结论
网上群众路线的生成逻辑基于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网上群众路线的运行逻辑建立在党群互动机制的基础上,网上群众路线的发展逻辑源自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制度性联系。网上群众路线的路径选择要正确认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在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之间建立起常态化的联系纽带,推动国家的整体性发展与社会的结构性变迁。
(一)增强网络政治参与的动力
在网络共同体中,网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意见、观点等,对传统的政治议题和政治议程都会产生影响,网民不会拘泥于单向式地参加政治生活。这种变革性的政治参与方式衍生了多样形态的政治民主形式,人们只要借助网络就可以将间接民主变为可能,就能够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参与政治生活。不言而喻,网络政治参与催生了网络政治文化,人们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对政治制度、政治生态、政治价值、政治模式等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认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我们党在践行网上群众路线过程中,充分认识网络政治参与的开放性特征,保护人民群众理性政治参与的热情,营造生态良好的网络政治文化,探索网络政治参与在实践应用中的可行性途径。
(二)激活基层协商民主的活力
如果说网络政治参与是推动网上群众路线的动力选择,那么基层协商民主则是激发网上群众路线的活力,在党群关系中产生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效应。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协商民主的主要力量,建立完善的党组织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的思想建设,健全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学会通过网络关注群众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社会化的工作方式。一方面,基层协商民主关注的面比较广、关注的点比较多,在理性沟通的基础上,对群众协商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进行价值偏好的适度转向,在宏观政策和微观决策之间容易达成普遍性共识,有助于党群、干群之间形成互动机制。另一方面,基层协商民主在网络公共性空间里容易产生递增的边际效应和扩散的辐射效应,激发基层民主的生长点,激活公民参与政治社会的活力。
(三)形成社会整体发展的合力
国家的整体性发展是系统性思维的体现,与社会总体性发展是同步的,与人民的主体性发展是协调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都是国家整体性发展的战略举措,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要实现“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党群关系的互动和谐,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有效性、法治性,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网上群众路线是时代性主题的集中体现和总体要求,扩展群众路线的路径,遵循新时期网上群众路线的工作规律,在传统中推陈出新,在创新中继承发扬,形成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整体观。各级党员干部学会用系统性思维找准群众工作的着力点,学会用网络正确处理群众的利益问题,提高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1]劳拉·德拉迪斯,互联网治理全球博弈[M].覃庆玲,陈慧慧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6.
[2]李辉.信息网络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效率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129.
[3]林尚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