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培养七年级“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
2018-03-25邹玲
邹玲
摘 要 本文针对七年级学生“尾巴”大,教师管理困难的现状,通过目标导引,看“懂”学生,互助小组和师生结对来培养“学困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最终实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状态的明显改进。
关键词 七年级;“学困生”;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2018)21-0127-03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七年级学生“尾巴”大——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也差,这不仅是校情,更是我班的班情。具体体现在七年级期中和期末检测中后三分之一学生成绩落后,其次也体现在七年级新生管理难度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作业批改等方面把多数的精力用于那些所谓的“尾巴”。通过对任课教师进行座谈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这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习惯差,尤其是课堂学习习惯和作业习惯问题最为明显。包括上课时不能迅速准确地执行教师的教学指令,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积极主动对待老师提问,不能及时完成课堂笔记,作业书写不清楚,错误率较高,完成率低,不能及时订正错题。这些“尾巴”如放任自流,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教学资源,更会影响班级的学习氛围,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班级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多管齐下,引导“尾巴”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策略研究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尝试从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操作层面着手,从多个角度、以不同方式探究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一)为教育教学架一个支点:目标导引,在前进中认识良好学习习惯
七年级学生由于刚进入一所新的学校、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有一种从头开始的愿望、和积极向上的理想。然而“学困生”大多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科基础普遍薄弱。因此,教师要构建学习目标体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下面是“七年级‘学困生学习习惯培养目标阶段要求”:
1.七年级“学困生”学习习惯培养目标阶段要求(学生层面)
第一阶段:七年级上学期第1—2个月
上课铃响后能及时回到座位上;课堂上在提醒下能保持短暂的注意力;
作业项目可以在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内容里自行挑选;以准确率为作业质量标准;能在同学或老师催促下上交。
第二阶段:七年级上学期第3—4个月
能在老师督促下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能在老师提醒下试着记笔记或划要点;被老师提问时能敢于发言;作业准确率提高,有一定规范;第二天自觉上交;能在老师帮助下订正错题。
第三阶段:七年级下学期第1—2个月
上课时有一半以上时间能自觉集中注意力学习;能尝试着自觉举手回答问题;能主动记笔记;在提高准确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作业量;作业书写基本符合规范,基本按时上交;作业订正率提高。
第四阶段:七年级下学期第3—4个月
上课基本能集中注意力学习;能参与到课堂交流或讨论中;课堂笔记有条理;能完成正常作业量的一半及以上;作业质量整体合格;能坚持按时上交;作业当天订正。
2.七年级“学困生”学习习惯教师目标阶段要求(教师层面)
第一阶段:七年级上学期第1—2个月
预备铃响后及时提醒学生入座;上课时用语言或手势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布置作业要有梯度,并允许学生有自由选择权;批改作业有评语。
第二阶段:七年级上学期第3—4个月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指导学生记笔记或划要点;提简易问题,每堂课提问至少1次,及时鼓励;指导学生一定的学习规范(包括作业规范);经常督促学生订正。
第三阶段:七年级下学期第1—2个月
课堂提问次数平均每天一次;利用学习小组同伴督促其集中注意力;进一步规范书写格式,初步养成学生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作业习惯。
第四阶段:七年级下学期第3—4个月
稳固已有措施,培养学生形成较为规范的上课、作业习惯。
案例1:
小豪同学比较贪玩,英语几乎是零起点。开学后不久,我就发现他学习习惯很差,比如上课稍不留神就转头说话,朗读时却不出声,作业喜欢打折扣,少做,漏做,甚至不做,更不用说记英语单词了。我决定第一步先从聊天入手,下课时经常有意无意地找他聊天,聊他感兴趣的话题。两个星期下来,我发现他喜欢和我套近乎了。有了良好的开端,我开始实施第二步:关注他上课行为。我几乎每堂课都要提问他,碰到他擅长的内容时,或者在他开小差时,我就提问他。只要他开口说了,我就表扬他。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上课聊天少了,还能跟上课堂节奏了,要求朗读时还很大声。我看时机差不多了,就开始我的第三步:增加词汇量。我和他协议“每天背3个单词”,坚持一周就能获得奖励。这期间我趁机指导他一些常规的拼读规则。比如,我让他找出含al的单词all,ball,call,他发现al发/??/这个音,根据此规律他会拼读新单词talk,walk。
下面是英语晨读达标情况表。
在上述案例中,我根据学生几乎是零起点的英语学习基础,没有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是采用“三步走”战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既投入情感,又以方法引导,慢慢使他逐渐进步。
(二)给教育教学设一个坐标:互助小组,在同伴互助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学记》中提及“相观而善”,如“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孔子也有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据此,班级开展学生“一帮一结对子”学习,教师在经验的指引下组织学生以“1+1”形式进行课堂学习和作业等方面的帮助“学困生”的活动。这种学习形式最大的特点是以优秀的学生带动“学困生”,以同伴互助的方式促使“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同伴互助小组的建设
把班级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六人。分组的时候考虑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个性特长等因素,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愿望,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六个层次,每个层次6人,分组时在六个层次中各取一人组成,并适当考虑身高、能力、成绩。然后在安排座位时也打破常规的座法,尽量让小组成员相对集中。具体做法如下:
说明:图中数字从小到大分别表示学习能力从强到弱的学生,如“1“代表学习能力最强的同学,”6“代表“学困生”。每六个不同层次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形成同伴互助关系,而每个小组之间根据考核机制形成竞争关系。
2.同伴互助学习的组织
在同伴互助學习小组中,1、2、3号同学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或学习习惯上都较强,4、5、6则稍逊一筹(也包括学科能力不平衡),他们在其中某一个方面就可能成为“学困生”。于是在每个学习小组中就形成三对同伴互助关系:1帮4,2帮5,3帮6。
每组组长:由1号担任,他的任务是对小组内同学完成学习任务(尤其是上课和作业)及质量情况进行登记汇总,纳入小组考核并向老师汇报。
1、2、3号职责:提醒帮扶对象做好上课准备;及时督促对方集中注意力听课,及时阻止其分神行为;督促其做作业,检查作业,帮助他订正错题。
4、5、6号义务: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遇到学习中困难及时与帮扶者联系,以最快的速度解决;每周向帮扶者汇报本周学习情况。
(三)让德育留几分闲暇:“看”懂学生,在被理解尊重中自觉改进学习习惯
1.放大优点,送其机会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个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喜悦,便会激起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学困生”在学习习惯上缺点多,他们听到的经常是批评,遇到的是不信任和冷漠的眼神,缺乏成功的体验。但他们往往在倔强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脆弱、敏感的心,更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与信任。这就需要教师摘下有色眼镜,将“学困生”与其他学生同样看待,不冷漠,不讽刺,不误解,努力发现并放大“学困生”的优点,以表扬为主,多关注,多激励,为他们创造体验成功和信任的机会。
2.察言观色,投其所好
课堂是“学困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主阵地,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主阵地,随时关注他们积极或消极的神态表情。课堂里学生的积极暗示可以表现为:坐姿端正,眼睛正视前方,和老师保持一定的眼神交流,表情变化跟随课堂节奏,老师提问时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神态兴奋。反之,则目光呆滞游离,经常做小动作,当老师提问时刻意躲避教师的眼睛,或把头埋得低低的。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学会察言观色。适时保持与“学困生”的眼神对接,当学生出现眼神迷离、表情困惑、动作频繁时,教师则应通过无声提示的方式,有效阻止其不规范行为。提问语气温和平缓,在提问后环顾全班学生,善于观察“学困生”的神态及其各种反应,然后决定是否问、如何问、问什么。在面对“学困生”一时不敢或不能回答的情况下,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学会恰当提示。学生回答正确后及时做出肯定评价,巧妙地找“闪光点”,善用微笑、眼神、竖起大拇指等“无声”评价。
(四)让教师多一分情怀:师生结对,在和谐关系中接受良好学习习惯
“亲其师,信其道”,为了让“学困生”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自觉接受良好学习习惯,切实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关注和尊重,我们从班级实际出发,开展了班级“一帮一”师生结对活动。具体做法:
1.思想上启迪:一般来说,“学困生”往往思想上有障碍,甚至部分学生有明显的消极抵触情绪。教师应从思想上沟通,从情感上贴近,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多引导激励,给予其精神上的动力。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形成思想教育上的合力,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2.行为上关注:针对“学困生”学习行为习惯差的现状,我较多地关注他们的日常言行、身心变化。认真分析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存在的不足,耐心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克服困难。
3.学习上帮助: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更要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努力提高其学习成绩。
在“一帮一”师生结对活动中任课老师们做到“五个一”:每一周至少和学生谈一次心;每月和家长通一次电话;每月帮助学生总结反思一次,每学期家访一次,每学期写一份案例。
下面是“一帮一”师生结对活动中老师的案例(部分)。
案例2:
开学后第四周,我进行了小测试,小A同学是班里不及格的5位同学之一,而且还是一位女同学。之后我就留意她了,特别关注她上课的状态。她上课很安静,通过观察我发现原来她的“安静”其实就是“发呆”,难怪她听课效率低。抽空和她谈了谈,了解到她小学时一直这样,父母亲一直忙着做生意,很少有时间过问她的学习,对她学习上的要求也不高。之后我就和她结成了“一帮一”对子。为了改掉她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我通过和她订立“盟约”:一发现她注意力不集中,我就用各种方式及时提醒她;发现她注意力集中时,就给她赞许的目光。一段时间过去了,情况似乎好了点,我马上和她父母取得了联系,向他们汇报小A同学的点滴进步。同时还顺势和她谈心,聊她家里的情况,鼓励她。对她时常重犯“老毛病”,我也不泄气,紧紧盯着。期末考试时,她居然考到76分了。
在上述案例中,老师及时关注了“学困生”的课堂注意力问题,即“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和同学的结对过程中,老师“多管齐下”,既关心她的生活,又关注她的行为习惯,既有情感思想上的沟通,也有行为措施的跟进。所有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促使学生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听课的习惯。
三、实践反思
一年以来,我所任教班级的“学困生”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以下是两个班级中30位“学困生”七年级四次检测成绩比较表(以期初分班考试成绩为基数)。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在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后,成绩有了明显进步,其中进步率达到53%,退步率则在30%。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
学生们的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尤其是“学困生”。有些学生以前懒散惯了,坚持一段时间的好习惯后,就感到改进完善自我太难,忍不住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反复到以前的样子。而如果教师和家长此时督促不够,学生的好习惯往往会中途夭折。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转变势必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要在他们的反复中看到进步,耐心抓、反复抓。
(二)德育教育需要多学科同时配合
学习习惯涉及到各个学科,需要各学科步调一致,步调一致才能防止“内耗”。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相互之间经常通报情报,采取共步对策,常常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当然还需要取得家長的极力支持和配合。
(三)德育教育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决不仅限于我所探究的这几个方面,还应从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方面入手进行培养,即注重非智力因素。要努力去多做一些关于初中学生教育和成长方面的研究,推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德育教育要及时跟上学生的心理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情感、思维方式都远超我们的预料。只有走进学生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参考文献:
[1]张爱卿.现代教育行为心理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孙云晓.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