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互动”模式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的运用
2018-03-25范从娟
范从娟
摘要 “课内外互动”项目学习是小学生英语故事阅读训练的新模式。即通过教师课内导读与阅读分享,学生课后形成团队,共同探究、分享、自我阅读的行为。随着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及对阅读需要的不断扩大,教师将阅读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则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生经过日积月累的阅读,升华了情感体验,丰富了想象力,培养了批判思维,提高了合作能力,从而切实提高了语言综合素养。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内外互动;模式;故事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不同等级的阅读能力要求及不同学段学生阅读词汇数量,其中二级水平是“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节目,平均每周20~25分钟”。北京师范大学易代钊教授也曾强调,“要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必须加强中小学阶段的外语阅读教学”,并提出学生要读原汁原味的外语语料。
而目前普遍存在的常态课阅读教学状况让人担忧,除了教材中的故事,教师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真正的阅读时间,更缺少恰当的阅读指导;学生课后反复模仿教材录音,背诵课文,做与课文相关的语言知识点训练题,最多做些试郑后面的阅读理解,学生是在完全被动地接受英语阅读训练。
通过这一学期的探索,笔者发现,在小学生的英语故事阅读训练过程中采取的“课内外互动”的项目学习,是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世界、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对话生成新认识和感悟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课内外互动”项目学习的内涵
“课内外互动”包含两个层次:教师课内导读,学生课后自读。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指导与阅读分享,教会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方法在课后自主开展阅读实践。英语故事指的是经过改编后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分级英文名作、绘本等,如外研社出版的轻松英语名作欣赏系列丛书Uncle Tom's Cabin等。以往的课外阅读一般是由教师帮助孩子选材、朗读、编演等。以“课内外互动”项目学习进行的故事阅读,过程大不一样。以项目學习开展的“课内外互动”阅读在整个故事阅读过程中都围绕“互动”这个驱动任务,孩子们课上理解、内化,课后拓展、延伸,还需要思考讨论如何选材、如何朗读、如何编演、如何评选最佳团队,遇到困难如何寻求帮助等。
三、“课内外互动”前的准备——项目学习的起点
(一)教师的改变
首先,教师自己要改变某些观念及方法,从“教教材”改为“用教材教”。因为故事阅读不仅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读书、会思考、能团结合作、自主阅读,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终身阅读的习惯。同时,项目学习重视共同体的存在,鼓励合作学习,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的活动过程,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其次,教师要尝试改变阅读课教学策略。英语故事是经过改编的经典,内容丰富,情节跌宕,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图文并茂,故事内导读环节问题的设置就不能简单沿用普通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当笔者对“课内外互动”项目学习在小学生英语故事阅读的模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进一步解读阅读模式和项目学习,从而为此项目学习在小学生英语故事阅读中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阅读的状况
学生是阅读的实践者,所以,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及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于是,笔者从学生的课外英文阅读材料、阅读时间、阅读速度、阅读习惯及兴趣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以利于更好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并有效开展英语故事阅读实践。
四、“课内外互动”的开展——项目学习的支柱
(一)给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空间
自主阅读是需要时间保证的。教师要提高上课效率,尽可能地给学生留下更多的阅读时间,课后也需要尽量地控制书面作业,留给学生阅读的空间。
阅读初期应该是原生态的、绿色的、休闲的阅读。教师不要过多打断学生的阅读过程,要给予学生连续阅读的机会。该阶段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耐心、阅读兴趣及课后阅读习惯为主。对学生的阅读要给予信任,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而不是把阅读当作负担。同时,要杜绝对阅读材料详细信息或细节的问答、检查,多一些对文本人物、作者意图、故事情节的探讨或交流,不设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能有所表达,各抒己见,多给学生以鼓励,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热情。
(二)加强导读规划,提升阅读素养
当学生的初期阅读进行一段时间后(约两周),教师要逐渐加强对学生的阅读策略指导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即课内导读训练,并提醒学生将课内阅读实践所形成的策略、感悟积极运用到课后的自主阅读,提高自身的“习得”能力。对于一本故事读物的某一章节来讲,课内导读过程常分为三个阶段,即读前的导、读中的导和读后的导。
1.读前的导
教师在该环节进行导读设计时,要最大化地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阅读材料充满期待,大胆预测,带着质疑的眼光和渴望解谜的热情投入到阅读实践。以“The best job”为例,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导读设计:Why does Betty want to be Father Christmas? What is the best job?
老师抛出问题供学生思考、猜测,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在后续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对先前的预测进行验证或修正。在课内导读初期,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读问题,设置悬疑,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同时,尤其注重对每一个故事第一节的导读设计,这关系到学生对整个故事的兴趣。随着学生阅读实践活动的深入,导读环节逐渐侧重对于故事背景的介绍与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读中的导
(1)导出文本的真情,激发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皆有情。故事阅读的一个本质,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欣赏,同时,也是对语言背后情感态度和人文价值的顿悟。教师在导读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的关键语句,然后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细读、深读,感受文字的字里行间所蕴含并传递出的情感色彩。以“The best job”中的几个句子为例:
Betty is a lazy girl.
She doesn't study hard.
She doesn't help her mother with the housework either.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默读上述文字,并思考几个问题:①How is the Betty?②Does she study hard?③What kind of job is he fit for?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体验了情感,并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Betty这个孩子的lazy。接着,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绪拉回到现实,让学生想想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孩子。
(2)导出文本联系,提升整合能力
在导读设计时,教师要建立大语篇观,跳出某一个语法、某一个小知识点,充分利用故事中对人物或对话的描写,让学生全篇搜索,归纳细节,整合信息。以“The best job”第四小节为例。教师通过呈现问题,让学生讨论:What does Betty want to do?学生通过中、后故事的信息搜索得出结论:Betty wants to be Father Christmas.
(3)导出文本留白,拓展想象空间
阅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文本解读,而非作者为中心,更不是教师为中心。文本中常有一些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空白,从而形成“言已尽而意无穷”“余音绕梁”的阅读空间。所以,教师在导读时要很好地利用这些文本留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想象空间。Betty wants to be Father Christmas.Father Christmas究竟好在哪里?Betty的母亲听说后,会想什么?又会说什么?你听了后又有何感悟?
学生通过与文本的互动,填补空白,重构故事,拓展了想象力,同时也真正地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展开心灵的碰撞。
3.读后的导
学生经过基于课内的导读实践,课后仍需对先前文本进行二次或多次阅读,即巩固性阅读,或对课内未读完材料进行自主续读,也可以选择分级英文绘本中的新语料进行阅读。相信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对文本反复阅读的次数越多,发现就越多,感悟也会越深。所以,对学生课后的导读也显得非常必要。
(1)动笔
“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要求有两个:第一,摘抄文本中的生詞、好句、好短语、好词等,然后在组内交换大家各自积累的语言知识。班级内则适时地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的语言知识竞赛;第二,小组内先自主写短评、写读后感、编制手抄报或进行故事学写等,再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修改,推出最佳人选或材料参加班级交流,并在班级英语角张贴展示。
(2)自读
学生课后根据自己开辟阅读空间,根据自身需要及实际,恰当选择读物,将课上阅读体验获得的经验及策略运用到课后的自读实践中。在获得收获之后,在小组内交流阅读心得,分享自己心爱的故事,然后进行“图书漂流”。最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班级推介读物,开展读书心得的“学生讲坛”。从个体到小团体再到整个班级,全员加入,课外的自我阅读蔚然成风。
(3)编演
对已读文本的编演是对读物进行的二次创作。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小组协商,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改编,使其更适合孩子的英语水平。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表演,我们邀请了专业老师来为学生做表演技巧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如何诠释一个角色,如何带着情感来演角色。在编演过程中,完全由孩子自主完成项目活动。剧本由学生自己选择,并由他们自己选中小组中的“导演”负责本组的彩排。每个小组还要共同讨论小组公约、最佳团队的评选标准等。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了很多,如不让团队里的成员掉队、按时参加彩排、帮助有台词困难的同学等。孩子们通过团队的讨论明晰了所要追求的好团队有哪些品质,并让自己也成为团队中最佳的“自己”。他们还要思考每一句台词的语气和动作,完全是自发、主动地进行学习。
三、“课内外互动”中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根据学生阅读实践反馈的信息,在阅读训练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小组合作探究也难以解决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下问题:生词的处理,不规则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的认知,长句子的剖析。针对暴露的问题,我们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一)生词的处理
充分利用项目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团队成员通过电脑、网络自学和小组内互学相结合,不仅学习生词,而且一起探讨学习生词的好方法,这也是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同时,老师也可做一些指导。
1.根据构词法来猜测
在阅读文章遇见新词汇时,学生有时很难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其词意。倘若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等语法知识,就能大致猜测其意。于是,笔者对平时常用的词汇以构词法进行梳理,下发了相关材料让学生研究,并开展了一些针对构词法的专项训练。如前缀un-表反义词,像happy/unhappy,fair/unfair,important/unimportant等。
2.通过因果关系猜词
通过因果关系猜词,首先是找出生词与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猜词。有时文章中会借助关联词(如because,as,since,for,so,of course,therefore等)表示前因后果。
(二)不规则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的认知
阻碍学生阅读的又一障碍是不规则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教师可让学习团队到网上下载,分阶段了解不规则动词的时态,从简单的单词开始记起。大家以团队的智慧从不规则动词中去寻找其变化的规律性,并将其归纳出来:(1)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相同,即“ABB”型,如get-got-got(得到);(2)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与原形相同,即“AAA”型,如hit-hit-hit(打击);(3)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与其原形相同,即“ABA”型,如come - came - come(来)。
(三)长句子的剖析
学生在阅读语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句,比如长句、含有复杂语法结构的句子等,会给阅读造成困难,影响对通篇的理解。师生也要共同面对,找出解决的策略。句子结构比较复杂时,会影响对句子大意的理解,因此,要分清主次。先屏蔽那些用来补充说明本句主旨的细节部分,如通常由which、who等引起的从句,就是被用来引入其信息或提供细节部分,可以先找其主干,领悟大意。
四、结束语
以上阐述的“课内外互动”是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对英语故事进行阅读的一种模式。随着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合作能力的提高、对阅读需求度的增加,教师要将阅读主权切切实实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或绘本,同时,在阅读小团队里共同研究、共享。只有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阅读才会真正发生。
总之,“课内外互动”项目学习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模式,课上变为了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分享、共进,教师成为了协调者、指导者、欣赏者,整个阅读又回到了原点,回归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