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州历史沿革中的“小桂郡”

2018-03-25黄友建

粤海风 2018年3期
关键词:阳山连州

黄友建

《连州刺史厅壁记》(唐·刘禹锡):“按宋高祖世,始析郴之桂阳为小桂郡,后以州统县,更名如今,其制义也。”宋高祖,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永初元年(420年)即皇帝位,崩于永初三年(422年)。宋高祖世,是指宋武帝刘裕在帝位期间,即420-422年。因此上文可理解为:“南朝宋永初时(420-422年),桂阳县由桂阳郡析为小桂郡,后以州(郡)统县,几经变名为刘禹锡受贬任刺史时(815年)的连州。”

各版《连州志》的修纂者均认为连州历史建置沿革中存在“小桂郡”。《连州志(乾隆版)》和《连州志(同治版)》沿革志均表述:“刘宋初改始兴日广兴未几析为小桂郡;梁天监中分置阳山郡;隋开皇十年废郡置连州。”《连州志点注本(同治版)》沿革表:“宋,小桂:初改始兴日广兴,末几,析为小桂阳;梁天鉴中,小桂分置阳山郡;隋开皇十年,废小桂郡,置连州。”《连州志(民国版)》沿革志:“汉属桂阳郡,吴孙权时属始兴郡,晋大康中以始兴属广州,永嘉中属湘州,刘宋时析为小桂阳,梁天监中就小桂郡分置阳山郡;隋开皇十年,废郡置连州。”上述三版《连州志》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置沿革基本一致,与《连州刺史厅壁记》的观点略有区别,由《连州刺史厅壁记》的“由郴之桂阳”,改为上述三版《连州志》的“由始兴改日广兴,末几”,之后的观点一致。《连州志(2011版)》沿革志:“南朝宋永泰(‘泰是笔误,应为‘初)时(420-422年),置小桂郡,治在桂阳县(今连州)。宋泰始六年(470年),在今连州市西北析置冈溪县,并置宋安郡,附郭在桂阳,领桂阳(只含今连山、连南境)、含涯、阳山、冈溪4县。泰豫元年(472年),废宋安郡,改始兴郡为广兴郡,桂阳县属广兴郡。梁天监七年(508年),于含涯置衡州及阳山郡,从桂阳县划出部分属地另立广惠县(隋志作广德,后改广泽,再改为连山),桂阳县改属阳山郡,郡治在含涯。南陈因之。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郡置州,始设连州,治在桂阳(今连州)。”(乾隆版)、(同治版)、(民国版)《连州志》与《连州志(2011版)》的建置沿革区别在于,宋泰始六年(470年)至隋开皇十年(590年),这一百二十年间的建置沿革不同,前者认为这期间仍以“小桂郡”治县,后者认为在470-472年间以“宋安郡”治县,之后至隋开皇十年仍以县属郡治。不同版本的《连州志》的建置沿革虽有不同,但均认为,连州建置沿革中曾存在“小桂郡”建置。这是受到《连州刺史厅壁记》的影响。

但是,翻遍《宋书》和《南史》,及相关二十四史中的《地理志》(或《州郡志》)、《清史稿》中的《地理志》《水经注》(北魏·郦道元)、《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舆地广记》(宋·欧阳忞)、《方舆胜览》(宋·祝穆)和《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均没有记载“小桂郡”。因此认为,“小桂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建置,而是通俗的叫法。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期间连州的建置沿革。

历史资料:1、《宋书·州郡三》:“广兴公相,吴孙皓甘露元年,分桂阳南部都尉,立为始兴郡。……明帝泰始六年,立冈湲县,割始兴之封阳、阳山、含涯三县,立宋安郡,属湘州。泰豫元年复故,省冈湲县,改始兴日广兴。领县七:曲江侯相、桂阳令、阳山侯相、贞阳侯相、含涯男相、始兴令、中宿令。”“临庆内史,吴分苍梧立为临贺郡……明帝改名。领县九:……封阳侯相,汉旧县。”2、《舆地广记·广南东路》(宋·欧阳忞):“连州,春秋为百越,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二汉属桂阳郡,吴晋属始兴郡,宋明帝立宋安郡,后废属广兴郡,齐复属始兴郡,梁立阳山郡,隋平陈郡废置连州。”3、《方舆胜览·广东路》(宋·祝穆):“春秋时楚地,秦为长沙郡之南境,西汉有桂阳郡,而桂阳、阳山以县属焉,吴分桂阳置始兴郡,宋改始兴为广兴郡,齐复为始兴郡,梁武帝分置阳山郡,隋废郡置连州。”4、《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连州……宋泰始中置宋安郡,泰豫初省入广兴郡。齐仍属始兴郡,梁置阳山郡,隋平陈废郡,改置连州……冈溪废县,在州西北。沈约宋志:泰始六年立冈溪县,割始兴之桂阳、阳山、含涯四县立宋安郡,属湘州。泰豫元年县与郡俱废。”

综合以上历史资料分析,封阳属临庆不属始兴,因此“割始兴之封阳”是笔误,应是“割始兴之桂阳”,“冈湲”也是笔误,应是“冈溪”。连州这一时期的建置沿革为:“汉高帝时置桂阳县,属桂阳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时,析桂阳郡为始兴郡,桂阳县属始兴郡。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立宋安郡(治桂阳县),领桂阳、阳山、含涯、冈溪四县,明帝泰豫元年( 472年),废宋安郡,改始兴郡为广兴郡,桂阳县属广兴郡。后复改广兴郡为始兴郡。梁武帝天监中(502-519年),桂阳县分立广德县,置阳山郡,统县四:桂阳、含涯、阳山、广德,郡治桂阳县;隋开皇十年废郡置连州。”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舆地志云:‘连州桂阳县,汉属桂阳郡,因谓之小桂。”这交待了把“连州桂阳县”叫“小桂”的原因,也是同样的原因,把“连州”叫“小桂郡”。

“小桂”

“小桂郡”,都是通俗叫法。如果要把《连州刺史厅壁记》的“小桂郡”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建置,那么,“小桂郡”应是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立的宋安郡,但是,两年之后宋安郡废,桂阳县仍以县属郡治,直至梁武帝天监(502-519年)中,桂陽县置阳山郡,后以州(郡)统县,几经变名为刘禹锡受贬任刺史时(815年)的连州。

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于815-819年贬任连州刺史,其所写的诗和散文,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研究连州历史的参考依据,但也不能不加分析直接引用,否则就会贻误后世。

猜你喜欢

阳山连州
Spring Outing
寿乡连州菜心甜 消费扶贫生活美
My Hometown:张渲苓
小刺猬的烦恼
阳山包麦羹,家常滋味
关于保护阳山荡景区白鹭群的建议
连州乡亲联谊会共商发展大计
刘禹锡与连州
小城里的中国记忆
超级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