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鲜汇
2018-03-25
【文化·记忆】
这些中国的“世界记忆遗产”,
你应该知道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舰项目,创建于1997年。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进行抢救,并加强保护和利用,以提高全世界对文献遗产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该项目每两年评审一次,我国上一次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于2015年入选。
截至目前,我国入选该名录的遗产已达13项,分别为:甲骨文(2017)、《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样本档案》(2017)、《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2017)、《南京大屠杀档案》(2015)、《中国元代西藏官方档案》(2013)、《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2013)、《本草纲目》(2011)、《黄帝内经》(2011)、《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2007)、《清代金榜》(2005)、《纳西东巴古籍》(2003)、《清代内阁秘本档》(1999)、《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1997)。
多维解读
1.甲骨文的此次入选,有助于凝聚国民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助于增强中华古老文明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中,中国的甲骨文与写在水草上的古埃及纸草文字、刻在泥板上的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以及雕在石头上的美洲印第安人玛雅文字,都曾在世界文明宝库中大放异彩。但遗憾的是,后三种文字早已失传,唯独甲骨文“活”到了今天,并演变为今天的汉字。但甲骨百年,却经常面临“专家兴趣盎然,百姓兴趣寡然”的尴尬。此次,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长期从事甲骨文研究和推广的人来说,是 一件“天大的喜事”。
2.古老的甲骨文,年轻的甲骨学。我国虽然在甲骨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但在等待释读的甲骨文中,任何一个字的破译都将是一场“攻坚战”。而此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相信定会使甲骨文研究的低迷形势得到改观,让更多有志之士参与到甲骨文的研究工作中,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字的渊源。
【社会·关注】
保护野生动物,别让它们只存在于博物馆里!
近日,广西森林警方破获一起特大非法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案件,查获象牙、犀牛角若干,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壁虎11只,总重超45.8公斤。
你知道吗?当人类肆意攫取“珍宝”时,有小象亲眼目睹父母被杀,有犀牛被砍去半张脸……在此,呼吁各位公民,不要购买野生动物制品!
穿山甲是保护动物,已列入国际保护公约。古人认为(没有得到证实)穿山甲的鳞片有活血化瘀、排脓消肿等作用。这不,前两天,深圳海关就查获了11.9吨穿山甲鳞片,这说明至少有20000只穿山甲惨遭杀戮。
中国小伙黄泓翔卧底非洲,调查象牙贸易,并为纪录片《象牙游戏》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素材,入围了奥斯卡奖。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参与和责任。
2014年4月,黄泓翔和伙伴们成立了中南屋——致力于帮助中国青年走进非洲等发展中世界的平台。这是第一家由中国青年在非洲成立的关注中非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企业。在中南屋网站首页上,黄泓翔写下这样一句话:“我们期待与走进非洲的中国青年们一起共同成长。”
多维解读
1.政府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引导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如今,野生动物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我国也不例外。我国是这个世界上野生动物众多、生物种类丰富的国家之一。保护好这些野生动物,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提高国家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人类对野生动物不合理地索取,使野生动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因此,政府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护野生动物。
2.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团体的力量才是巨大的。从做卧底、做调查到关注中国青年“走出去”,黄泓翔感觉个人的影响终归有限,只有更多人参与到国际野生动物保护行动中来,才能带来更大的影响。“我能做到的,很多中国青年人都能做到,甚至是未来做得比我更多更好。”黄泓翔如是说。
【梦想·力量】
辽宁小伙花费80万元, 纯手工造出“空客320”
“环球网”11月28日讯 辽宁开原有个叫朱跃的小伙子,曾是一名摩托车修理工,只因为从小喜欢飞机,拥有一架自己的飞机就成了他的梦想。2017年年初,朱跃决定自己动手做出一架来。于是,他与五名志同道合的好兄弟一起动手,用锤子、电焊机开始制造飞机。这六个人不懂图纸、不懂机械,只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花费80万元,用了40多吨铁,做出一架长37米、宽36米(含机翼)的“空客320”客机框架。
多维解读
1.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谁没有梦想,有谁不愿攀上梦想的巅峰?可有几人能圆梦,又有几人的梦想不被残酷的现实打败?没有梦想,我们的心灵是残缺的。所以,请像朱跃一样,坚守心中的梦想,然后执着地走下去吧!
2.失败了,你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不去尝试,你注定要失败。在制造飞机的过程中,朱跃失败过,也沮丧过,但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乘风破浪,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最终,这架“空客320”出现在人们眼前。
【读书·真味】
面对面借阅人生
最近,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出借的一本“书”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兴趣,这本“书”并非纸质版,也非电子版,而是一本“真人书”。目前,这种“真人图书馆”的新型阅读方式正在兴起。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人都可以是读者;当然,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一本“书”。
被徐汇区图书馆出借的这本“真人书”,就是《新闻夜线》主持人臧熹。他虽为主持人,但对航天事业非常感兴趣,而且平时在工作中也与一些航天人有过接触,掌握了一些第一手的资料。此次,臧熹到图书馆里和读者分享的就是他的航天梦。
阅读“真人书”的方式也很特别。“书”坐在当中,周围坐着读者,由读者来提问,然后“真人版图书”来回答。这种阅读方式可谓是颠覆性的。过去,读者是读纸质书,后来是在屏幕上读电子书,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被动地接受,很难与作者进行互动。现在,有了“真人版图书”,读者与作者不仅可以及时互动,而且还可以享受声情并茂的阅读过程。
(摘编自“东方网”2017年11月29日)
多维解读
1.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据了解,“真人图书馆”里的“书”其实是一群人。自愿担当“书本”的人,会将自己的经历公開,包括一些独特的人生体验和阅历感悟等。读者们可以自由地提出任何问题,并从这些“书本”中获得答案。
2.让“真人图书馆”根治“社会冷漠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