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幸福的吃货

2018-03-25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羊腿手把炸酱面

说起美食,相信大家总会想到“民以食为天”这句至理名言。其实,“食”非但本性使然,亦是一门雅俗兼容的艺术。吃是一种幸福,品味是一种情趣,而透过墨香感受文字中的酸甜苦辣,更是一种说不出的快乐。

【吃出趣味】

手把羊肉

到了内蒙,不吃几回手把羊肉,算是白去了一趟。

到了草原,进蒙古包做客,主人一般总会杀羊。蒙古人非常好客,进了蒙古包,不论识与不识,坐下来就可以吃喝。有人骑马在草原上漫游,身上只背了一只羊腿。到了一家,主人把这只羊腿解下来。客人吃喝一晚,第二天上路时,主人给客人换一只新鲜羊腿,背着。有人就这样走遍几个盟旗,回家,依然带着一只羊腿。蒙古人诚实,家里有什么,都端出来。客人醉饱,主人才高兴。你要是虚情假意地客气一番,他会生气的。这种风俗的形成,和长期的游牧生活有关。一家子住在大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多见牛羊少见人,他们很盼望来一位远方的客人谈谈说说。一坐下来,先是喝奶茶,吃奶食。奶茶以砖茶熬成,加奶,加盐。这种略带咸味的奶茶,香港人大概是喝不惯的,但为蒙古人所不可或缺。奶食有奶皮子、奶豆腐、奶渣子。这时候,外面已经有人动手杀羊了。

蒙古人杀羊极利索。不用什么利刃,就是一把普通的折刀。一会儿的工夫,一只整羊剔剥出来了,羊皮晾在草地上,羊肉已经进了锅。杀了羊,草地上连一滴血都不沾。羊血和内脏喂狗。蒙古狗极高大凶猛,样子怕人,跑起来后爪搭至前爪之前,能追吉普车!

手把羊肉就是白煮的带骨头的大块羊肉。一手攥着,一手用蒙古刀切割着吃。没有什么调料,只有一碗盐水,可以蘸蘸。这样的吃法,要有一点技巧。蒙古人能把一块肉搜剔得非常干净,吃完,只剩下一块雪白的骨头,连一丝肉都留不下。咱们吃了,总要留下一些筋头巴脑。蒙古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个牧民。

吃完手把肉,有时也用羊肉汤煮一点挂面。蒙古人不大吃粮食,他们早午喝奶茶时吃一把炒米,——黄米炒熟了,晚饭有时吃挂面。蒙古人买挂面不是论斤,而是一车一车地买。蒙古人搬家,——转移牧场,总有几辆勒勒车——牛车。牛车上有的装的是毛毯被褥,有一车装的是整车的挂面。蒙古人有时也吃烙饼,牛奶和的面,放一点发酵粉,极香软。

我们在达茂旗吃了一次“羊贝子”,羊贝子即全羊。這是招待贵客才设的。整只羊,在水里煮四十五分钟就上来了。吃“羊贝子”有一套规矩。全羊趴在一个大盘子里,羊蹄剁掉了,羊头切下来放在羊的颈部,先得由最尊贵的客人用刀子切下两条一定部位的肉,斜十字搭在羊的脊背上,然后,撤去羊头,其他客人才能拿起刀来各选自己爱吃的部位切了吃。我们同去的人中有的对“羊贝子”不敢领教。因为整只羊才煮四十五分钟,有的地方一刀切下去,会沁出血来。本人则是“照吃不误”。好吃吗?好吃极了!鲜嫩无比,人间至味。蒙古人认为羊肉煮老了不好吃,也不好消化;带一点生,没有关系。

我在新疆吃过哈萨克族的手把肉,肉块切得较小,和面条同煮,吃时用右手抓了羊肉和面条同时入口,风味与内蒙的不同。

(作者汪曾祺,选自《人间草木》)

心香一瓣

汪曾祺先生的这篇作品,色香味俱全,读完让人不禁也垂涎欲滴。

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大快朵颐的羊肉浓香,更能享受到一场文字的盛宴。汪老以真实的生活体验感染着读者,自然、平淡、亲切的文风中呈现出一幅幅真实的民俗画面,向读者展示了文学的无穷魅力。

【吃出安宁】

母亲的厨房

翻出母亲的菜谱,每一页都像被油炝过的葱花,四边焦黄,我从那上面,仍然能嗅到母亲调出的油盐酱醋,人生百味。

…………

母亲的菜谱上,有些菜目用铅笔或钢笔画了勾,就像给学生判作业打的对勾。

那些铅笔画的勾子,下笔处滑出一个起伏,又潇洒地扬起它们的长尾,直挥东北,带着当了一辈子教员的母亲的自如。

那些钢笔画的勾子,像是吓得不轻,哆哆嗦嗦地走出把握不稳的笔尖,小心地、拘谨地、生怕打搅了谁似的缩在菜目的后面而不是前面,个个都是母亲这一辈子的注脚,就是用水刷、用火燎、用刀刮也磨灭不了。

我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用铅笔画的勾子和用钢笔画的勾子会有这样的不同。

那些画着勾子的菜目,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家常菜,如糖醋肉片、软溜肉片、粉皮凉拌白肉、炒猪肝、西红柿黄焖牛肉。鱼虾类的菜谱里,档次最高的也不过是豆瓣鲜鱼,剩下的不是煎蒸带鱼,就是香肥带鱼。至于虾、蟹、鳖等是想都不想的。不是不敢想,而是我们早就坚决、果断地切断了脑子里的这部分线路。

不过我们家从切几片白菜帮子用盐腌腌就是一道菜,到照着菜谱做菜,已经是鸟枪换炮了。

其实,像西红柿黄焖牛肉、葱花饼、家常饼、炒饼、花卷、绿豆米粥、炸荷包蛋,母亲早已炉火纯青,其他各项,没有一样付诸实践。

我一次次、一页页地翻看着母亲的菜谱,看着那些画着勾,本打算给我们做,而又不知道为什么终于没有做过的菜目,这样想过来,那样想过去,恐怕还会不停地想下去。

我终究没能照着母亲的菜谱做出一份菜来。

一般是对付着过日子,面包、方便面、速冻饺子、馄饨之类的半成品也很方便,再就是期待着到什么地方蹭一顿,换换口味,吃回来又可以对付几天。

有时也到菜市场上去,东看看、西瞅瞅地无从下手,便提着一点什么意思也没有的东西回家了。回到家,面对着那点什么意思也没有的东西,只好天天青菜、豆腐、黄瓜的“老三篇”。

做米饭是照着母亲的办法,手平铺在米上,水要漫过手面,或指尖触着米,水深至第一个指节,水量就算合适,但是好米和有机米又有所不同,有机米吃水更多。

我敢说,母亲的烙饼,饭馆都赶不上。她在世的时候我们老说,应该开一家“张老太太饼店”,以发扬光大母亲的技艺。每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就是好事临门也还是愁眉苦脸的母亲,脸上便难得地放了光,就连她脸上的褶子,似乎也放平了许多。对她来说,任何好事如果不是和我们的快乐,乃至一时的高兴联系在一起的话,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还有母亲做的炸酱面。倒不因为那是自己母亲的手艺,不知母亲用的什么诀窍,她烙的饼、炸的酱就是别具一格;也不是没有吃过烹调高手做的烙饼和炸酱面,可就是做不出母亲的那个味儿。

心里明知,往日吃母亲的烙饼、炸酱面的欢乐,是跟着母亲永远地去了,可是每每吃到烙饼和炸酱面,就忍不住地想起母亲和母亲的烙饼、炸酱面。

(作者张洁,选自《我那风姿绰约的夜晚》,有删改)

心香一瓣

一本满是铅笔与钢笔勾画的菜谱,是母亲每一个日子里为家人精心准备菜肴的结晶,带给家人无限的欢愉,它勾勒出家的模样,描绘出爱的篇章。饭桌上的美味佳肴是厨房柴米油盐的神奇调和,是母亲炉火纯青的高超技艺的展现,更是我们记忆深处最初与最美的味道。

猜你喜欢

羊腿手把炸酱面
老北京炸酱面
基于调谐质量阻尼器的摩托车手把减振研究
“La palabra en español que más me gusta es chévere”Jimena Li Yu,una influencer con una mirada en América Latina
品味老北京炸酱面
狡狐PK计狼
一条羊腿
夸张羊腿袖华丽复古美
现代红木家具鉴赏
Des nouilles pour vivre longtemps
手把件鉴赏购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