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创新融合型开放街区的研究
——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片区为例

2018-03-25李凤祺李梦雅雷依依郑琪梁黎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31期
关键词:绿地街道社区

李凤祺 李梦雅 雷依依 郑琪 梁黎

江汉大学

正文:

引言

在越来越提倡共享的今天,“封闭小区”成为了共享的一大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交通,因此,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片区为例从交通、公共服务、公共空间、智慧管理、建筑立面等五个方面进行创新融合开放街区的研究,致力于打造开放的、融合的、新型的、有活力的居住街区,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安全的,舒适的生活空间,形成全新的现代居住街区。为我市创新融合开放街区的研究提供启示。

1 定义

开放街区即可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共享、与城市功能空间有机融合,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和完善城市功能的街区,与传统的封闭式小区的做法有本质的区别。具有利消费、促交流、便出行、更安全、面貌优等特点。

2 特点

融合型开放式街区的融合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开放式街区的公共空间在开放的基础上, 与片区的公共空间及城市的公共空间呈现出有机融合,担当居住片区及组团共享空间的职责,有机地衔接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居住小区的建筑及公共空间, 从而形成了连续的完整空间结构; 第二, 开放式街区促进了人际交往及居民阶层的融合。由于公共空间的开放性, 附近公共设施相对不足的小区可以共享公共设施充足的小区设施, 促进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居民的交流, 激发空间活力,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抑制居住空间的分异; 第三,开放式居住街区吸引了不同的人群和设施穿越街区,从而激发了不同的功能需求,促进建筑形态、居住人口、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和差异化。[1]而创新主要体现在功能及公共空间的营造上,传统街区以居住为主,而创新街区不仅注重居住的舒适性,也注重生活的的便捷性以及公共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性。

3 街区现状分析

第一,由于街区未经过统一规划,且建设时期不同,导致街区轴线体系不完整、节点空间无层级、空间使用效率低下、特色缺失、塑造手法凌乱,整体风格形象欠佳,同时期建筑风格不协调,个性装修改造破坏了建筑原有的外檐及周边环境的协调,住宅空调机位外挂以及阳台问题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街区的外部形象。第二,城市沿街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明显不足,城市主干道公共空间资源整合度不高,道路设施及绿化明显不足,缺乏休憩空间及景观节点。第三,步行系统缺乏整体性,并且规划人行道上存在严重的机动车违停等现象,极大地阻碍了行人的正常通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街区的外部形象。第四,现有步行系统的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分隔手法过于僵硬,缺乏美感。又由于维护不力,导致步行道路坑洼不平,缺乏体验感,街道小品单一,缺乏趣味性与街道体验感。第五,由于街区建设时间较早,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当代生活需求及精神需求。

4 策略

4.1 交通规划

打开小区围墙,使内部道路公共化,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系统。改善出行条件,结合上位交通系列规划打通目前私化的“断头路”,提高路网密度和连通性。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多渠道增加停车设施供给,启动“智慧停车”建设,尽量避免因违停导致的交通拥堵。强化公交和轨道的接驳,加强步行体系的通达性,推进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建设,完善慢行系统。

4.1.1 机动车行系统

打开小区的大门,共享小区车行道,从而加密街区道路网密度,减轻主干道车行压力。机动车道进行路面黑化,提高行车安全及舒适性,减少噪音及扬尘。沿用现有的道路板块情况,平整道路,在绿化带里加入更多的绿植以及小品元素提升整个空间的活力,打破现有空间的单一呆板感。引入智慧通车系统,解决现有的车辆违停导致车行道拥堵现状。公交车道通铺装或标识来强调公交车的路权,保障公交车的通行通畅。

4.1.2 慢行系统

在开放街区建设热潮的背景下,开发慢行友好模式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居民出行方式的多样化,低碳环保,减轻城市机动车交通压力,而且能够促进街区功能的有效混合,激活街区活力,促进开放式居住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城市必要的公共慢行交通设施的设置,街区应保障非机动车行驶路权,形成完整连续通畅的骑行空间。采用不同的材质或色彩来强调非机动车道的路权空间。除此之外,人行道应该为重中之重,结合海绵城市的理念,铺设陶瓷透水砖等兼具美观与渗水功能的地砖,使人行空间富有设计感以及肌理感,保护弱势群体,设置安全、连续地盲道,保障盲人无障碍通行。

打开单位及居住区围墙,同时在在街道内增设公共游憩空间,促进公共空间共享,为慢行人群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并且提供相应的休闲娱乐设施,如街头绿地,露天咖啡等。此外还可增设街道小品,如街道家具和具 有街区特色的雕塑等,增加街道场所体验,提升街区活力。置换街区部分现有底商商业,完善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业业态以及引进特色商业,使人们的居住空间与消费空间、工作空间和文化娱乐空间联系紧密,增加交往手段,促进人们的交往,增加居民地街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街区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4.2 公共空间改造

4.2.1 公共空间功能更新

乐活运动区:将基地现有的功能区依据其特点重新定位整合,将围墙拆除以实现公共空间的共享。经开一中、武汉长江国际学校和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的部分围墙,使学校的运动场地和设计院的篮球场与绿地在保证各个单位隐私与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为外来人群提供服务,作为承担健身、运动功能的开放共享的运动场地。

有氧游憩区:利用现状绿地,打造生态有机、绿色有氧、鲜活有趣的“绿色脉络”,作为提供休憩游玩的次动线。有机串接小区内现状的零散绿地,打造有氧游憩区。

娱乐消费区:完善基地南侧的沿街商业,东侧植入新的商业服务功能,构建对外服务的购物、娱乐设施。

4.2.2 公共空间的体系重建

根据住区空间的领域性与层次性的要求,针对住区的不同规模进行空间重构,从封闭走向开放。通过对景观空间的层次划分,形成由“公共”到“私密”开放度逐级递进的空间层次关系。

核心功能区主动线: 三角湖小学与开发区一中交界处增加步行出入口与中学篮球场相连作为主动线上的主入口,延长入口节点至核心节点的运动场地以保证其良好的可达性,最大程度实现运动场地的开放共享。向东利用中铁勘测设计院内的篮球场和停车场地,打造连接博学路的线形空间作为主动线的出口空间;向西将主次动线相结合。

休闲游憩次动线:充分利用基地内现有的空置绿地,利用南门入口的月牙形绿地打造入口节点作为步行游憩的起点,步行轴线的起点与南侧的娱乐消费区(配套商业带)对接,将人流引入小区,有效发挥次动线的服务功能实现小区绿地的对外共享。局部拓宽小区内的线性空间将其连接至东南门的附近的三角形绿地,扩大东南门的节点空间作为次动线上的次要节点,将其与博雅幼儿园附近的运动场节点打通。改造博雅幼儿园旁的运动场地,加大绿化面积,提供休闲服务设施将其改造为次动线上的主要节点,成为可供休闲、观赏、游玩的核心公共绿地。连接核心绿地与北侧椭圆形绿地和西门入口处的绿地,形成完整的次动线体系。

配套商业带:现状商业基本沿小区边界布置,后改造基地沿神龙大道一侧,增加部分底商与基地南侧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呼应,以形成完整的商业服务带,打造为商业氛围浓郁的对外服务核心区。植入新的服务功能与使用性激发空间活力。使商业服务空间能够吸引使用者,满足不同种类人群的需求;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带来的人气,为公共空间吸引人流,使之真正成为被使用的“活的”空间。

4.3 公共服务设施

4.3.1 增加数量与类型

运用兼容的手段增加街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及类型,社区级小型公共服务设施具有形式灵活、兼容性的特点,因此可以与其他建筑结合建设,不仅建设难度低,与人的交互也比较友好。结合居住用地及人口分布情况,以适宜的居民出行时间为半径,着力增加社区级设施的数量。适宜的居民出行时间半径可参考《城市居住区规划》B设计标准》GB50180-2018。开放街区应该具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类型丰富的特征,通过多样化生活需求的各类型设施,如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医院、小型足球场等,特别是为了满足儿童玩耍的儿童娱乐设施以及老人专用的医疗保健用房、老年养护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从而提升街区活力和吸引力。

4.4 智慧化管理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并可持续运营的社区形态,使社区生活服务各方面实现智能化运行。

4.4.1 安全

完善门禁系统,以楼栋为单位设置门禁系统。楼栋门禁可使用先进的人脸识别系统,自动识别住户,当有外来人员访问时必须由业主确认方可进入,物业管理部门确保门禁系统的正常使用;完善监控系统,不仅要有监控整个社区内部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还要大力推广家庭监控,使业主可以再手机上实时监控家中情况;完善报警系统,住户家中可设置数个一键报警点,一旦出现危险可一键报警,通知社区安保部门及警务部门。

4.4.2 服务

随着服务范围的扩大,物业也需要引进智能化手段来完善服务机制。打造专属的物业服务平台,业主可通过智能设备反馈问题,物业部门派专人上门解决问题,如若业主不满意物业服务质量可向有关部门投诉,要求整顿;智能化监控,对于社区水,电,燃气及网络线路进行智能化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立马发出警报,由物业负责进行维护。

4.5 建筑立面升级

4.5.1 界面与轮廓线

沿街建筑形成了街道的主要界面,对于街道空间形象产生着重要影响。封闭的线性空间中人们唯一的感官体验来自三个维度、两个界面:街道空间的底面(地面)与建筑物形成的街道建筑立面形象。沿街界面带来的空间体验决定了人们是否选择在一条街道上驻足停留,对打造活泼有趣的街道空间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它又影响着商业服务设施能否吸引人流充分发挥其商业效益。街景的建筑轮廓线使构成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高低错的天际线以及多样的空间形,赋予了住区强烈的识别性。

大部分建筑沿街而建并保证一定的“贴线率”,使得街道界面连续光滑;互相独立的建筑之间形成街区开口,使边界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并且使街区内部与街道之间保持一定的视线交流。改造建筑立面的本身应该充分发挥建筑立面对整个沿街界面、天际线、场景感营造的作用。

4.5.2 主题统一,风格鲜明

一个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经过历代艺术家和建筑大师对建筑形式美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形式美法则,如统一、尺度、比例、均衡、稳定、节奏、韵律等。[4]在建筑立面改造中要充分运用这些美学法则。改造重点在于通过统一母题基调,对建筑颜色、材质的改造打破现状街立面的单一呆板,在保持立面连续性的同时使其产生变换的韵律感。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片区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核心”“人人共享”的理念,从活力街道、公共空间共享、智慧化管理、建筑立面升级等方面对街区如何进行开放式建设,如何使街区环境提升、结构优化,空间活力激活,从而达到社区生活环境品质更新,功能融合发展,促进开放式居住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从封闭小区走向开放街区将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指导老师:华秋月,教授,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绿地街道社区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社区大作战
热闹的街道
3D打印社区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走进绿地
热闹的街道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