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班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策略

2018-03-24陈宇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班规则意识

【摘 要】小班是规则建立的重要时期。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运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语言环境和规则教育有效的结合,培养幼儿自觉遵守规则;以图标、榜样、体态、游戏等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让幼儿生活在愉快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规范准则。

【关键词】环境支持;规则意识培养

支持性环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大人为孩子提供的空间、玩具、材料、常规培养都是有利于激发、帮助孩子游戏或进行各种活动,大人要支持孩子提出的要求和行为,这样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创适宜的生活环境

规则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通过规则在一日生活中有效地渗透,为幼儿提供规则和生活环境的有效互动,帮助孩子强化规则,逐步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一)标志图立规则

在各个角落里面设置小图标,这些小图标富有童趣,显眼,易于孩子们理解。比如在我们的洗手池墙面上贴着五步洗手法,时刻提醒孩子们要按照方法将小手洗干净;草地上有小草的图片,告诉孩子们不要踩我,我怕疼。教师可借助着这些标志图,无声的向孩子们传达着各种规则要求,减少教师的说教,让孩子们以一种愉快的方式养成规则的意识,提醒孩子们规范行为。

(二)榜样的魅力

教师们要以身作则,先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才能要求班里的孩子们遵守各类规则。比如:在洗手环节时,教师要洗手时也应该去和孩子们一样排好队伍,不能享受教师的特权。除了教师示范做榜样,我们鼓励孩子们之间的榜样作用,以及提醒家长以身作则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做好榜样。

(三)运用体态诠释规则

教師的体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小班的幼儿喜欢老师亲一亲,抱一抱,喜欢老师的抚摸。当个别孩子在一日活动中违反游戏规则等现象出现时,我会用眼神看一看孩子,当孩子与我眼神有交流时,再做出“嘘”的动作,告诉孩子要安静下来了。体态虽然是无声的,但是对于小班的孩子们来说这些无声的语言更胜于大喊大叫。

二、创设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

入园后的孩子动作发展比较快速,教师要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去探索周围世界的基本活动,并充分的理解和接纳游戏中规则功能。在班里创造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去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营造规则性的游戏环境

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可营造富有情境性氛围,通过各种游戏的形式,使材料活起来,让规则从被动走向主动。如:在区域设置中,教师将不同的工具材料用不同颜色的筐来区分,并且贴上标签,孩子们一目了然的就知道按照颜色标签分类,在整理区域材料时,孩子们自然会收拾的很干净。

(二)游戏与规则相结合,建立规则意识

游戏是培养幼儿规则的最好手段之一,同时也能逐步帮助幼儿实现自我管理。比如在平时排队的时候,组织孩子们一个跟着一个拉着前面小朋友的衣服变成小火车,让孩子们在这个小游戏中慢慢养成游戏规则,小火车必须是连在一起不能断的,不然就不能正常行驶。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也在一次次的游戏过程中不断的加强。

三、让规则融入一日生活

孩子们的一日生活活动能够有效的开展,时时刻刻离不开规则。当然规则并不是由老师来制定老师来要求孩子们执行的,而是让孩子们主动的认识规则,接受规则,制定规则,执行规则。

(一)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对于孩子们来说规则最好的解释就是将规则放到一日活动中的步骤中亲身体验后,再解释说明。比如孩子们上厕所如果不排队,你推我挤的会有什么危害?孩子们发现如果不排队总是轮不到上厕所,因为当要轮到上厕所时厕所总是会被其他小朋友抢走,所以只有排队才能更加公平安全的上厕所。虽然他们表达不是特别清楚,但是从孩子们稚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规则是理解的。

(二)感受规则的益处

规则对于孩子有一定的约束作用,那么孩子们在执行规则时是强制性的还是愉快的呢,对此,我们老师和幼儿园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合理适当的空间和材料的提供。

(三)行为练习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自控能力差,需要不断练习强化才能帮助孩子们更好的规范行为,遵守规则。比如为了让孩子们走楼梯安静有序轻声,教师请孩子来角色扮演,模仿小猫咪的走路方式,小猫因为要去抓老鼠,但如果走路声音太重的话,小老鼠们就会全部逃走了,所以走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他们就会反复的练习小猫的走路方法。但凡开始走楼梯时,教师就提醒孩子们:小猫咪们我们准备走楼梯喽,孩子们自然就会开启小猫走路无声状态。

四、自由的语言环境,能帮助助幼儿规则的形成

小班幼儿随意性大,今天能很好的遵守规则,明天未必能同样做到。这个学习规则的过程会由于幼儿的接受能力的不同产生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长期的规划、长期的安排,要积月累的形成和巩固。

(一)儿歌唱规则

小班幼儿对于儿歌、故事等形式的教育方式是比较能让孩子们自然接受的,教师若总是以指令式的反复单一的说规则,告诉孩子应该这么做不应该这么做,几次以后孩子们也慢慢的就不太愿意来听,说教式的方式对于小班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方法。

(二)规则需要教师及时观察评价

每一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我们作为教师就需要深入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细心的观察、发现孩子每一点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我们要在生活中调整对每一个孩子要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当孩子出现好的行为规则时,要适当的鼓励表扬;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规则,要及时的指出并纠正。

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规则行为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让幼儿制定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要求。

作者简介:陈宇(1990-),女,汉族,籍贯: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当前职务:幼儿教师,当前职称:幼教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作者单位:丽水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参考文献:

[1]《小班班级环境创设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王兰 网络文章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李季湄 冯晓霞 2013.3

猜你喜欢

小班规则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规则不规则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