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情感助力班级管理

2018-03-24汤秋菊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助力班级管理

汤秋菊

【摘 要】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教育者,其主要的工作不仅要做到基础知识教育,同时还要对学生心理做到有效的疏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首先要努力构建师生之间的情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保证班级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师生情感;班级管理;助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班主任主要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对班级进行管理,这种刚性的管理模式,不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可能会起到反效果。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现在的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提升师生之间的情感,从而便于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

一、拉近师生心理的距离——班级管理的奠基石

(一)熟识让师生相知

构建师生情感要从和学生的初次相识做起,因为人们一般对第一印象都非常看重,这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所提到的首因效应,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抓住第一次见面的契机,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有了好的印象才能为接下来的师生相处,进而相知奠定基础。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放下身段,在相处中让自己的形象一直维持如一,用行动告诉学生,老师定会是益友。比如,在跟学生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通过采用诙谐的语言等方式来进行自我介绍,让学生知道在课上是师生,在课下就是朋友。而在接下来的日常管理中,注重“以人教人”,注意以身作则,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那样,“班主任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按自己在第一次见面时的自我介绍去做,课下主动接近学生,让学生在慢慢相处中熟知老师为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师生达到相知的目的;也只有师生的心理距离近了,才有师生之间浓厚情感的开始。

(二)理解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学生并不是同样的一类人,虽然他们统称为学生,但是他们的思想、性格和兴趣爱好都各有不同,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时从自身立场出发,想当然地为了学生好,而对学生不断要求,这样的举止往往事与愿违,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其实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地位是平等的,尤其是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高度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立场态度等,根据这样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就需要教师像成人一样对待他,而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去理解他,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齐认为,教师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以积极爱护的态度去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对每个学生都要做到详细的了解,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待每个学生,和每个学生都处好关系,绝对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模式。同时,基于对学生的详细了解可以使班主任更加科学合理地来制定出相关的班级管理方案,确保各项工作可以顺利进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当然对于学生的理解,绝对不是简单的同情和怜悯,而是要和学生真正地做到情感上的交流,对学生的想法做到深入的分析,并且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以理解为桥梁,以情感为润滑,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自愿向教师敞开心扉,这才便于班级进行管理。

(三)尊重保障师生心心交流

青春期的学生会进入一个特殊的阶段,心理学上叫做“心理危险期”。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往往渴望摆脱教师和家长的束缚、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面对这样的情况,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爱默生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的确,如果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那么学生肯定会产生满足感和愉快感,师生交流更有效,班级管理更有序。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而这就要求教师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那样,“要进入孩子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老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 教师在处理事情时须冷静,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言行,这样才能拉近师生“心”的距离,学生才感受到受尊重的愉悦感,才敢对教师说出心里话,才会欣然地听从教师的教导。如在我的教师生涯中,历年都能碰到向教师倾吐家庭或生生相处或师生相处困扰的学生,我始终坚信:一个学生不会随随便便向一个老师透露自己的隐私。学生会这样做,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他的朋友,我们不能辜负学生,要尊重他,为他保密,并能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相信一个真正尊重学生的老师一定能让更多的学生敞开心扉,这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才能使我们的班级管理更有效。

学生都喜欢一个能和自己做朋友,能了解自己想法并能在人生迷茫中给予自己指导的班主任,正有了师生心与心距离的拉近,才会有班级管理的起步。

二、优化师生之间的情感——班级管理的推动力

在理解和尊重的双重推动下,师生情感的建立将为班级管理奠定基础,可班级管理要在情感构建中稳步向前,則少不了师生情感的进一步巩固,这一优化环节则必需信赖、宽容。

作为一个大朋友的班主任,他无论何时何地都为学生着想、全心全意地为学生付出,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很大的关心,学生也不是木头人,对于班主任的真心最终会体会到的,也使得他们愿意主动地和教师亲近和接触,逐渐地教师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可以说真心对于获得学生的信赖,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信赖关系其实是相互的。学生信赖老师,可以让老师的各种班级管理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教师信赖学生,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潜力、责任感和荣誉感,从另一个角度推进班级管理。特别是对于后进生的信任,经常会产生更多出人意料的效果,在他们身上经常会瞬间发现一个非常耀眼的闪光点,而这个闪光点经常要比一个优等生还要耀眼。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孩子在老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最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它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可见,信任对巩固师生情感,在班级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任是一种激励的情感,而宽容则是一种忍耐的情感。因为学生还只是处在成长的阶段,思想和知识水平都容易出现问题,而这些能力并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弥补的,因此,宽容和谅解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管理又尤为重要,比如,后进生之所以为后进,是因为这些学生在学校,总是认识不到纪律对自己成长的作用,总是小错不断,经常违反班规或校规。针对这些学生,如果只是急躁,对他们进行批评,那么学生甚至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最终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时,班主任应该采用心平气和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违反班规或校规的原因,而且之后,可以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机会,确定他们是在不断地改正和进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不良习惯不仅得到了改正,也有助于班风学风的建设。当然,对学生进行宽容和谅解时,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其实是宽容和严格相辅相成,只有两者配合,才能取得不错的管理效果。

三、提升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班级管理的关键点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中心,而学生则是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主要是服从命令,这样的班级管理,教师累,也容易造成班级管理中出现问题,而且也很难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班级氛围。可见,班级管理的关键在于:班主任应该把学生放在班级管理的中心。这就需要提升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让他们可以进行自我管理,因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而提升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则脱离不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班主任在工作中,应该讓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关心和爱护,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在家的温暖。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关心、体贴学生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对于他们的学习、还要对他们的生活和成长做到全面的关心。如学生的情感纠纷、学生的生日等,这些大大小小的事,班主任都要上心,学生事无小事。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能把关心、爱护学生作为自己的责任,让学生随时能感受到班主任的爱,那么无形中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就会变得高大,甚至学生会无形中受班主任的影响,把自己的言行举行、兴趣爱好向其靠拢。在这种班级中,师生关系亲密和谐,班风学风良好。而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良好班风的影响下,在与学生的相处中,班主任要充分地抓住相关契机,如班会课大胆放手让学生组织,校运会或艺术节或茶话会由班干部牵头组织等,有意无意地把班级管理的诸多技能给予学生,给学生创造学生自治的机会,在班级管理中适时放手,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进一步加强的辅助,加上班主任在平时树立的榜样,班级管理要想过渡到学生自治就会更顺利,若学生能自治,有无班主任在,班级班风学风如常,那这样的班级管理才是最成功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班级管理中,师生之间情感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班主任在开展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注重提高师生之间的情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保证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许艳玲.中学班级的管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2]梁志伟.谈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27.

猜你喜欢

助力班级管理
助力成功七件事
举手之劳,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健康助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