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早期哲学思想与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2018-03-24刘昭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利他主义高尚青年人

刘昭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下均略称为《考虑》)是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论文,写于1835年8月,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全文共29个自然段,共计2619字。篇幅虽短,却可以一窥到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与卓越才能。其中,马克思用冷静现实考察,立志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高尚情感和价值理想,都对我国当代青年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高的现实启示。

一、马克思对人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考虑》在开篇,首先从活动范围和选择能力的视角把动物与人作了横向的比较。他指出:“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与之相类似,却又高于动物,“神”(这里的“神”主要是指一种客观精神或理念、理性。)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個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每个人在择业前和择业时“眼前都有一个目标”,并且,“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为什么呢,马克思坚定地回答道:“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的人;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按照马克思的逻辑思路,人们特别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务必首先按照“神”(客观理性)的启示行事,而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轻易越轨。

二、马克思对自由的思考

自由是人类世世代代所向往与追求的目标。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自由有两个相互联系的规定,一个是把人的自由看成是与生物相区别的自由自觉的生命存在,一个是把人的自由理解为消灭私有制、消除异化的共产主义。在《考虑》中马克思是以第一种规定为前提思考人的职业问题的。《考虑》指出:“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能这样选择是人比其它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很显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深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并且熟悉人文主义作家的经典文本。意大利伟大的人文主义者皮科就有类似表述,“上帝对人说:‘亚当呀,我们不给你固定的地位……其他受造物,我们将它们的天性限制在我们已经确定了的法则中,而我们却给了你自由。”这两段话的共同之处在于指出人最高贵最有尊严的地方就在于他可以凭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自己的生活,决定自己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三、马克思对青年择业的思考

(一)青年要有明确的价值目标和正确的价值指导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重视人生价值的青年心目中都要有一个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信念。他认为,“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人的共同目标是“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臻于完美境界”。选择职业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达到个人目标和共同目标的手段。因此,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不要从一时的感情出发,不要从虚荣心出发,更不要从名利出发,因为“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虽然这些是很光辉的,但是它不能持久,甚至会“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理智无法支配它,从而“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的地方。因此,在选择职业之前,青年人应该充分考虑以上指导思想,“仔细分析”和“衡量它的全部力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青年人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恰当的职业。

(二)奉行利他主义和实现个人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

马克思在《考虑》中还阐述了奉行利他主义和实现个人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他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要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的幸福和青年自身的完美这两方面的问题。人类的幸福和青年自身的完美,这两种利益不是彼此敌对、互相冲突的,也不是一种利益必然要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成不了伟大的人物,只有为人类共同目标和人类共同幸福而劳动的人,才是伟大高尚而最幸福的人;个人自身的完美是建立在同时代人的完美之上、建立在为同时代人的幸福而工作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实现自身真正的完美,否则,他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完美、伟大之人,利他主义与实现个人价值是相互统一的、是一致的。

(三)确立为人类而献身的价值理想

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为人类而献身的价值理想。他在文中以理想主义的风格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段话道出了少年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伟大抱负和价值理想,表述了个人幸福从属于千百万人幸福的价值观,表达了他对未来人生价值的设计和追求,奠定了他今后的人生道路。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无论是从理性还是感性上都使我们充分领略了青年马克思的充满激情的崇高的价值理想诉求以及在择业问题上表现出的睿智与冷静。虽然,该文带有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的当代解读。通过解读,我们深刻领悟到了青年马克思的择业价值观对我国当代青年人择业价值观的现实启示。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理论视域中,正如法国思想家德里达所指出的,“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猜你喜欢

利他主义高尚青年人
让更多青年人与博物馆实现“双向奔赴”
最大或更好地行善:有效利他主义的兴起及其争议 *
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诚实也是一种高尚
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
利他主义下科技企业孵化器多任务激励研究
三军官兵利他主义及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