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历史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养成

2018-03-24吉卫伟

成才之路 2018年6期
关键词:科技史科学精神养成

吉卫伟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精神,是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实践。以中国古代科技史教学为例,应理性审视“四大发明”说,用科学实证法反观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机制,用敬畏开放的心态梳理中国古代科技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历史教学;科学精神;养成;科技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6-0095-01

中国古代科技史教学有两大倾向:一是侧重于科技的经济功能,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二是侧重于科技成就的教化功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往往弱化了科技史教育的独特人文维度即科学精神的培养。下面,就以中国古代科技史教学为例,谈历史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养成。

一、用理性批判的态度审视“四大发明”说

新课标没有具体要求讲哪些科技成就,三大版本教材选取内容差异也较大,却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四大发明”,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但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四大发明”只是科技史研究中的一个学说,培根在《新工具》中提及了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对世界的改變,马克思延续了这一说法并进一步指出这三大发明“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传教士艾约瑟加入了造纸术,从而形成“四大发明”说。因此,“四大发明说”是由西方学者最早提出,之所以推崇中国古代科技,一是基于中国古代科技对近代欧洲的影响,二是源于对另一个陌生世界强烈的好奇。“四大发明”顺应了近代以来用历史知识重构民族国家意识的需要,逐渐深入人心,变成了不容置疑的民族精神象征。“四大发明”说有其经典的意义,同时也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含义。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权威的“结论”进行理性思考:从中国历史角度出发,选择去掉或者是增加一个发明,说出选择的理由。四大发明是西方人基于对西方历史的理解提出来的,那么如果我们跳出这一窠臼,站在中国历史角度去思考呢?民族统一与农业发展为中国古代发明提供了基本保障,也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条件,但若科技发明的效用超出社会需要,封建国家与农业文明的反作用就会显现。

二、用科学实证法反观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机制

理论陈述是普遍性的,经验事实却始终是有限的,所以真正的科学是一种允许“证伪”的理论假说,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以中国古代的火药为例:材料一:“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两精逼合,成声成变,此乾坤幻出神物也”——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材料二:近代化学关于黑火药的方程式:2KNO3+S+3C= K2S+N2 +3CO2。请从材料一由经验技术和科学理论两个层面概括中国古人制作火药的方法,并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火药原理指出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的不同之处。从经验技术层面来看:火药是中国古代道教炼丹家在炼制仙药时的意外成果。硝石、硫磺本是药物,有毒性。故加含炭助燃物以“伏火”之法去其毒性,称之为“火药”,意为“发火的药物”,唐代之后逐渐运用于军事。从科学理论层面来看:《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其理论基础源自阴阳学说。阴的本意为“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的本意为“高明也”,中国古人崇尚“取象比类”的意象思维,自然、社会乃至人体皆有阴阳,所以阴阳学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的“万能理论”,具有哲学与美学意味,但这种理论缺少科学实证。起初,中国火药配方由硫、硝的含量为1:1增加到1:2,甚至到1:3。到了明代,人们从直观经验认为,硝的含量越高越好。而到了清代鸦片战争前硝的含量高达80%,这一配方含硝量过高,易受潮,爆炸效力低,理论上仍然沿用似是而非的“阴阳学说”。而西方近代科学则依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原理,将硫、硝、炭比例调节到最佳比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多依赖经验与传承,缺少科学理论的概括。

三、用敬畏开放的心态梳理中国古代科技的现代价值

以开放心态的去挖掘古人的知识宝库,才能从中找到发展现代科技的某些灵感和线索。屠呦呦对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便是在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低沸点提炼青蒿素的实验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其中几个治疟药方,让学生去讨论。甲方:取蜘蛛一枚,芦管中密塞,管中以绾颈,过发时乃解去也。乙方:未发,头向南卧,五心及额舌七处,闭气书“鬼”字。丙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甲方是个人化经验,某人康复时正好有蜘蛛在头上爬过,错把生活中偶然看作了科学上的相关性。乙方是道家咒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用信仰的力量代替了科学的功效。丙方是草药方,葛洪给出类似治疟药方不下20个,如用“大豆”“干姜”等,最后真正有现代医学价值的只有丙方。古代科技成就本身鱼龙混杂,但不可否认存在很多合理的成分。因此,只有承认现代科技现有认知的有限性,敬畏古人的经验技术,才能从中有所获益。

四、结束语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增强对教学内容的了解,进行精细化教学准备,不局限于教学内容本身,才能通过合理的活动安排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徐新.培养历史素养乃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然[J].中学教学参考,2016(22).

[2]太俊文,徐文.历史教育必须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04).

猜你喜欢

科技史科学精神养成
硝板上的文明——漫谈千年运城盐池科技史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科技史教学探究——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例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中国瓷器凝结的科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