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嘉园项目建筑与场地整合设计
2018-03-24尚静
尚 静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勘察设计院,山西 太原 030032)
1 整合设计方式
随着经济社会需求日益复杂,建筑功能日益综合,规划设计规模日益庞大,设计周期却不断缩短,这要求我们具有新的整合设计——建筑与场地互为背景,主动联系,共同作用,彼此交融共生,成为有机整体。
对于设计者而言,传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式需要有所改变。
1)重视基地的原生环境,并将其视为建筑设计的前提。每一个建筑作品都应该根据相对应的环境条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2)在进行场地规划时,充分考虑建筑功能布局对场地产生的影响,考虑利用建筑空间的位置、体量构造场地形态。
3)将生态效应作为判断建筑设计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设计建筑空间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空间的生态意义,原生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建筑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住区环境品质的优劣首先通过景观界面的品质体现出来。使用者对于住区场地环境的各种期待和构想,设计者对于住区景观空间和场地形态的建构和把控,都是在景观界面上发生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景观界面的确定,是住区场地规划设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 建筑布局与景观界面的整合——场地格局的确定
住区环境品质的优劣首先通过景观界面的品质体现出来。使用者对于住区场地环境的各种期待和构想,设计者对于住区景观空间和场地形态的建构和把控,都是在景观界面上发生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景观界面的确定,是住区场地规划设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因此,规划设计首先以景观界面最优化为目标,从景观界面的整体尺度、用地形状、日照情况、历史元素保留等角度进行分析,并以此推导出建筑单体的高度、形态、面宽与位置,从而建立起场地的整体格局。
2.1 规划方式的调整
国信嘉园规划设计以景观界面的最优化为目标,从各景观界面元素出发,一一实现对相对应的建筑元素的控制,又通过对建筑形体与位置的控制,获得场地空间。
1)根据景观界面整体尺度与建筑高度的对应关系,界面整体尺度最大化决定了建筑单体高度最大化,采用限高100 m。
2)根据用户景观视野居住感受与建筑形式的对应关系,居住品质均好性决定了建筑单体采用板楼形式。
3)根据用地日照条件与建筑面宽的关系,阳光最优化决定了建筑单体少单元小面宽。
4)根据景观用地各分地块尺度与建筑单体位置的关系,各地块尺度均好决定了建筑单体位置的错落关系。
综合上述各点,以景观界面的最优化为目标的国信嘉园场地空间的规划格局建立起来了。
2.2 绿地系统
场地格局确立的错落的建筑排布方式使原本局促的住区用地获得了最大尺度的景观绿化界面。根据绿地的位置差异,可划分为中心区核心绿地、楼间邻里式绿地、出入口门户式绿地以及道路周边过渡式绿地四种类型。
从居民共享绿地的角度看,每个建筑单体都拥有完整的场地空间,具有整体均好性。这种均匀的布局方式使住宅建筑单体内的每一户居民都可以获得良好的绿化景观视野。
2.3 交通系统
国信嘉园项目采用地下停车库的设计方式满足住区居民的全部停车需求。地下停车不仅可以解放地面空间,将地面场地更多的还给景观绿化,而且有利于住区场地实现人车分流,车行流线与人行流线完全分开、互不干扰,提高了安全性,使居民在住区场地内的步行体验更为舒适。
3 建筑功能与场地空间的整合——场地形态的确定
3.1 理念——创造地形弱化建筑
传统居住形式“覆土建筑”作为建筑地下化的一个方式,可以是很好的借鉴。它不仅是一种将建筑弱化、融于场地之中的可行方法,而且,建筑体量埋于土壤之下,为形成场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界面提供了机会。
此时,我们可以将土壤视为新型的建筑“表皮”。它是柔性的,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法可以塑造成各种形态——隆起、凹陷、扭转等等,形成新的景观界面。其中,建筑的屋顶成为场地土壤的承载体,土地从建筑的屋顶、外墙与大地联系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的地形。建筑的屋顶成为具有连续性与可达性的场地,扩大了景观底界面。
这种设计方式将原本高高在上的屋顶与踩在脚下的地表进行了转化,建立起场地与建筑在两层含义上的整合:一是形态上的整合,建筑的形体埋藏于隆起的地表土壤之下,建筑的形态与场地的形态合为一个整体形态;二是空间上的整合,场地的景观空间不再被建筑体量所打断,而是从地表至建筑外墙再至建筑屋顶,因为地形的起伏而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具有了场地空间的连续性。
3.2 适用性分析
住区场地抬高,场地下方的地下停车库空间可以随之抬高,一部分地下空间标高达到地面以上,随之产生地库经济成本、规划容积率等一系列变化。
1)规划政策层面。根据《太原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办法》,建筑屋顶顶板标高高于市政道路标高1.5 m以内的建筑空间,不计入地上建筑面积。
这一规定,保证了抬起的地下建筑空间,只要合理控制高度,就不会计入地上建筑面积、不会产生容积率,从而保证居住功能的面积不会受到影响。
2)开发者层面。将场地抬高,会增加施工难度,但是因为小店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室抗浮处理成本较高,若抬高场地,地下室底板也将随之升起,减少了地下室埋深,节省了造价。
3.3 整合方式
1)场地与附属建筑的整合。将地下停车库顶板与场地整体抬高后,住区内部场地与住区外部的城市场地之间出现了一定高差,各设备系统的进排风口、人防地面出入口均可以利用场地与市政道路之间的高差实现“隐形”,将对景观环境品质的影响减至最低。
2)场地边缘与城市的关系。场地边缘处理为坡状绿地,在住区与城市之间提供了柔和的过渡。沿住区周边的缓坡状景观,增加了城市的景观绿化界面,丰富了城市立面形象,同时可以防护城市对住区内环境的声音干扰和视线干扰。
3.4 地下车库与场地形态的整合
1)实土面积——地库剖面形式研究。
随着城市人口的聚集,住区用地面积日益紧张,而容积率逐渐提高,每个住区需容纳更多的居民,因此,根据户数或人数指标计算得来的停车位数目也随之变得越发庞大。再加上住区必要的电气设备机房等使用空间需求,地下停车库所需面积巨大,常常将整个住区用地的地下空间充满。
根据车库容量的计算,地下停车库的总建筑面积约为24 000 m2,为可容纳地下停车库的场地面积的1.5倍。因此,地下停车库需要设计为上下两层,地库两层垂直对位布局,虽然增加了地库深度开挖的范围,但是,也可以使支护费用大为减少,有效节省造价。
2)实土位置——地库平面形式研究。
为了施工方便,一般而言,居住小区的地下停车库采用整体大开挖,地下停车库位于住区用地中间位置,与各栋住宅楼建筑单体相连接。这种做法将地库空间集中,道路缩短,停车效率更高。但是,场地内最核心的区域全部为覆土绿化,不仅导致整个中心区域与周边环境的隔断,而且薄薄的覆土上只能种植草坪和灌木,使景观设计受到极大限制。如果将地下地库呈环状布置在用地周边与建筑相连,而把建筑群体中间的最好中心场地保留为实土,那么,场地的景观条件大为改善。
3)地下停车库设计方案。
地下停车库以折形曲线的平面形式,将场地内最好的位置保留为实土,并使实土范围获得了最大面积。另外,商业会所与住宅、地库均断开,赋予其独立建筑的形式。使会所与住宅楼之间形成实土的通道,不仅在功能上方便市政管网的引入,而且连接了场地内外的实土,具有生态价值。
4)地下停车库、场地与城市道路结合处设计。
在整体抬高后的地下停车库顶板上覆土,使住区内部场地与住区外部的城市场地之间出现了2.75 m(最小值)的高差。
沿住区一周的过渡景观,在增加城市的景观绿化界面的同时,也可以对城市的声音干扰和视线干扰进行防护。场地边缘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住区与城市之间提供了过渡。无论是花台、绿地,还是台阶都丰富了城市立面形象。
4 建筑系统与场地形态的整合——场地环境的优化
住区环境品质的优劣首先通过景观界面的品质体现出来。使用者对于住区场地环境的各种期待和构想,设计者对于住区景观空间和场地形态的建构和把控,都是在景观界面上发生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景观界面的确定,是住区场地规划设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4.1 排水系统
住区的雨水排放一般采用有组织的管道排放方式。落入基地的雨水到达地下室顶板后,通过雨水收集系统集中到排水口,再全部由市政管线排走。这种方式使天然降水进入人工管道,地下水无法得到回渗。如何通过设计使降水通过土壤回到自然循环之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项目的地下室设计使场地保留了最大面积的实土部分,最重要的是,场地的中心区域即保留为实土,地下车库环绕实土而存在,如同打开了地下水的回渗通道,因此为自然排水创造了前提。
通过进行排水容量计算,车库顶板面积比较分散,因此接收到的雨水量可控,完全可以直接排到实土绿化中。这种作法不仅降低了造价,节省了施工工序;而且,雨水不再由排水系统排入地下管网,减轻了地下排水管网的工作压力;而最关键的在于,雨水回到自然循环系统,对地下水实现回灌,提高了设计的生态价值。
4.2 设备系统
前阶段的设计成果为建筑系统的节能设计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发挥场地地形优势,利用场地与市政道路之间的高差条件,可以实现各类节能系统的隐形转换。首先,在建筑平面设计中将所有设备系统中与室外空间相关联的各类机房均设计到与场地高差相接的外边缘。住区场地、住宅、市政道路之间的高差,为地下停车库、人防及地下设备用房利用自然通风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极大的节省了系统造价。各设备系统的进排风口、人防地面出入口均可以利用场地与市政道路之间的高差实现“隐形”,将对景观环境品质的影响减至最低。设备系统的优化设计主要体现在利用地形高差进行自然通风、利用地形高差设置锅炉房泄爆口、利用地形高差设置电气进线口等。
5 设计成果评价
对于设计结果,可从社会经济效益、使用者感受、城市与建筑空间、景观环境生态品质几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5.1 经济与功能角度
集成多种建筑功能,基础挖深减少抗浮要求降低,有效降低施工难度及造价。停车位就近布局,居民行走距离最短。
5.2 居民与城市角度
1)传统住区景观平面展开,立体住区景观给不同人群不同的场所体验。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建筑与景观场所之间多层次的交流。
2)沿住区周边的缓坡状景观,增加了城市的景观立面,提供城市立面形象,丰富了城市体验。抬起的住区场地也具有一定防护作用,将城市的嘈杂隔离在住区之外。
5.3 生态与环境角度
1)保证一定面积的实土绿化,排向实土的场地排水设计减轻了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有利于建立自然水循环系统,实现对地下水的补给。
2)在同样的投影面积下,上下起伏的景观表面,提供了更多的绿化表面,对城市空间净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3)景观尺度最大化,每栋住宅都获得良好的景观视野。置身于自然起伏的景观场地之中,如同在喧闹的城市中悠然隐居。中心区的下沉花园,帮助地下空间也获得更多的阳光。
国信嘉园规划设计的实现过程中,建筑与场地整合设计的原则贯穿始终,从建筑布局与景观界面的相互联系、建筑功能与场地空间的相互转化、建筑系统对与环境生态的相互影响三个角度,依次建立了项目的总图格局、确定了场地形态并对建筑系统进行了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