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富蕴县阿拉散地区稀有金属矿地质特征及矿化规律
2018-03-2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大队,新疆 阿勒泰 836500)
1 区域地质特征
新疆富蕴县阿拉散地区稀有金属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西伯利亚板块阿尔泰陆缘活动带哈龙—青河古生代岩浆弧中部。该带地质建造以大面积的酸性岩浆岩为主,其特殊的大地构造环境为稀有金属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区内广泛分布的伟晶岩脉近万条,主要集中在巴利尔斯复背斜中,构成两个明显的密集带,南部带西自库勒加木他乌,东到大桥,包括三矿、四矿、五矿三个白云母矿区[1]。北部带西自库尔木图河,东到阿拉散,盛产铍、锂、铌、钽等稀有金属矿产。数量众多的伟晶岩脉是形成白云母、稀有金属矿产的主要矿源。铍、锂、铌、锆等稀有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异常长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其中北西段分布库尔木图稀有金属大型矿床,南东段分布的可可托海特大型稀有金属矿床,使库尔木图-可可托海稀有金属成矿带具有突出特征。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及岩性特征
矿区裸露地层岩性主要为片岩、深变质片麻岩和混合岩。重要的岩性是硅线石云母斜长片麻岩、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母石英片岩、云母越长向斜均匀混合岩、石英云母长条纹像混合岩等地层,总体方向为东南-西北[2]。
2.2 花岗岩
矿区裸露的侵入岩主要为海西期云母云母花岗岩和海西期中层状黑云母花岗岩,均为阿拉善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为片麻岩型,存在于矿区边缘。它们是块状和斜长石状,主要成分为斜长石(54%)、石英(25%)、黑云母(3%多石(15%)和白云母(3%))。斜长石是倾斜的长石,长石板状晶体的所有形式,除了一些石英石是半自形晶。细-中二云母花岗岩,西北到北京0.7km分布宽度。公里长的。岩石结构为细粒中粒花岗岩,块状。其主要成分为斜长石(54%)、石英(25%)、黑云母(6%)和白云母(1%)。斜长石是倾斜的长石,长石板状晶体的所有形式,除了一些石英石是半自形晶。
图1 新疆富蕴县阿拉散矿区地质平面图
2.3 伟晶岩地质特征
约7平方公里的矿区,开采中含有160以上的伟晶岩。在黑云母石英片岩存在大多数伟晶岩中,其中大部分是钠长石伟晶岩白云母(宝石绿柱石伟晶岩),及其成因是云母花岗岩密切相关[3]。周围岩明显的界限。
在伟晶岩外接触,改变白云母、长石和电气化普遍发现。大部分存在于花岗岩伟晶岩和片岩的关节,关节的静脉经常和有时显示网格和镜片的形状。伟晶岩的层理褶皱控制,并在接头的伟晶岩是晚于伟晶岩脉、伟晶岩脉一般长100~200m厚度,厚度3~5m。
3 矿区矿化分布规律
3.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地层是伟晶岩的重要代。不同地层的组成和制备程度直接决定伟晶岩和不同性质的矿物质含量,如片麻岩和伟晶岩中,岩石中有很少或没有伟晶岩、浅变质岩和混合岩。泥质锆石富含硅质铝,钾含量很少或很少,但它有助于白云母的生产,同时也有利于稀有金属矿物的生产。
3.2 二云母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
伟晶岩是主要由花岗岩分化,因此是一个延续的花岗岩。其组成与花岗岩相同。因此,花岗岩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因素对伟晶岩溶液和熔体。它也可以用来控制伟晶岩成矿的关键因素。
云母伟晶岩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到伟晶岩的分布。例如,大多数的伟晶岩分布在接触带围岩和花岗岩和伟晶岩之间,内容是远离接触带更少的伟晶岩也规模有限。
从伟晶岩伟晶岩的供应直接影响伟晶岩的演化。长时间连续的母岩,伟晶岩及伟晶岩提供了解决方案,将提高它的烟花和矿化,在地区的云母花岗岩外接触带的黑云母石英片岩伟晶岩脉规模大,内容丰富,并具有最高的矿化质量;相反,他们只能演变成简单伟晶岩等在矿区的黑云母花岗岩伟晶岩中,成矿作用不明显。因此,在伟晶岩和二云母花岗岩有密切的联系。
3.3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大多数的伟晶岩中存在的焊接和破碎过程的围岩,特别是在黑云母石英片岩。线程的关系小结构的分析清楚地表明,在拔节的晚育片伟晶岩矿化伟晶岩的出现,有其发生和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在伟晶岩中,虽然不同的大小和尺寸,主要是脉形的形状,在囊较少(花岗岩或两组交叉口)和透镜(黑云母石英片岩)有规则的极少数的伟晶岩脉,有脉几枝。在黑云母石英片岩产伟晶岩比下盘倾角较大的倾角,所以有很高的概率,伟晶岩向下延伸到更大的程度。
4 结语
该地区地质勘查程度相对较低,周围伟晶脉的研究较少。为了在该地区稀有金属矿区的开发上有所突破,今后有必要进一步确定阿拉善地区稀有金属矿产的分布,为重大突破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进一步探讨在这一领域的稀有金属成矿前景,为这一地区伟晶岩带的勘探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1]郭海棠.新疆富蕴县阿拉散地区稀有金属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新疆有色金属,2013,36(4):1-3.
[2]张峻.新疆阿拉散地区稀有金属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和远景分析[J].地球,2016(5).
[3]丁建刚,张忠利,杨成栋.新疆富蕴县阿拉散-沃萨依铍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J].地质论评,2016,62(b11):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