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018-03-23达呷拉姆
达呷拉姆
摘要:初中化学知识并不难,但知识面较广,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出现看起来都会了,但却掌握得并不好,也不会灵活运用的情况。这主要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总是习惯依赖老师来学习。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自学能力;兴趣;习惯
初中化学学生在九年级开始学习,知识点虽然多,可是难度却并不大,但还是有许多学生学不好,为什么呢?我认为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学能力。初三这一年,面临毕业,学生都有中考的压力,时间紧迫,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自己不主动地学习,想要学好还真不可能。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我们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学好初中化学,还能为将来上高中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化学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加深了难度,单靠上课听老师讲就更不可能了。那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我们都知道:要想具有某种能力,首先我们必须要有这种培养意识,如果这种意识都没有怎么可能主动去培养呢?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先让他们认识到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事例的说服力远远强于我们的口头表述。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学对他们的重要,我用PPT设计了几位名人的故事,比如,比埃尔·居里、爱迪生、米丘林等,让他们从故事中去感悟。我不仅让学生认识自学的重要性,还要学生知道自学也是他们必须学会的事。因为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只有学会自学,将来的的他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社会,如果只知道跟着老师去学,自己没有主动性与自学的能力,那永远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开始,学生对化学知识并不了解,需要我们引导,也需要我们教给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
1、预习
每天在上新课前对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是学生的必修课,尽管已经到了初中,可还是有很多学生不会做好这一项工作。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指导。告诉他们预习不仅仅是把要所学的内容浏览一遍,了解一个大概,而是要仔细深入地去理解其中的内容,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问题或者说有什么发现。先自己努努力,看能不能解决,如果不能,那就做好记号,等上课时向老师请教。这样的预习,可以让学生的听课更有效率。理解过的老师再讲解可以加深印象,不懂的老师讲了可以豁然开朗。
2、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有许多的概念、现象都需要我们用实验去验证。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这门学科。可是,在我们的化学教学中,很多老师却并不爱做实验,为什么?有的学生小学时上过科学课,做过实验还好,懂得一些常识,有的学生小学时根本没有做过实验,什么都不懂。一做实验,非常兴奋,东摸摸,西弄弄,不是打翻了药品,就是乱加药品,轻的弄砸实验,重的发生危险。还有的一切跟着老师走,自己之前不准备,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这让许多老师上期实验课来非常辛苦,索性有的就直接取消了实验课。有的就直接用多媒体来演示,以为这既让学生了解了实验过程,看到了实验效果,又让自己轻松一点。可是,多媒体演示的实验与现实真正做的化学实验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它不能更有效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要想让实验轻松而有序,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每次做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去预习,弄清实验的步骤和所学的材料,知道它可能会产生什么反应,有怎样的现象。然后再做学生实验时,再放手让他們在自己的指导下去做。实验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同时,也鼓励他们提出看法。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又教会了他们自主实验。
除了课堂实验,我还鼓励他们自己回家做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比如,氧气的制取,在木器上刻字,蛋白留痕、喷雾作画等。这些实验都非常有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如果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绝对可以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自己就大胆地运用。比如,我们班的吴某某同学,最近对“雾霾”感兴趣了。问我有没有办法把它消除。我鼓励他先去弄清雾霾的产生,以及成分,再想出解决办法。
3、复习
学完了自己弄懂了,就算完了。化学学习中,很少有学生主动去复习巩固的。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理解了就可以了。其实,这远远不够,要想现在打好基础,还必须在课后认真去复习、总结。总结各种概念、方法等。有了复习总结,再学习新的知识时才能更好的联系与拓展。我每次上完课,会让学生都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把当天的内容给做个总结。每一单元上完,我则要求学生用书面的形式,来讲所有知识点画成一棵知识树,把它梳理出来。这除了能方便巩固,也有利于他们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4、练习
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上课也认真听了,弄懂了,刚下来回运用,可不久就变成了只知道这个哪个知识点的问题,却不会解决问题了。这是为什么?我认为是他们没有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他们的练习还不够,或者说练习时不够主动,只是机械地在完成任务。比如,教学“溶解度”这部分内容,学生知道了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饱和溶液质量的概念,也明白什么是溶解度。但是他们有的却不知怎么解答有关的问题。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将两杯20℃时的食盐饱和溶液,甲为500g,乙为1000g,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蒸发掉15g水,析出的食盐晶体的质量( )
A. 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判断
这道题有很多学生选择了D,他们认为没有浓度,所以无法判断,但实际上题目中有一个隐含的条件就是都是20℃时的食盐饱和溶液,加上它是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蒸发水分。而恒温蒸发水分时蒸发的溶剂会与析出的溶质正好配制成饱和溶液,故蒸发相同的水分析出的溶质应该相等。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B.
教学中,我经常并不会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但每次都要求他们认真完成,希望他们能在练习中去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