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口骑楼老街的人文价值
2018-03-23吴灵艳
摘要:海口骑楼,乃闯南洋归来的海南华侨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上,把海南民房实用性与南洋的欧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商居两用骑楼建筑。海口五条骑楼老街,是透着历史气息、散发着南洋风情与纯朴民风的一个世界。2009年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中国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海口市骑楼老街见证了老海口曾经的辉煌,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海口人的美好记忆,是海口市重要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文化意义深远流长。
关键词:骑楼小街;人文价值;南洋华侨
骑楼是一种商居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海口的骑楼老街作为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串起了海口城市变迁的历史,是一个世纪里来往南洋的人们记忆的共同载体,是海口文化变迁的生动记录,也是历经多年,海口留给今天最丰赡的城市情怀。
一、海口骑楼小街的起源
骑楼小街的由来,跟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开海贸易;至咸丰八年(1858)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口)即被辟为通商口岸,称琼州口。琼州口是当时全国十大对外开放的口岸,是全岛对外开放的窗口,从此海运四通八达。1924年,为海口独立设市,当年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拆去具有629年历史的护城古城,城墙方石被用来铺设一条12米宽的大路,这就是长堤路的雏形。为了搞好市政建设,邓本殷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海口文史资料》载“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煥然一新。”这批琼籍归国华侨,因为衣锦荣归或落叶归根,回到海口后纷纷效仿南洋建筑风格的特色,建成一幢幢柱廊骑楼式的建筑,不仅有单边外廊,甚至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致四边回廊,用于商用和居住。这种建筑特色非常适合海南阳光强烈、风雨即来的天气,凉爽舒适的骑楼,利于人们遮阳挡雨。自海口第一栋骑楼在原四牌楼街(今博爱北街)落成,以这座骑楼为发端,海口逐渐形成永乐街(今解放路)、大街(今中山路)、新街(今新华北路)、得胜沙路和沿海甸河的长堤路等,构成了一大片繁华的骑楼街区。
二、海口骑楼小街的建筑风格
建筑是一个城市艺术的沉淀,更是城市历史的沉淀。 海口市历史街区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700余年,南洋风街景也有100年的历史,这种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是欧式古建筑与我国南方传统建筑相结合的产物,海口市骑楼的建筑风格要比福州、厦门、广州等地区的骑楼建筑风格丰富多彩,洋气得多,其它地方的骑楼都无法与之媲美,特别是变化丰富的女儿墙构成了海口骑楼的一大特色。
细看海口骑楼的“女儿墙”,女儿墙就是骑楼立面的顶端部分,俗称为“风洞墙”,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式,组成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根据造型,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1)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一道贯通整个门面的水平向矮墙,栏杆有的是宝瓶式的)。
(2)欧亚混交的巴洛克式(波形山墙两翼被突出处理成像一片片巴洛克式风格的山墙)。
(3)海口南洋式(在女儿墙上开一个个圆形的洞口,以减弱台风带来的危害)。
由于各条骑楼街的建筑年代不同,这些女儿墙的集中路段也不同,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多出现在水巷口、解放东路、长堤路,巴洛克式风格的墙面装饰多集中在得胜沙路、中山路及博爱北路,而南洋式的也多出现在水巷口、解放东路以及长堤路。
海口骑楼的窗户也很体现欧亚混交的文化特点,它的窗楣就有方形的、半圆形的、敞肩形的,还有阿拉伯式的尖尖的。海口骑楼立面造型一般使用精湛的砖雕手工技艺,以砖砌筑出大致形状后,再勾勒表面线脚,效果完整、细腻。立面分三段式,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楼层,上段为檐口女儿墙,多为“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式的建筑布局形式。与我国华南、东南亚一带的骑楼不同,海口骑楼的立面中,有着式样数不清的中式传统浮雕、砖雕花饰图案,比如百鸟朝凤、龙凤呈祥、松鹤延年、梅兰竹菊、回纹圈绳、福禄寿等,体现了海南文化和中国祈福文化的特征,据不完全统计,仅骑楼外墙上各种中西花饰构件浮雕图案就有上万个。这些中国民间的特色吉祥图案也在显眼处昭示着楼房主人家的精神向往。这种中原风情和异域风情的结合是海口多元文化最真实细致的体现,虽孤悬海外,仍是血浓于水、融贯中西。
三、骑楼小街的价值
海南本地人称海口的五条骑楼老街为“南洋街”,街道上一栋栋饱尝岁月沧桑的骑楼静静雕刻着百多年来的历史印迹。在动荡的20世纪,海口骑楼老街见证了时代特有的交汇和挤压,特有的爆发和沉寂,以及非同寻常的欣悦与悲凉。
(1)历史文化价值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作为移民岛上的移民城市,海口骑楼街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个案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因其更显著的地域保存价值而身价百倍。有“民国第一楼”家族兴衰的传说,有富家女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的往事,有“大亚旅店”“裕大商行”神秘东家的遗事,有前清北京格格漂洋渡海远嫁海南的旧事,老街、骑楼在沧桑岁月中愈老愈有味道,在现代化的城市格局中越来越显得时尚珍贵。这些遗迹故事如同散落的珠宝,一个个串起了海南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的历史篇章,牵动了华侨和海南人民的情感。
(2)建筑价值
骑楼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外廊式建筑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的世界经典建筑古希腊的“帕忒侬神庙”、中国的孔庙和书院建筑。它的建筑形态是南洋文化建筑风格和海南的传统中式建筑相交融的城市景观的典型,对研究低层高密度建筑有一定借鉴意义,这些建筑的柱廊、敝廊、尖顶、雕花门窗和百叶窗,在南洋风格中都融入了欧洲建筑元素,而且楼的宽和高符合建筑美学上的审美比例。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在海口长沙一代建造市场街时,已经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到上个世界二三十年代,一股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祖辈们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因此也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那是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
(3)经济价值
早在20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如今,骑楼街区里集中了海口的多个老字号,如九八行业(即代理业)的符森记、顺昌号等;侨批、汇兑、银业有光东公司、永信号、会安号、会丰号等;书籍文具业有海南书局、会文书局等;各大公司有精华公司、裕大商行、中兴商店等;中、西药行有广德堂、广惠药行等;米谷业有厚生号、永生号;旅店业有大亚旅店、五层楼、泰昌隆、侨商酒店等;茶楼酒店业有琼南酒家、中国酒家、中华西菜馆等。这些曾经激荡过海口人心灵、铭刻着海口精神的老商号、老建筑虽然依旧傲立老街,历经沧桑,几易其主,仍留下淡淡的風雅和海口人的善良、坚韧和执著精神,成为这座老城的风骨所在,为海口的经济发展蓝图上添上了辉煌的一笔。
(4)骑楼老街的规划复原
骑楼老街是海口最具特色的传统街区,是海口历史文化的缩影,如今已成为海口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由于年代久远,还有自然灾害的影响,许多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衰败现象,加上部分居民按当代风格自行改造,导致部分建筑与骑楼街区整体原貌不协调。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历史遗存,海口市政府高度重视,将骑楼老街保护与综合整治工程列入海口市实施城市旅游化改造、打造“四宜”品味之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举措。
根据《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7—2020)》,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分为核心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区。对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对具有价值的建筑重点完整保护并尽可能地在外部和内部结构上还原其风貌;建设控制区内则限制新建建筑,原有建筑在控制其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有价值的老建筑可原样修复,并对建筑的高度、外观协调进行控制。根据2008年底已通过评审的《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规划》,长堤路、得胜沙路、中山路、解放东路、博爱北路、新华路、新民路、水巷口、振东街、文明西(中)路、大兴西(东)路等有骑楼的道路都已被列入保护范围。规划中的骑楼街区将作为海口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将被打造成综合商业区、旅游文化购物中心。
海口骑楼街区商业业态空间形成的过程中,将更多地渗透海口的文化元素、以人为本的民风,反映这里的文化特质。多年的商贸历史孕育了海口独特的商品意识和文化风貌,独特的海洋文化,形成了重商重利、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意识。骑楼历史街区作为商业繁华区也将成为主要的文化橱窗。在海口骑楼街区的旅游产业构建上,进一步强化产业特色,抢占资源和要素集聚配置的制高点,加快发展现代休闲模式、商贸服务、餐饮服务,构筑多层次、高增长、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不可多得的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海口城市变迁的载体,海口精神的文脉,发展骑楼街区独一无二的精神传承特性,注重活力和生机的创造,使之褪去岁月荒芜的外衣,成为城市文化的灵魂和精华。保护文化遗产与城市化发展相结合,将是海口市未来发展的新态势。
参考文献:
[1]叶曙明.骑楼[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10。
[2]杨宏烈.西关大屋与骑楼[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03。
[3]赵爱华、刘涛、王南秋.海口中山路老字号[M].海南出版社.2014.08。
[4]候百镇、刘莉莉、李敏泉.海南骑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作者简介:吴灵艳(1985.09-)女,汉族,海南省陵水县人,本科,文博事业,海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