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效减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2018-03-23李传鹏
李传鹏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水平进步越来越快,小学语文课堂模式也在不断更新,教学初期所采用的减负教学策略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界的需求,近年来,教育界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减负增效这一教学策略。本文結合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教学氛围和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增效减负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策略
要想使增效减负策略更好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必须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并且还要结合当前阶段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来制定教案。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是课时较多的课程,也是增效减负实施的良好平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减负教学,要将学生个性发展作为教学重点内容。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需求来制定教学方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能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建立轻松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多年来的教学模式都是将考试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学校一切教学活动也是围绕考试来开展的。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也是根据其考试成绩来评判。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多数学校已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考试方面仍然关注度较高,学校教学效率也是局限于升学率上。在学校中最常见的想想就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在家长方面,多数家长更加关注升学率高的学校,这就增加了减负策略的实施难度。课堂减负需要的是师生和家长间的共同努力,一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这也是实现高校教学的基础。建立文化集体,将班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班级中组织不同学习小组,让学生们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让人们能够时刻牢记减负理念。一个班级的形成必须尤其关键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增效减负实践中也要将学生作为主体,让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能够加深减负决策的印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立责任意识,从思想角度来讲,学生要主张学习效率。从班级角度来讲,学生要服从班级的一切安排。
二、小学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策略
1、构建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新课改之后,增效减负策略逐渐实施起来,这项策略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得到锻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状态,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主要操作方式如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努力持鼓励的态度,让学生们能够在教师的鼓励下提高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语文课堂中,如果学生没能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不能直接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指责,语文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讲开放性较强,对学生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很高,学生回答错误可能是对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够,也可能是没能正确理解教师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情况,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重新梳理问题,重新复习一遍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照顾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教课过程中要多考虑这类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能过于深奥,对于差等生的回答要多给予鼓励。在课下,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赏,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学习危机。同时,教师还要具备的就是耐心,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要能够做到一视同仁,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要具备无私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为人师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增效要注重思考能力的培养
要想确定增效是否明显,就需要观察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当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能够运用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其自主能力。另外,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要设置一些具有情景的趣味性问题,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思考并寻找答案。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投入学习。
三、语文课堂增效减负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前教育阶段所提倡的是减负策略,这里所说的减负是将不被注意的作业转换成新的学习任务,避免学生每天重复性学习。因此,当前小学语文减负策略,要更多的注意无用的知识点,像全面背诵课文这类作业已经没有实质意义,要将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将无关主题的议论变成思考,将表面化的语文情景表演转变成师生互动,回归到语文教学简朴本质,将主要精力放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实践中。
结语:
我国小学语文课堂减负增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实施困难或结果不如人意,原因是来源于多方面的。 减负增效教学,在西方发达国家有许多典型可以效仿,这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教学实践,但学生家长能否理解减负增效,教师与学生是不是真正拥有这样的学习思维,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参考文献:
[1]王舜涛.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策略的几点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