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电影《色戒》中的旗袍造型

2018-03-23李芳

读天下 2017年15期
关键词:旗袍电影

摘 要:本文以电影《色戒》为例简要分析:作为有着“国服”之称的旗袍,这一中国特色服装造型的诸多构成和精彩再现。简要说明旗袍在電影中的具体展现和作用。

关键词:电影;色戒;旗袍

旗袍的最初形式来源于满清旗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始普及,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什么差别——宽大、平直、下长至足、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襟均滚有宽阔的花边等;到了三十至四十年代,旗袍盛行、发展到了顶峰,式样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方面。由于当时的女性接受维新思想进学堂、下工厂、入社会,及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传入和国际服装大潮的影响,旗袍总体形式趋向合体,注重强调凸显人体曲线,长度缩短至膝盖,袖短至肩下 6~9厘米,或者无袖,领高降低。总体来说,无论是衣身、袖型还是领型甚至到装饰图案都简化了许多,比较轻便合体。

追溯旗袍源流,其大致演化进程可用图表示如下:

以电影《色戒》为例说明,其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其人物原型也是真实的,描述的是抗战时期,进步女学生王佳芝施美人计刺杀国民党特务易先生的故事。影片不仅以演员突破尺度的演出引起众人的哗然,女主角王佳芝的27件旗袍造型一经亮相便一度在社会上再次掀起了“旗袍热”。20世纪40年代的时尚风潮是一袭紧身的丝绸旗袍,配上复古小卷发,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透明丝袜及高跟皮鞋,一方手帕随手掖在裸露的手臂腋下纽扣间。有钱人家的太太们手戴大颗钻戒,“洗牌的时候一只只钻戒光芒四射”(《色·戒》)。在张爱玲的字里行间,可以整理出一套民国时装行头。

影片的故事年代发生于1937年,片中的旗袍造型很好地再现了旧上海的妇女着装风格,反映了当时的服装风貌。纵观影片,设计师为使人物服装造型配合整部电影怀旧的风格气质,无论是在服装各组成因素的表现上,还是在配饰的使用上都采用了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意在还原一个实际当中的老上海味道。将旗袍造型的变化与人物性格、身份、环境的转化融为一体,多重角度为观众展现了旗袍作为当时女性的主要服装样式、作为“国服“的标志和象征的真实面貌。

旗袍造型分析

从剧中人物穿着的多款旗袍与当时历史实物图片和史料记载对比作简要分析:

旗袍式样:

上世纪30~40年代是旗袍最光辉盛行的年代,这个时期的旗袍总体衣长变短,缩至膝盖以下,衣领降低以凸显女性修长的脖颈,襟式以“右衽“为主。1937年以后,旗袍的袖长缩至肩下两三寸,可以说几乎没有袖子,这是旗袍史无前例的特色;1940年开始,袍身两边开衩升高,衩高过膝盖甚至到达臀部,腰身紧绷,女性的曲线美显露无遗。所有这些样式特征,片中的旗袍都一一为观众做了很好的展示,可以说非常符合当时历史时期的旗袍特征。

旗袍面料:

民国时期,政治上的最大变化是废除了君主立宪制度,以服装服饰来划分等级基本消失,但是由于贫富经济的客观存在,在选料的档次上,仍然拉大了距离,上流社会妇女旗袍主要以上乘原料——锦缎、丝绒、绸纱、毛呢、裘皮为主,平民百姓以下档原料——棉、麻、化纤织物为多。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王佳芝在由爱国学生身份向间谍假冒官太太的角色转变过程中,设计师在旗袍的面料选用上,也由最初的棉布转换到丝、革绒、锦缎的使用上。可以说,在这一方面,影片也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

旗袍色彩配置:

民国时期,由于西方进口原料和染色技术的引进,旗袍的色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渐从单调走向丰富,色彩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红、黄、宝蓝等鲜艳色调,而是朝着清新、典雅、青春活力的方向发展,影片中王佳芝的 27套不同色彩的旗袍也是对历史的最好阐述。

旗袍图案:

20世纪30~40年代,随着旗袍总体风格的简洁化,其图案也以精练为主,不仅不再以传统刺绣手法表现图案,甚至连图案本身都不再成为装饰的主要话题,取而代之的更多是以利用织物本身的纹样或通过印花工艺、利用原料本身的肌理、或利用不同质地原材料的组合配置来表现图案效果,例如剧照中绿色旗袍上竹叶图案及米色旗袍上的横条纹样的表现都摒弃了传统的刺绣、贴绣手法;而蓝色旗袍上的图案则是通过面料本身的阴阳、层次分割来达到效果,很好地再现了当时时期对于图案的处理手法。

旗袍与其他服装式样的搭配:

中西合璧是当时旧上海淑女穿着旗袍的一大特色。穿着方法多种多样,大多数女子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毛呢风衣、绒线衫、背心等;手套、皮包、帽子也都是日常搭配的必需品。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王佳芝外出时经常在旗袍外裹一件风衣或大衣,有时还会系围巾、搭配钟型帽。这些都再次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上海女性的穿着风采。

旗袍制作技术

上世纪20世纪初,一种被称为“新式工艺”,又叫做“西式工艺”的传入,迫使旗袍的制作工艺发生演变,缝纫机的引进又造成了旗袍技术的机器制造和手工生产并存的状况。但是对于旗袍这种传统服装来说,历来靠手工作业保持细腻风格,只靠机器缝制还是达不到精美程度。因此,一些关键部位,如镶、滚边装饰和盘扣还需用手工工艺加工。例如剧中王佳芝与易先生见面时穿的那件蓝色碎花高开衩旗袍,其领口、袖口、底边、开衩的滚边及盘扣都是用真丝面料,全手工制作,那种细致的程度是机器生产所达不到的。其实,设计师如此设计的目的也是为了真实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况,因为要突出王佳芝“阔太太”的身份,而在当时的背景中,有身价的贵妇、太太小姐都不太喜欢穿用缝纫机做出来的衣服。

旗袍配饰

旗袍的饰物来说盘扣是旗袍上衣襟之间的搭扣,是旗袍的“点睛之笔”,也是旗袍的装饰标志。影片中的旗袍无一例外都使用了盘扣这种装饰饰物。

从影片中,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设计师不仅做到在服装造型上要尽量还原历史,连在细小配件的还原设计使用上都煞费苦心。

影片中有一场戏是王佳芝收拾衣物准备离开,仔细辨别我们可以发现摊在她床上的那只旅行箱,是路易威登货真价实的古董皮具,上世纪30年代面世,名为“Monogram Bisten”。影片结尾时王佳芝看到的那枚粉色6克拉的“鸽子蛋”钻戒,为了做到精确还原影片原貌,导演李安真的找到了这么一枚出产于上世纪30年代左右的钻戒,而且不多不少正是6克拉,这枚钻戒来自卡迪亚巴黎总部,是李安专门借出拍摄使用的。

细心的观众还可以发现,装戒指的盒子是卡迪亚经典的红色,里面还隐约有金色logo标志。一个场景就是王佳芝在离开咖啡店时涂抹的香水,张爱玲在其原著中并未提及它的品牌,只提到它是“栀子花香味”,并配有一根玻璃小棍。不过有意思的是,香奈儿品牌系列还真的有一款名为“Gardenia”的栀子花香水,于1925年上市。

可以看出,《色戒》的旗袍造型设计不但精致而且忠于原著,符合当时人们的穿着习惯,是一部将复原诠释得非常到位的历史影视剧服装造型的经典之作。其中,旗袍作为一种相当重要的服饰,其特点很好地表现了电影故事所处的年代,为片中人物形象增添光彩。该影片也获得了44届台湾地区电影金马奖最佳造型设奖及2008年第6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服装设计提名,也进一步印证了在影片中旗袍作为一个中国特色的服装元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瑞峰.影视精品读解[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袁杰英编著.中国旗袍[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3]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4]华梅.服饰社会学[M].北京:中纺织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芳,重庆市,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猜你喜欢

旗袍电影
旗袍魔术秀
我来说说旗袍美
旗袍找不同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