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2018-03-23周先梅

读天下 2017年15期
关键词:少教多学实效质疑

摘 要:“少教多学”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落实与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实现对文本的理解与建构,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从词语的教学、质疑能力的培养以及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三个方面做了阐述,并通过实践中的实例做了认真的思考。

关键词:少教多学;走向生活;质疑;小组合作;实效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小学低年级阶段正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素养获得的启蒙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少教多学”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 让词语教学走向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低年级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这样写道:“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语文。让孩子在实际生活的大环境中学习,可谓一举多得。

低年级的孩子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理解能力都有待提高,往往是孩子心里知道,表达不出来,或者是说话语无伦次,不会组织自己的语言。而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词句的理解是核心,如何让孩子准确地理解并表达自己对词语的解释,除了从文本中寻求解答,我着力引导孩子将词语放进生活中,从实际的生活中来找到最好的解释。找到了相对应的生活场景,举出真实的生活例子,从例子中寻找词语的意思,举例子理解词语,可谓手到擒来。

二、 让质疑成为能力

学起于思,源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长进”,黄宗羲也有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提出质疑是创新的源泉,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在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质疑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它既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创新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相对于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表明学生对文章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这种能力的培养将对孩子今后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如何学会质疑?我从三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引导。

(一) 从课题入手

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带给我们的是对文章内容无穷的想象。因此,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我都引导孩子通过课题,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猜想,对课题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提问。这种思维的训练,既有助于孩子生疑能力的培养,又是与作者思想的一次碰撞。

(二) 从中心句段入手

一篇文章往往会有总结或概括文章的句子或段落,抓住这些文章的中心部分,让孩子充分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对于文章内容的学习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如《动手做做看》中朗志万说的话:“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既总结了文章,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围绕这句话,孩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惑,“朗志萬为什么不直接将这个道理告诉小朋友,而要通过一个谎言呢?”“那么,对于科学家的话,我们是不是都要动手试试看是否是对的呢?”孩子的思维是无限的,他们的想法和见解有时候真让人吃惊,所以,放手让孩子来质疑,解疑,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教学途径。

(三) 从重点句段入手

重点句段是承载文章的脊梁,通过重点句段去理解内容,品味词句,探究写法,无疑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抓手。对于重点句段字词句理解上的疑惑,运用上的不解,写法上的研究都会是孩子质疑能力培养的强有力的锻炼手段。

质疑、生疑、解疑的过程,正是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过程,教给学生“疑”的能力,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学习的大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必将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让小组合作走向实效

纵观如今的小语课堂,名义上讲究自主、合作、探究,可是真正能将此落在实处的又有几人。为了将合作真正落实到位,我决定先从小组的分工入手。考虑班级的人数和每个孩子的特点,我将班级孩子分为14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同学,分别担任组长、观察员、汇报员、记录员,让每个孩子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合理分工,人人有自己的任务。既讲究合作,又讲究分工,让孩子在小组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沟通,获得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我先带着学生学习了文章的第二小节,找出这一节中的向导“太阳”,再找出关键句子:“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理解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之后,我针对课文内容,设置了一个小组合作的记录表,利用问题引路“课文还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指南针?它们怎么为人们辨别方向的?”文章的结构清晰,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指南针,学生很好了解。难点在于利用关键句学习如何辨别方向,这一难点问题的解决,我没有一味地教,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填表格,这样一来,对于整节课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

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将“少教多学”落实到课堂中,良好的学习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交流能力,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得到了锻炼和体现。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少教多学”,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实际上给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只有真正做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才是真正将“少教多学”融入我们的课堂,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效、高效课堂,才能将学生的终生发展与课堂改革进行完美地结合,也才会给学生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将来。

参考文献:

[1]黎靖德.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99.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周先梅,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省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

猜你喜欢

少教多学实效质疑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