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合理性探析

2018-03-23翁锦锋

考试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

摘要: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是每位一线老师每天备课必须面对的课题,是教师分析、处理教材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备课写教案主要成果之一。教学目标从早期注重“双基”的设计与达成,到后来要求重视“双基”的同时,更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同一教材不同版本的教师用书、教学辅导材料对教学目标的表述,除了“知识与技能”方面大同小异外,其他方面的表述往往各不相同,有的相对简单,有的非常具体,提法各式各样。平时教研集备时老师多有议论,有些年轻教师感觉不好把握,甚至迷糊。近几年,笔者比较关注这个问题,对合理设定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合理设定

目标原指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想要达到的境地。教学目标简单地说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想要得到的结果或想要达到的效果,是进行教学活动、推进教学过程前面的指引灯。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毫无疑问的,目标越明确,教学会越主动,效果也就会越好。如果教师在备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过于笼统,目的性不强,不具体,不便于检测,那么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是形同虚设;教学目标设定过高或过低,针对性不够,脱离实际,也是不可取的。有些教师还出现教学目标设定错误,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也不可忽视,应予以纠正。

如何合理设定课堂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目标有效性呢?

首先,要有整体意识。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课程标准的规定,二是单元章节的要求,三是课时教学的任务,四是教学对象的实际。要做到合理设定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先把握好整体,明确初中整个学段三年的教学目标和章节的教学要求,对前面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也应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合理”的基础。

《课标》中对知识技能性目标设定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含义都作了明确界定,在过程性目标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获得、建立、形成”等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又有具体的目标要求,相配套的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还有总体设计、教材分析、教学案例等资料,所有这些都为合理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因此,教师必须真正意义上去钻研课标、通读教材,而不是备一课上一课,上一课备一课,孤立地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备课、上课。

第二,要具體准确,便于检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应在明确章节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这节课内容,对本节课内容有把握时再进行具体的目标设定。如: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科书上册第30~32页22.1节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师在进行备课、设定教学目标时,应明确: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已经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讨论的方程,第一课时的学习又是后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意图,本节课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1)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了解其派生概念;(3)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此目标指引下展开教学活动,既具体又明确,学生在此目标引导下,可以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观察,可以检测。

同样这一节课,如果把教学目标设定为:(1)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2)通过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样的目标设定显然过于笼统、简单,目的性不强,也不准确,看不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第三,要切合实际,针对性要强。教学目标的设定还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实际和所授内容的局限性,不能随意拔高,大话连篇,把能够想到的词语都用上。如:人教版九年级教科书上册第106~109页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参考同一版本教师教学用书)(1)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的圆心距与两圆的半径间的数量关系,能够利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题;(2)通过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圆和圆位置关系中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3)通过运用圆和圆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解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和创造性思维;(4)经历操作、实验、探究、发现、确认、应用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体验发现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5)从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定很具体、很全面,既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也有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中的每一句话就本节教学内容而言也都能沾上边,在语言表述方面也没有大的毛病。但是,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显然不切合实际,针对性不够。目标中的许多表述从初一到初三、甚至高中很多课都能套用。其实,大部分数学内容通过一两节课的讲授,就要让学生掌握,达到那么多要求,实在是难为学生,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农村一般学校,在大面积差生背景下更是不可取,还是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逐步解决一些问题为好。出现这样的目标设定有两种情况:一是追求完美主义者,总怕教学目标设定得不到位、不全面、上不了档次,体现不出自己的水平;二是纯粹为了应付检查,拿来教学参考用书、特级教师教案集等,东抄一点、西凑一点,浑然不顾所授内容的局限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四,关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把握。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重要性是相对的。课改后强调要设定“三维”教学目标,不是要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因为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也是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还是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同时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这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二者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更重要,并非每一节课“三维”目标都一样重要,都要充分体现。

如:人教版九年级教科书上册第83~85页24.1圆(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圆的定义及与圆有关的概念,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1)理解圆的定义和弧、弦、半圆、直径等有关概念;了解“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2)了解圆形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感受圆是一种美丽、和谐的图形以及圆在实际中的广泛使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必面面俱到。有些目标在后面教学中会不断呈现。

要求设定“三维”教学目标,主要目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呈现,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自信心,养成认真、严谨、主动的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三维”教学目标不可分割,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指引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的功能。

总之,备课、设定教学目标,是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的,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起导向作用,可以达成、可以检测的。如果设定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写教案而设定,不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作用,无法实现,那就成了纸上谈兵的“花架子”,使设定教学目标流于形式。

作者简介:

翁锦锋,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琅岐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探究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