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2018-03-23甘静

读天下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情境

摘 要: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将美学教育规律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情境

现行的《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意识的教育,是由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审美意识是主体根据美的规律、美的体验、美的要求去把握世界的心理功能,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投身实践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美育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按照美学规律将审美意识渗透其中,指导学生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其鲜活的教学内容、可爱的教学对象以及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了教学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某一理论是正确的,并且在情感上对它产生热爱。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且乐在其中。

首先,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在课前需要精心设计好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此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好语言,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地体会到文中散发出的自然美、社会美、人间的真善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的教学目的。其次,适当用音乐渲染气氛,这个过程主要是实现对学生的渲染和熏陶。再次,请同学将文中的角色予以演示。这样做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同时,更好更快地融入文中,熟悉全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 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所以,审美教育的顺利实施,必须依托教师的力量。因此,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迫在眉睫。

首先,对于教师,应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念,以及学生的主体观念。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应注重师生互动环节。其实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一定的审美情境。多媒体课件所特有的形象直观、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就是运用现代多媒体的声、像来刺激学生的感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修养及素质,培养自己对文、体、美的热爱,从而增强自身的审美情操。这样才会具备培养孩子们审美素质的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教师应在穿着打扮上得体,要礼貌、为人大方端庄、板书优美,这样可以为学生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师的地位非常重要,教师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指导者和主讲者,应该发挥教师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首先应该弄清教材的特点,并且不断地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其实践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审美教育的推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语文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审美教育同思想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同等重要。因为,这几点如果做得到位,可以为祖国培养出全方位和具有积极向上人格的人才,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

在作文课上,不少学生为作文而苦恼,面对“作文”而叹息,思路呆滞闭塞,形象空泛苍白。原因一是缺乏社会实践,二是缺乏想象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得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实践,细致观察和体验生活,开阔视野。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美好的学习生活、集体生活进行构思、加工、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并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这是审美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环节,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如教完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后,教师让学生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水果。要求用准確的词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喜爱的感情。有个学生在作文中是这样描写柑橘的:“剥开飘着蜜香的橘皮,我一眼瞧见里面藏着几个胖娃娃,它们蜷着身子,挨挨挤挤靠在一起,围成了一个圆圈。”一个“藏”字准确地勾勒出柑橘的可爱,拟人化手法的运用,读来忍俊不禁。

四、 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感知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爱美天性从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提升的教育,就是美育。人们说,美育像春风,无处不在,令万物充满生机。美育又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美好的事物所展示的社会和人生画卷,能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好的事物还能陶冶性情,使人愉悦,让人净化,对于人格的完善、人生境界的升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化,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以浅显的优美语言,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表现了美。

引入情境,静中有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由图画引入课文描绘的情境是常用的方法,但这样又局限于静止的画面,往往使学生进不了情境中去,或不能完全投入文中所描绘的意境中去。这时,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使感知的客体呈现运动状态,就会增强感知的效果。

五、 总结

总之,教师应该在观念上、实践上,对审美教育重新审视。在观念上,教师要树立美的意识;在实践上,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此外,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使用比较意识,通过对比,突出一方的美。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为学生起一个好的带头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建玲.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三阶段”[J].新教育,2010年09期.

[2]夏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文教资料,2007年11期.

作者简介:

甘静,重庆市,重庆市北碚区文星小学。

猜你喜欢

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论职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问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