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种植改变“金三角”乡村(手记)
2018-03-23孙广勇
本报驻泰国特派记者 孙广勇
泰国清迈府清道县位于泰缅边境,当地多为高山。《环球时报》记者近日从清迈一路北上,来到海拔上千米的黛昌村。这个距边境仅几十公里的小村曾是“金三角”的一个罂粟种植区,几十年来,泰国政府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支援下,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帮助当地山民开展替代种植,改变了贫困的生活和对毒品经济的依赖。
黛昌村有30户村民,大部分是傈僳族,还有几户泰族。这个昔日罂粟种植的重灾区,今天已呈现出一幅安居乐业的画面。村子中一块平地上,几家人围着咖啡豆加工机忙碌着,有的把带壳的咖啡豆倒入机器,有的筛选泡在水中的咖啡豆,高脚屋前长长的架子上摊满了咖啡豆,在落日的余晖中闪耀着金色光芒。
傈僳族大姐阿萨玛和《环球时报》记者谈起替代种植带来的收入时露出满意的笑容,她说:“我们种了5000棵咖啡,每棵能收四五公斤咖啡豆,每公斤卖100泰铢(1元人民币约合5泰铢),足够家里6口人的开销了。”除咖啡外,村里附近的山上还种着李子、桃子等果树。劳凌老人上了年纪,请人照看几百棵果树,自己几年前在村头开了个小店铺。店铺既能住人还能开店,修建时花了约20万泰铢。老人自豪地说:“当年泰国王室成员和政府总理来视察替代种植时,就站在这座房子前。以前村里种罂粟,时令不好时,连吃的大米都没有,现在种咖啡、水果,村里至少十户都买了皮卡车,既能运货,还能到清迈去看亲戚。”
据了解,在泰国北部还有很多和黛昌村一样放弃罂粟、改种经济作物的村庄。在黛昌村推进“持久解决罂粟种植地区发展计划”的猜加隆说,目前泰北地区有很多替代种植项目,覆盖几十万山地民族。替代种植计划给村民提供的既有豆子等短期经济作物,也有咖啡、菠萝等长期经济作物。按照猜加隆的说法,只有短期和长期结合,才能保证村民日常和长久的收入。
猜加隆负责周边12个村子、700多户约2000人的替代种植计划。猜加隆说:“这个项目只有3位工作人员,由于地处深山,有的人干两年就会调走,但我是在山里长大的傈僳族孩子,喜欢大山,更希望帮助山里的乡亲。”猜加隆在清迈湄卓大学读的是农业,毕业后就一直在山里从事替代种植工作。他很有经验地说:“选择价格高的经济作物,而且收获季节必须在旱季,以避开雨季山里几乎中断的交通。”
在距离黛昌村不远的南卢村,村民瑟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以前出山要走一天一夜,听说祖辈迁徙到这里就是为了在深山老林种罂粟,那时候有人收购,用马把罂粟驮出深山。除了罂粟,也会种一点稻谷,但生活很贫困。”现在,替代种植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瑟亚家里有摩托车、卫星电视,房子是泥瓦结构,房间内堆满一包包的咖啡豆。瑟亚说:“现在一两个月进城一次,其实也不买什么,因为吃的都是自己种,只有看病才去清迈花点钱。”他还表示:“过去种罂粟提心吊胆,照料起来也费事,还总担心孩子们染上毒品。现在种咖啡、水果很好,每年能攒七八万泰铢。替代种植带来的发展机会必须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