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五宝” 文耀华夏
2018-03-23刘文艳TextbyLiuWenyan
◎文/刘文艳 Text by Liu Wenyan
蒙古族著名作家玛拉沁夫与刘文艳(左)、赖丙文(右)畅谈尹湛纳希研究的发展及展望
中国文学史上曾先后出现过汉魏“三曹”父子和宋代“三苏”父子,同时占据所处时代文学的高峰,成为文坛佳话并早已为人熟知。但清代震动华夏文坛的“漠南五宝”却鲜为人知。
一
清代末期,在华夏大地北方的漠南地区,出现了“一门父子五作家,文章千古耀华夏”的文学现象,堪称又一个文学奇迹。这就是生活在卓索图盟吐默特右旗忠信府(今辽宁省朝阳市北票下府经济开发区)的五位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汉名宝衡山)及其父亲旺钦巴勒(汉名宝荆山)、长兄古拉兰萨(汉名宝瑰)、五兄贡纳楚克(汉名宝瑶)、六兄松威丹精(汉名宝琮),可并称为“漠南五宝”。
“漠南五宝”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特别是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均有重要地位。他们在思想上、史学上、艺术上、蒙汉文化交流上都有很高的造诣,都是蒙汉皆通的文学家、翻译家。其中,以尹湛纳希的文学成就为最高。如果说“漠南五宝”构成了那个时代蒙古族文学的一座高原,那么尹湛纳希就是这座文学高原上的最高峰。尹湛纳希父亲旺钦巴勒则是这座文学高原的奠基者、引领者。他在文学、史学方面的造诣修养和励志创作的精神,对四个儿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教育、引导、助推作用,成为“漠南五宝”形成的重要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出版的尹湛纳希著作
“漠南五宝”开创了蒙古族文学的新时代,书写了蒙古族文学的新篇章。他们开创了蒙古族长篇小说的先河,开创了蒙古族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也开创了蒙古族长篇爱情小说、长篇历史小说的先河。他们集汉族诗歌与蒙古族诗歌的优长为一体,创造了蒙古族诗歌的新形式,开创了蒙古族诗歌的新境界。文学创作之外,他们还从事“汉译蒙”的翻译工作。他们将《红楼梦》《水浒传》《朱子通鉴纲目》《中庸》等文学、史学、哲学经典翻译成蒙文,成为蒙汉文化交流的先驱。他们的文学成就,将蒙古族文学的思想、艺术水准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
“漠南五宝”都富有文学才华,都取得了杰出的文学成就。同时,他们的文学成就也各有所长,各有建树。在历史上同出一门的杰出作家群体中,“漠南五宝”为人数最多者,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因此,“漠南五宝”这一文学群体及其成就、特点,是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文化现象。
尹湛纳希(1837-1892年)未曾做过官,一生致力于蒙古族历史的研究和文学艺术的创作。他用蒙古文创作了《青史演义》(与父亲合著)、《一层楼》(与父亲合作)、《泣红亭》、《红云泪》等四部长篇小说,他还写诗、作画,翻译汉族古代经典。《一层楼》与《泣红亭》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因为在此之前,蒙古族文学史上只有无名氏的短篇小说传世。同时,尹湛纳希与旺钦巴勒率先脱离了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的依附,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了以自己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成为蒙古族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和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这一文学成就把蒙古族文学带入了一个新时代、新高度、新境界。
尹湛纳希塑像
《一层楼》的创作,受《红楼梦》影响很大,但绝不是《红楼梦》的翻版或抄本,而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认识,所进行的长篇文学创作。《一层楼》中出现的人物、地点和事件都有作者亲身经历和家庭及周围环境的真实依据。
《青史演义》是一部在大量史实的基础上,运用传记文学手法,生动描述了蒙古族辉煌历史,热情歌颂了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史诗性的文学巨著,是旺钦巴勒和尹湛纳希的独创文学,也是父子二人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前八回由旺钦巴勒创作,其后由尹湛纳希完成。整部作品一百二十回,现存六十九回。
尹湛纳希还是近代蒙古族的著名诗人,诗歌现存70余首。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散文、杂文等作品,同时还翻译了《红楼梦》《中庸》等汉文经典。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发现尹湛纳希的著作、手稿共150多万字,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文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旺钦巴勒(1795-1847年)也是长篇历史小说《青史演义》的创意者和最先书写者,是这部鸿篇巨制的开山鼻祖。他先写出了较为详细的创作提纲,共一百二十回,并在公务之余开始创作。可惜,写至第八回时,鸦片战争爆发,他亲自率部抗英,中断了创作。许多研究者认为,《青史演义》是尹湛纳希一人的著作,我觉得这不全面,应该是旺钦巴勒与尹湛纳希合著的作品。旺钦巴勒为尹湛纳希完成这部巨著打下了坚实基础,做出了开创性、统筹性、奠基性的贡献。这是父子共同的杰作,是他们父子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共同树立的不朽丰碑。
旺亲巴勒手迹
古拉兰萨手迹
旺钦巴勒还是长篇小说《一层楼》的首位作者。《一层楼》首先是由旺钦巴勒学习《红楼梦》的创作方法,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构思并创作的。在读了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后,他觉得忠信府的现实生活与《红楼梦》所描述的生活有许多相同之处,自己的亲身经历也与《红楼梦》中许多人物情节有类似之处。于是,他就以自己经历过的现实生活为依据,用汉文创作出了长篇小说《一层楼》。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在他在世时并没有公开,也没有在社会上流传。他去世二十多年后,《一层楼》由他的七子尹湛纳希翻译成蒙文,并在其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艺术加工,使其成为一部传世之作,成为蒙古族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
古拉兰萨(1820-1851年)性格温文尔雅又刚直不阿。他自幼爱好文学,博览群书。他热爱蒙古族文化,也酷爱汉族文化,对蒙汉历史、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古拉兰萨对诗歌情有独钟,一生都致力于诗歌的研究和创作。他既倾心于蒙古族优美动人的诗歌,也钦慕汉族古典诗歌的严整和谐、言简意深。他创造性地把蒙古族诗歌与汉族古典诗歌结合起来,熔于一炉,开创了蒙古民族诗歌的新形式,推进蒙古族诗歌达到新高度。
新近发现的《青史演义》手稿
贡纳楚克(1832-1866年)三岁时就被过继到与忠信府相邻的近族诚信府,过着寄人篱下、郁闷凄苦的生活。他曾经蒙冤,受到笞挞和带枷的家法制裁,还因不堪忍受迫害,愤然弃家出走两年。在爱情和婚姻方面,他也不是幸运者。特殊的天赋与经历,使贡纳楚克成为蒙古族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个性化的哀婉诗人。他的诗如其人其境,多为悲凉孤寂之作。他擅长运用白话书面语言,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特别擅长将描写自然景物与描写人物心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嵩威丹精(1834-1898年)也有着较厚实的蒙文基础,但他更爱汉族文化。他精通汉文,对汉族古典文化做过认真研究。在这四兄弟中,他的汉文掌握程度更高一些。他经常用汉文写诗,他写的七绝《静夜思》“静夜月光照明湖,清溪岸边复修竹,桃李盛开春来早,盎然新意满春庐。”很能代表其诗歌清新、明快、淡雅之风格。同时,为了使续写《青史演义》所用资料更详实可靠,他在公务繁忙之中,蒙译了《通鉴纲目》这部汉文典籍,对尹湛纳希继承父志续写《青史演义》给予了全力支持。
三
“漠南五宝”虽然在文学建树上各领风骚,但他们也有许多共同特点。
首先,“漠南五宝”都是蒙汉皆通的文学家、翻译家,都是蒙汉文化交流的先驱,为丰富和发展蒙汉文化做出了贡献。
尹湛纳希通晓史学及先秦诸家之说,在借鉴汉族文化方面已经进入极高的层次。他用蒙文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和《中庸》,存有他的蒙语翻译手稿。除精通蒙古文与汉文之外,他还精通满文、藏文与梵文。古拉兰萨也是蒙汉皆通的文学家、翻译家,从16岁开始就致力于研究、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并留下诗文记载此事:“志坚余暇不停书,蒙译《水浒》多半部……”贡纳楚克在十五岁时阅读到《红楼梦》,也深深被其中的故事所感动并写诗记载这件往事:“平声长叹少知音,绝世宏文伴独吟,曹侯长梦托深意,红楼顽石叩我心”。
其次,“漠南五宝”都是有思想有见地的思想家,在其各自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许多共同的思想倾向。一是他们有着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反民族压迫的思想,是对自己所处社会地位和本阶级的叛逆,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二是他们对本民族充满了情感,主张不忘祖先,歌颂民族英雄,振奋民族精神。三是他们都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追求真正的爱情。
“漠南五宝”能够同时成为所处时代的杰出作家,并非偶然,这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尹湛纳希父兄是一代天骄、蒙古族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后代,有着聪明智慧、执着坚韧、努力拼搏、英勇顽强、重文尚武的遗传基因。他们长期生活在大凌河畔忠信府。19世纪中叶,这里已成为当时蒙古族的文化中心。当时,忠信府建有规模不小的藏书楼,根据图书类别,设有楚宝堂、学古斋、东坡斋,收藏着数以万计的各种文字的书籍。
值得一提的是,尹湛纳希的母亲满优什佧也是个有着较高文学修养的人。她精通蒙汉史,嗜读儒家诗书,颇晓孔孟之道、理家之法、谕子之理。尹湛纳希兄弟生活在这样的诗书世家。父母是他们当之无愧的启蒙老师,为他们成长、成才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对此,当地流传的那首歌谣做了最好的诠释:“忠信府美丽庄园,蒙古文化的摇篮。四兄弟才华出众,七公子遥遥领先。”
位于北票市下府尹湛纳希纪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