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坊古巷行

2018-03-23

城乡建设 2018年8期
关键词:临夏回民砖雕

■ 钟 翔

到临夏市新西路中段,看见东边门头上金色的“八坊十三巷”几个大字,就知道这里是回民古街区。

居于小城很多年了,看过周边不少的人文景点,领悟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可对城中的八坊十三巷,倒是很少光顾,没有深入了解。近年旅游业发展很快,八坊十三巷正赶上了趟,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很是热闹。

临夏古称河州,市内的回民被称为八坊人,这八坊也成了临夏的别称。早在唐朝时期,大食(今沙特阿拉伯)、波斯等国的商人和宗教人士,来到八坊经商、传教和定居,先后建了八座清真寺及教坊。人们依寺而居,围坊而商,和睦共处,就形成了回民聚居区,得名“八坊”。

据史料记载,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在临夏八坊的几棵松树桩上,建起了第一座清真寺,即南关清真大寺,亦称连根柱古寺,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八坊的地理位置,在广场洪水河以南,三道桥以北,上二社以西,西巷以东一带。后来的南关、前河沿、大小西关等地也纳入进来,范围不断扩大。

进入拥政巷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队铜像马帮,一人在前引路,后面跟着驮货的三匹高头大马,再后有二人赶着,匆匆行走。脚户头戴号帽,穿着汗衫,对襟的纽扣十分显眼,是典型的回族打扮。后面的两匹骏马,许是听到了什么声音,怕受到意外伤害,不停地侧脸张望。

这些赶马者,被称为脚户或脚户哥,常年驮着货物,奔走于漫长的丝绸古道,进行商贸活动。这幕久远的历史镜头,瞬时穿透岁月的苍茫,定格于眼前的古巷,现于人前,令人思接千古,浮想联翩,有着无尽的沧桑之感。

街面铺有带纹的青砖,颜色深灰,极为平整,跟砖墙同一颜色,融为一体。老宅门窗,用松木制成,金黄油亮,十分美观。窗子是格栅样式,有大有小,或高或低,镶于墙面,与灰色的砖墙路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巷道很深,时宽时窄,拐来绕去,不断延伸。有时看到木制花坛,栽植珍稀树木,或鲜艳花朵,置于巷道两边,供人观赏。游人身穿奇装异服,三三两两,说普通话,或方言土语,多是外来的,在随意穿行,或拍照留念。

走了几百米远,巷道忽然宽了。北边空地上,有驾铜色的车马雕像,置于墙根。套在辕内的烈马,似是极不情愿受到如此约束,右蹄悬空弯曲,想刨击地面。斜伸的膊颈,铜铃般的圆眼,正使出犟劲,要挣脱出来。车厢搭有弓棚,前檐长长凸出,下面挂有布帘,可随手揭起,方便上下。车厢两侧的窗口,挂着棉布褶帘。车内的人,可随时拉开,透过缝隙,朝外观望。

继续前行,看到南墙上,镶有巨型长方形浮雕图案,锈迹斑斑,年代似很久远,摸时硬硬的,不知什么材质。这浮雕图案,自左至右,依次写有唐、宋、元、明、清、现代字样,有清真寺、不同衣着的人、房屋建筑、车马工具、逶迤的城墙、商贸交易场景、手工作坊等,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临夏八坊人的日常生活。

这样的浮雕,在两边墙上还有,不经意碰到,觉得很是新奇,就驻足观望。有幅琴棋书画的浮雕图案,配有精美的诗行,反映了八坊回民的文化生活,体现出回民的精神世界,高尚风雅,安适自在。

南侧不知名的巷道口,有幅八坊美食的浮雕,绘有手抓羊肉、发子面肠、水分、豆腐、糖瓜等美食图案。食客歪斜的坐姿,桌椅的摆放,堂倌的吆喝走动,都惟妙惟肖,如在眼前,格外亲切。

往前走,看到两间二层楼房,檐下挂着红灯笼,镶有金黄色松木门窗,将路分为南北两条,北为大南巷,南为大尕巷。看看眼前的路面,大尕巷较为宽阔,游人也多,你来我往,就朝大尕巷走去。

听这大尕巷名称,觉得有点拗口,别扭得很。在现代汉语里,“尕”用于方言,是“小”的意思,置于姓、名、排行等之前,如尕娃、尕马等。这意义相反的两字,怎么组合成了大尕巷,究竟是大是小,真搞不明白。

走不多远,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一个小广场,面积不大,游人更多。西南两边,建有雕梁画栋的廊亭,飞檐翘角,绘图精美,色泽明艳,颇有气势。亭下不少游客,或坐着歇息,或来回走动,或抬头欣赏。廊亭外面,是弯曲的水沟,立着水锈石,长有水草。一到春季,就长满青草,一片碧绿。

东北两侧,长有四五棵风景树,主干粗壮,枝杈斜出,一丈多高,许是引进的树种,怕挨冻受冷,用黑橡皮裹着,保护起来。每棵树根周围,绕着黄色的座椅,五角形或六边形,用松木制成。

广场中心,有一圆形水池,直径约莫两米,很是显眼。中央高台上,有一组铜质盖碗雕像,也叫三炮台。盖子、碗子、托盘分散开来,错落放置,上下三层,很是别致。到了热天,高处淌下的流水,通过盖碗各个部位,潺潺流下,飞珠溅玉,煞是好看。

这盖碗雕像,跟拥政巷门口看到的马帮雕像,同为回民的生活习俗,传统的经商习惯。回民的一日三餐,都喝盖碗茶,或三炮台碗子。冬日的炕上,或夏季院里的树下,人们围在一起,舒心地喝茶、拉家常,解除身心的疲劳。

最有诱惑力的是各种各样的砖雕,出现在古巷墙上、门旁砖柱上、门内看墙上。临夏砖雕源于秦汉,为民间木雕技艺的延伸,成熟于宋代,元明大量使用于各类建筑,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近代融入了绘画、木刻等艺术元素,使其更加完美。

之前去新疆吉木萨尔、宁夏回乡文化园、西宁某些清真寺和拱北,发现许多建筑物上都用临夏砖雕,还署着具体名称。可见临夏的砖雕艺术,已被世人认可。著名的回族砖雕艺人,有绽成元、周声普、穆永禄等人。

砖雕大小不一,题材多样,雕刻异常精美。内容多为花卉、草木、鸟虫等,如牡丹、松柏、荷花、葡萄、石榴、龙、凤,以及阿拉伯文字图案。许多砖雕图案,是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有吉祥平安、多子多福、兴旺发达等寓意。

东边有条小巷,窄窄的,叫专员巷,名称起得挺怪,不觉叫人遐想。估计很久以前,这里出过某位朝廷的专员,声威显赫,远近闻名,才将这不起眼的巷道称为专员巷,是这样吗?

带着疑惑问随行的导游,得知并非如此。这里以前住着许多穷人,没有出过什么专员,更无外来专员住过。这里的某个住户,常做皮货生意,慢慢挣了点钱,就把堆放皮毛的土院,铺了砖块,土院变成了“砖院”。人们觉得稀奇,很少见到,就把“砖院”叫成了专员,巷子也成专员巷了。

向南走了不远,巷道渐次变宽,出现不少私营馆舍,办事机构。奇石馆、书画馆、八坊人物故事馆、从前慢咖啡馆、彩陶馆、民俗馆、刺绣馆、手工艺馆、八坊办事处等,数不胜数。往来游客,带着好奇心,从这门里出来,到那门里进去,欲看个究竟,满足好奇心理。

刺绣馆的主人,以前就认识,在底层文化单位供职,有时还电话联系,一块儿聚聚。馆内物品,有手工刺绣品,民族服饰品,如刺绣挂件、绣花鞋、鞋垫、服装服饰、床上用品、室内外布艺等,各色各样,刺绣精美,极为走红。

最让人称道的是他以超人的眼光,注册了许多民族用品商标,达几十种之多,真是少见。以前在和政县展馆,就亲眼看到,令人十分佩服。这重视知识产权,获得民族用品商标专利,打民族品牌的胆识和勇气,是许多回族企业家欠缺的。

手工艺品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算彩陶罐了。临夏积石山县出土的“彩陶王”,绘制精美,色彩鲜艳,笔法细腻,现存于国家博物馆。雕葫芦、泥塑品等,也各具特色,生动有趣,栩栩如生,为众多游客喜欢。

在葫芦馆时,听到外面的游客在说火烧八坊的话题,很有吸引力。据称,在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古历5月28日,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国民军17师师长、河州镇使赵席聘,悍然下令,炮轰八坊清真寺拱北,火烧回民聚居区,历时8天8夜。富甲陇上的八坊古城,瞬时化为灰烬,方圆几里全是焦土,数万穆民纷纷外逃,流离失所。

民国21年(公元1932年),爱好和平的八坊人,在伊斯兰精神的感召下,忍辱负重,艰苦创业,在昔日残垣断壁的废墟上,相继建起了清真寺、拱北、商铺、住宅,逐渐兴盛起来。沿路的老宅古巷,估计是从那时起,逐年修建而成的。

在八坊办事处对面,大旮巷80号,有处古民居建筑,古称大公馆。导游解释说,是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建成的,为马占鳌之孙、马安良之子、人称“三少军”的马廷勷的私邸。进去看看,发现为三进或四进式四合院,古朴典雅,阔绰气派。院内的房屋建筑,融入回族砖雕、汉族木雕、藏族彩绘等文化元素,是八坊民居的精品。

此前看过不少八坊的老照片,有城门城墙城垛城楼,气势雄伟,颇为壮观。其中编号为CH14853的一张,是八坊鼓楼建筑的照片,十分难得。可见,在火烧八坊前,这里是一座兴盛的古城。而今,跟所有惨遭厄运的古建筑一样,已不复存在。

站在古朴典雅的街上,意犹未尽。真没有想到,这个曾经显赫一时、名垂陇上,后遭战火焚烧、历经劫难的八坊,依然生机勃勃,魅力无穷,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驻足观赏。

猜你喜欢

临夏回民砖雕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我爱临夏
临夏·福地
相约临夏花海中
寻觅临夏至味
乐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丝绸路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话说回民的老礼儿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sson Planning for Junior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