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依托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

2018-03-23沈智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18年5期
关键词:服装学院海派旗袍

孙 琴,沈智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依托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为例,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在新工科发展的大背景下立足行业,结合专业特点,依托一个专家学会(即上海纺织工程学会),两个平台(即非遗传承顾绣旗袍研发中心和服装智能定制协同创新中心),三级载体(即发挥党、团、班的作用),将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开拓研究思路,创新理论视角,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探索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 党建引领,为传统文化教育穿针引线

立足行业引领,结合学科优势,面向地区文化特色,服装学院党委依托学科特色,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要义和精神实质要求,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党员日常思政教育中,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思政格局。

1.1 依托思政党课,创新课程内容

以上海纺织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服装学院人才培养为核心,服装学院党委聘请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十位工程师为服装学院党委党员导师,大力发挥优秀党员教师、党员工程师的作用,在指导学生学业同时,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思想,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推进党员培养和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根据学校党委“交通中国”系列课程布署,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童继生受邀为党员师生上交通中国之“丝绸之路”纺织服装的“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战略思政党课。主讲人从师生关心的若干热点、中国纺织服装业现状、纺织全球功能及市场分化明显、上海纺织计划等方面解读了“一带一路”战略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师生党员们纷纷表示深受鼓舞,表示应将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战略有机统一起来,将个人成长成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

1.2 注重课程思政,加深教育内涵

以传统文化、历史人文为载体,透析课程理论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问题,学生对理论的认同自然顺理成章。为课程注入人文活力,实现内涵拓展,使之成为思想理论有根可寻、有脉可把的课程,是适应大学生认知需要的。学院依托教工党支部深入动员,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等教师党员主动投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学院党委推动下,各教工党支部党员教师在专业课程中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之丝绸之路相关内容,开展“一带一路”相关的研究和智力服务。在本科教学的“服装史论”、“纺织贸易”等课程中,讲授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知识、讲授传统服饰历史文化、推动文化传承。

2 双管齐下,为传统文化教育量体裁衣

服装学院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开展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具体实践中,服装学院依托专业课堂,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作用;利用专业集中实践课程——采风,引进服饰传统文化,融优秀传统教育与服装文化之中;开设“顾绣”课程,在校园中引入非遗文化,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体验传统文化;通过研究“海派旗袍文化”,探寻传统服饰之美。同时,开放艺术设计学习工场、服饰时尚创意设计工作室和创意服装设计工作室,给予学生创作空间,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时装设计相融合,以及一系列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延伸,宣扬传统文化,带着传统文化走出校园。

2.1 传统文化进校园,丰富课程设置

学院开设创新选修课——非遗顾绣的传承与创新应用,以学分制形式在校园内推广松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不仅只是把非遗当成手工艺课,而是更加关注文化内涵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展示了顾绣珍品,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顾绣的精湛技艺与艺术魅力,通过文化讲解,技艺传授,让非遗展现新鲜感和独特魅力。不仅讲解传统文化的价值,重视传统形式的延续,同时也结合时代特征和年轻人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在传承与创新的辨析中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的有效手段。强调创新,是主张传承者应该立足当下,在胸怀、境界、学识和技艺上树立起更高的标准。遗产保护应该与创新相伴而行,确保以遗产的生命力为核心,明确创新的目的,廓清传统延续的线条,使创新的力量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得以凝聚。

此外,服装学院积极开展海派旗袍相关研究,由近10位老师与30多位同学参与,开展“海派精粹,兼容并蓄”——弘扬海派旗袍文化,探寻传统服饰之美的调研。该调研主要在于对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开拓创新、普及到社区的文化指导和手艺传承、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和对学生通过项目制的教学模式探索。

同时学院与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密切合作,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旗袍文化进校园组织各项工作;组织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相约米兰,走向世界”海外传播米兰世博行;师生设计、制作的海派旗袍参演上海旅游节开幕式;在徐汇区武康路上老房子艺术中心举办海派旗袍文化走近上海老洋房等活动,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2.2 文化体验走出去,拓宽教育渠道

实践活动既是传统文化课堂学习的延伸,也是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深化实践。首先,服装学院采取理论学习研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如校园时尚节、学生进社区活动等方式宣传传统服饰文化;其次,定期选派或访谈一些精通传统文化的专家或学者进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性讲座或学术报告;再次,还定期组织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迹等,如学生参与了博物馆科技节“传承创新”手工课堂——编织手工结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3 成果多样,为传统文化教育织金夹银

在多年依托地方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努力下,服装学院与多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基地,促进多方位螺旋上升式发展。学院学生在服饰比赛、服装展示等活动中表现优异,收获让人欣慰的成绩。

3.1 签订基地多协议,双边合作促发展

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长效性,激发广大师生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服装学院连续几年与松江区文广局、松江文化馆、松江教育局等部门合作,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与松江区文广局、松江文化馆、松江教育局分别签订了“文教结合共建合作协议”和“非遗文化进校园合作协议”,通过合作协议,三方就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资源相结合,进行传播、传承和创新应用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合作。

“海派旗袍文化校园行”也同时启航,与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共同成立海派旗袍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与金枝玉叶、一布旗袍、蔓楼兰、瀚艺旗袍、安妮水晶等五家旗袍企业签订校企产学合作协议。此外,合作进一步延伸,学院还与徐汇区旅游局党建共建党员服务文化基地,探索党员教育培养新模式,搭建文化育人新平台,助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建立长期、全面、深入的党建共建合作关系。此外,服装学院党委与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共建党建基地。

3.2 积极参与各大赛,服装作品展才华

服装学院同学在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下,将传统文化元素、少数民族特色加入现代服装设计中,精心创作,完成一系列设计作品,荣获第三届“包豪斯奖”国际设计大赛院校组金奖、积极参与团委创业团队“沪滇艺+益”项目,获“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上海赛区公益创业赛金奖、中国大学生服装立体裁剪设计大赛优秀奖、首届全国高校大学生服装立体造型创意大赛三等奖、“博阳杯·文化寻根”上海市大学生创意大赛创意类三等奖等重要奖项。

此外,服装学院学生作品多次亮相国际国内展台,如紫晶花·服装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在尚坤塬·2018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第一车间举行,得到了行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

猜你喜欢

服装学院海派旗袍
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摄影作品选登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丁莺作品选登
《长城》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我来说说旗袍美
海派剪纸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