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话剧服装三十年概论

2018-03-23汤婕妤闫兰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18年5期
关键词:假定性小剧场话剧

汤婕妤,闫兰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

自80年代崛起的小剧场话剧给整个话剧界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开始,话剧演出作品愈发展现出具有创新性及时代性的特色。三十多年来,话剧创作观念的变革及舞台美术形式的多元化给服装设计的创新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与发展空间,使得话剧服装的历史形态在不同时期都呈现出直观的样式创造。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形式,话剧服装折射出不同时期的戏剧美学理念,正如李泽厚所说:“艺术作品及其艺术潮流作为一种外化了的物质形态,通过它们我们才能够看见一部部可以触摸到的表现人们内在灵魂的心理学。一部审美心理结构的历史组成了一部审美对象的历史,也是人类社会依靠自身架构起来的心理,情感本体世代传承的文化历史。同一部作品同一个对象却因为所处时代不同,因此会受到不同的对待,从而反映出所处时代不一样的不同人们的心灵的不同。虽然各个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及政治等各方面决定了人们的心灵是不一样的,然而,就美学角度而言,这种心灵又都是源远流长并且沿用至今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倾向与潮流不断更迭交替,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的不同人们其审美心理当中各个要素所占比例的变化,它们的不断传承实际上就是对人类心理,即情感本体的不断充实与扩展,不断成长的一部历史。”整体地看待这三十年来话剧服装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对其发展成果进行总结概括。

1 写实风格仍具意义

一般来说,如果话剧演出倾向于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相应地话剧服装也以现实主义写实风格为主。虽然在80年代以后,受话剧形式创新观念的影响,服装上也屡次突破写实的框架出现多元样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写实风格的话剧服装延续到今天仍占有一定重要的比例。它对历史或生活的再现,能够带给观众非常真实的故事氛围,制造幻觉使观众投入到剧目所表现的时间空间中。相对来讲,写实手法已是话剧服装的“传统”表现手法,“在艺术领域,在艺术领域,使用某一种较为重要的创造方法通常都会形成某一种艺术传统。一般来说,‘传统’持续的时间要比‘风格’长一些。在某种传统存在的期间,可能会有多种‘风格’相继产生和消失。当然,风格的形成同样也与新的创造手段的采用有关。最持久的艺术传统就是由影响最大的艺术创造手段所产生的。”可见,这种被长期采用的表现手法、形式风格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它坚守在自然写实的空间中进行二度创作,对历史感、故事感的表现无疑已经具有审美意义,有些甚至能成为对观众历史服装知识的补充,比如《茶馆》《小井胡同》的服装,是经过设计师严谨考证和仔细推敲而成。尤其在当下人人都高喊创新、出奇的时代,能回归到原汁原味的写实态度,也不失为一种创新。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也并非刻板地复制所有信息来源,而是经过对资料素材的筛选择取,二度创造出使话剧服装在整体审美上符合舞台与观演审美的要求,是一种值得肯定、值得传承的艺术风格。

2 多元形式启迪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话剧演出形式逐渐多元化的影响和推动下,有两个主要因素对话剧服装的发展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小剧场话剧的不断探索给传统的话剧模式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对流,冲撞着导演、设计师的一贯思路。小剧场话剧的叛逆与先锋,给话剧美学和舞台美术设计均打开了广阔的思路。再一方面来自对舞台假定性的正面认可,即承认这种非幻觉因素的价值。这二者推动了话剧艺术“推墙破框”,推动了舞台美术走向对自我的不断挑战,从而也带动话剧服装的创新变化。(1)1982年,由林兆华指导,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的话剧《绝对信号》打响了小剧场话剧开端的“信号”,从此拉开了全国轰轰烈烈进行小剧场话剧的序幕。可以说,发展小剧场话剧是一种积极性的“信号”,由于它的演出场地、演出样式、观演模式不再像以往话剧观赏那种需要观众“正襟危坐”得以欣赏,而是灵活的、机动的、便捷的选择场地,在一个非传统剧场中去打造一个适宜剧目演出的话剧空间,这种新的戏剧美学及观演模式引起了舞台美术设计师关注和兴趣,同时也给话剧服装的设计带来了非常态化创作的挑战和考验。小剧场话剧灵活多变且富有演出弹性的实验性和神秘性,迫使导演不断地寻求从内容到形式的最佳组合,也检验了服装设计师自身在开放性舞台上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是否能够配合不同题材、风格、流派的话剧来设计角色造型以符合话剧演出的要求。(2)对舞台假定性的认可,承认这种非幻觉因素的正面价值,是当代话剧观念的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以后,人们开始正视话剧的非幻觉因素以及假定性等意义,使得导演和设计师都将其应用到舞台上,话剧世界的新帷幕就此揭开。例如《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中,导演运用大面积色块对比来象征不同人的精神世界,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升华了演出的主题。胡妙胜提出,“假定性是艺术形式特性的表现,我们要发挥艺术的特点就必须正视艺术的假定性。”对假定性的正视,使设计思路完全摆脱了对自然生活状态的复制与拷贝,促使假定性具有非常强烈的空灵感,不但让演员的表演更加突出,还能让舞台的整体演出效果得到净化。(3)“推墙破框”,样式出新。所有事物的新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改革开放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在这种声势浩大的改革浪潮之下,话剧观念开始更新,舞台美术也在“离经叛道”之路上越走越远,话剧服装自然随着话剧模式一同“叛逆”,摒弃固有单一化,开始向多元风格发展。话剧服装设计师们正好处于创作思潮涌动并逐渐活跃的开放时期,这使得他们得以抛弃传统偏见,自由挥写。毫无疑问,观念的更新给话剧服装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园地。话剧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服装风格以及样式也因此千姿百态。例如90年代同时期出现了《阳台》、《零档案》、《李白》这些话剧服装形式风格迥异的现象,不论是写意还是写实,不论是抽象或者具象等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创作出了新的风采。

3 现代审美融入传统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传统艺术结晶,服装设计师在创作历史剧角色的时候,不再一板一眼固守原有的款式、色彩、装饰纹样,而是抽象出一些符号化的元素,加以运用、化繁为简。通过视觉上效果上的“留白”依然能得到传统服饰的韵味,民族特色的服装上运用现代手法加以适当的装饰也仍不失民族服饰特色。例如《商鞅》的服装,在服装廓形上加以强调,利用领、腰、襟等处的色彩拼贴作为分割性装饰。装饰纹样上采用简单的回字纹在领口、袖口加以点缀,并不做过多装饰,这种设计手法既保留了先秦时期服装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审美品味。在秉承不失传统服饰韵味的前提下,经过设计师处理的话剧服装依然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风格且与演出样式相匹配。

4 材料工艺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开放,社会生活与审美观念的多元化也必然折映在话剧服装的创作中。话剧服装所使用面料、材料也在不断地丰富,质地、工艺、色彩都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新形态,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性与市场的丰富。如《狂飙》中田汉的长袍、林唯中的旗袍和田母的服装,均采用富有褶皱肌理的织物作为服装主面料;再如《犀牛》的服装突破了以往的手法,全部采用白色非织造布制作人物服装,再加以不同质地的塑料、乔其纱等作为辅助材料,给观众带来一场“意外”的视觉盛宴。现代化设计生产的服装运用了大量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及新材料,服装的创造越来越灵活多变,使得话剧的审美价值也得以不断强化。话剧服装的创造不是纸上谈兵,显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支撑才能实现设计意图。当代服装制作技术的交流与进步,面料辅料的更新与发展,势必介入戏剧服装的创作中。在倡导形式多元化与设计新思维的发展方向上,新材料、新工艺的介入与影响,极大地丰富了话剧服装的面貌。

由于话剧演出形式的不断拓展,艺术观念的不断更新,设计师创作主观意识的加强等多重方面的因素,促使话剧服装在这三十多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假定性小剧场话剧
话剧《坦先生》
分析戏剧影视中的假定性
——以戏剧《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与电影《信条》为例
浅论戏剧艺术的假定性特征
“观演”的革命:舞台假定性与戏曲现代戏
话剧《二月》海报
谈戏曲艺术的假定性手段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一台引人深省的话剧——观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