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共同参与的个性化任务书
——以建筑学专业单体建筑课程设计任务书制订为例

2018-03-23朱元友

四川建筑 2018年3期
关键词:任务书用房单体

朱元友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

近年来一直从事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其中除了城市设计外,都是针对单体建筑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任务书的制订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值得各位同行关注。

1 为什么要进行任务书的个性化设计

目前在建筑学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单体建筑的设计,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任课教师对任务书的制订得过死,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这种任务书,有很大一部分是全班乃至全年级使用同一个地形图,在某些建设条件较为苛刻的基地,为了满足指标及规范,大量的学生最后基本只能采用某一种功能布局,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挥,也使学生学到的对不同基地及周边关系处理的知识受到极大的局限。

(2)这种任务书,一般是教师在任务书中列出所有功能房间的内容,然后对所有功能房间的空间尺度(如面积,空间高度)及空间要求等做出规定。这种任务书在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容易导致学生对于任务书的绝对服从,最终形成的方案缺乏个性化的特征,缺乏想象力。虽然这种任务书在面积指标的要求上一般可以有上下一定比例的浮动(一般是5 %或10 %),但是这还不足以对方案设计的灵活度有根本性的影响。

实际上,对任务书的设计,其重要性本身甚至并不亚于下一步的具体的方案设计,可谓“设计之外的设计”。这虽然是任课教师的工作,但对学生来说,也不仅应该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改变以前学生对任务书的被动服从为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设计,并使学生最终呈现的设计百花齐放,而且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效果。

目前有的高校在建筑学本科阶段开设有“建筑策划”或“建筑使用后评估”之类的理论课程,如果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加入个性化任务书设计的内容,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些理论课程与课程设计的结合,使二者的教学效果相得益彰。

2 怎样针对单体建筑制订一份个性化的任务书

一份完整的单体建筑的设计任务书一般都应该有地形图、设计经济技术指标、设计内容及功能用房要求、设计进度控制及阶段成果要求、设计最终成果要求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后两个方面(即设计进度控制及阶段成果要求、设计最终成果要求)与任务书的个性化设计关系不大,而前三个方面(地形图、设计经济技术指标、设计内容及功能用房要求)则跟本文将要探讨的个性化任务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以下分别对这三个方面的个性化设计提一些本人的看法。

2.1 地形图

在实际的单体建筑设计项目中,绝大多数都是针对某一具体地块的,也就是说,一般只有一个地形图。

但作为课程设计教学,全班乃至全年级好几十人只是采用一个地形图,我认为这肯定是有一定局限的。不同的基地,自然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只提供一个基地,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必然是相对有限的。

但如果分组采用不同的基地,就算某位学生只是需要处理好自己方案的基地关系,但他也必然会从其它小组的基地处理中学习到另外的基地处理手法,从这个方面来讲,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绝对有一定程度的促进。

当然,也不排除同一组内采用不同的基地,虽然这对于教师来说,必然意味着更多的投入与付出,但考虑到课程设计教学一般是分组汇报的模式,所以这比分组采用不同的基地应该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选择不同基地的时候,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几种典型的基地特征加以组合,比如,针对一个学生活动中心:

(1)可以选择一个滨水的基地的同时,再选一个缓坡基地甚至山地;

(2)可以选择一个空旷的几乎没有周边建筑的基地,再选一个周边有少量建筑物甚至周边建筑密集的基地;

(3)可以选择一个用地指标宽松的基地,再选一个用地一般甚至紧张的基地;

(4)可以选择一个形状方正的基地,也可以选择一个用地狭长的基地;而根据基地的地理方位,还可以分为东西向的狭长与南北向的狭长,或者呈一定角度的倾斜关系;

(5)可以选择一个形状规则的基地,也可以选择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基地;

……

这些用地特征组合起来,基地的特征其实可以有很多种的组合变化方式。

当然,这些基地很可能不一定全部都能够直接从实际地形资料中选取,任课教师很可能需要付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来“设计”一些地形图,但这些付出是值得的。

2.2 设计经济技术指标

设计经济技术指标一般包括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等内容。

如果采用不同的地形图,就意味着也必然会有不同的设计经济技术指标,这需要任课教师针对不同的用地条件制订不同的用地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项目的设计中,这些指标往往是不容突破的。

但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却经常会发现某些很不错的方案,在某些指标上,如总建筑面积超标,或建筑高度超过规定要求,这使得任课教师在给成绩的时候陷入两难。

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在指标的制订上的确也应该坚持“不容突破”的原则和底线,但是,可以再加上一条,如果突破,必须要求学生提供有足够说服力的理由和依据。

2.3 设计内容及功能用房要求

针对本文开头所述的那种对单体建筑的功能配置过于详细(有的甚至规定好了卫生间洁具的数量),房间面积要求也过于死板的情况,有必要让学生参与到任务书的制订过程之中,让他们知道这个建筑应该配置那些功能用房,又应该怎么确定这些功能用房的空间大小及高度、采光通风要求等,做到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实际项目的单体建筑设计,除招投标项目外,在设计之初,很多时候甲方也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目标,而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任务书,也就是说甲方也只有一个粗略建设目的,而不会有非常细致深入的功能配置及面积要求。比如甲方想在这里建一个幼儿园,他只知道考虑设置多少个班,每班有多少人,而其它的指标都需要设计者跟甲方进行不断的沟通以便确定和落实。这种项目虽然没有很具体的任务书,但某种程度上也让设计者有着更加充分的发挥余地,不同的设计者都可以针对同一项目作不同的解读。

笔者觉得其实课程设计的任课老师不妨“学习”这种甲方,制订一个略显“宽泛”的任务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然后在课堂上用一定课时讨论其功能配置的合理性。

这样的任务书,教师只需对最主要的功能配置及空间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对那些与之配套的、或者次要的功能用房的内容则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实例调研和资料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设计。

拿笔者曾经指导的一次剧场的课程设计为例,我们只规定出几个最主要的功能空间,如一个主剧场850座(可兼做会堂,必须带舞台及侧台、后台),一个小剧场(带一个小舞台),一个可容纳300人开会的多功能厅。而其它诸如门厅、休息厅、卫生间及配套服务功能等则完全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实例调研自主决定。

这样,根据不同学生的调研,自然会有不同的任务书设计,但这个教学任务的主题并没有任何改变,还是剧场设计,只不过在一些附属功能的配套上有所不同,比如:

(1)有的学生根据调研,觉得需要结合剧场这样的文化建筑进行地方民俗的展览,因此他设置了展厅;

(2)有的学生觉得这样的文化建筑内部不能没有书店,尤其是在目前书店经营比较惨淡的时期,因此他特地设置了书店;

(3)有的学生觉得户外必须配置一个足够大的广场以便于一些露天文化活动,如户外的书画创作,陈列户外城市雕塑,并保证广场舞或街舞的空间;

(4)有的学生通过调研,认为有必要在这个剧场结合目前火热的艺术培训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剧场的盈利能力,于是他专门在任务书中设置了将近2 000 m2的艺术培训功能;

……

这些功能配置,在经过讨论之后,我们都认为可行,特别是最后这个要增加2 000 m2艺术培训功能的这个方案,在以往,可能甚至导致总建筑面积的超标,但在这个课程设计中,仍然被老师放行,而且还被高度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设计最终总建筑面积虽然也超出一些,突破了原来设定的指标要求,但我们也认为其本身能够言之成理,最后不仅没有扣分,还被加分。

配置好功能之后,之后的工作就应该对给定的功能用房安排足够的面积指标和特殊要求。

这些面积指标绝对不能是拍脑门定的,而是应该强调让学生自主查阅《建筑设计资料集》及相关设计规范等资料,最终形成一系列科学的有强有力支撑的数据。

功能用房的具体空间要求学生在主动查阅之后,可以在心中形成对建筑功能要求的更加系统全面的认知。相比以往,往往是学生辛辛苦苦画完一次草图之后,某些地方被老师发现出现严重的功能问题,再做修改,学生会感到上一次草图那么辛苦结果却需要大改,心理容易受到打击,为了避免下一次的大改,下一次他就不一定那么积极地投入了。

而现在,学生为了编制自己的个性化任务书,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对某些方案设计的“雷区”就能提前做出防范,提前规避某些不合理的、不合符规范的设计,大大提高下一步方案设计时的工作效率,并使最终的设计成果得到改善。

学生在查阅大量资料后,那绝对比按照指导教师规定好来设计收获更多。

3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单体建筑课程设计个性化任务书的设计,既有一部分教师的工作,也有一部分是学生的工作。

教师的工作中,在原来常见的任务书布置工作之外,强调了多种不同特征的地形图的选择及针对不同地块设定不同的经济指标要求,并强调在对主要功能空间做出明确要求的同时,简化对附属配套功能用房设置的硬性要求,以使学生参与到任务书的制订工作中来。

而每位学生的工作则包括为了制订这个任务书而必须进行的实例调研,文献资料查询阅读和收集,以及具体功能用房的个性化配置,最后确定具体功能用房的面积指标和空间要求,最后通过课堂讨论,确定每位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任务书。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这种个性化的任务书,对于学生的学习阶段有没有一个针对性呢?也就是说,是在一年级的设计基础训练结束之后,从二年级单体建筑设计一开始就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还是略微靠后,在三年级甚至四五年级开始设置呢?

笔者的观点是,单体建筑课程设计任务书的个性化宜早不宜迟,学生越早接触,越容易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有的高校也许考虑在高年级结合“建筑策划”或“建筑使用后评估”这类理论课程,在同时期的课程设计中加入任务书的个性化内容,但笔者感觉还是稍晚了些。

以上是笔者对于单体建筑课程设计任务书的个性化设计的一点心得体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业内同行批评和指正。

猜你喜欢

任务书用房单体
绘好“施工图”定好“任务书”——山西以省委文件形式细化乡村振兴任务要求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建筑策划理论的建设项目任务书评价
剧场扩声技术用房建筑技术条件的研究
河南黄河防洪工程管理用房典型设计
单体光电产品检验验收方案问题探讨
甘肃兰州市新区人民法院审判法庭项目
相变大单体MPEGMA的制备与性能
巨无霸式医疗单体的选择
类姜黄素及其单体对β-内分泌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A novel and rapid microbiological assay for ciprofloxacin hydrochlor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