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终将覆盖所有的脚印
2018-03-23李丹崖
李丹崖/文 周 士/评
我的少年时光在农村度过。那时候,屋后就是园子,我经常和爷爷在园子里采摘新鲜的黄瓜、西红柿,或者用塑料薄膜给西瓜育苗。我十分顽皮,尤其在夏日,整天整天地赖在园子里。清晨,采摘一根带着露珠的黄瓜,嘎吱嘎吱地嚼出幸福的滋味;太阳落山的时候,跳进园子旁边的湖里扎几个猛子,无限惬意。
15岁的时候,爷爷因病离我而去。我发疯似地哭,谁也拉不起来,直哭得天昏地暗。我在那个经常和爷爷共处的园子里沉沉睡去。爷爷临终前,有遗言,说要安息在屋后的园子里。出殡那天,下了很大的雨,前往送殡的亲朋好友把园子踩得一团糟,我的伤心又加重了一层,爷爷走了,连他的园子也糟得不成样子。
第二天,雨过天晴,天刚蒙蒙亮,我就跑到屋后的园子里去平那些脚印。父亲走到我身边,怜惜地拉起我,说,孩子,起来吧,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就不要管了,一切终将过去的,孩子。
那这些脚印怎么办?我红着眼睛问。
把这些脚印交给野草和庄稼吧,再多的脚印也终将被植物覆盖。
爷爷已经离开我们十多年了,我也早已告别了青涩的时光,参加了工作。
刚开始找工作那会儿,怎么都不顺。吃了不少苦,也跨过了许多沟沟坎坎,终于在一家企业安定下来,主要工作是编发内刊。在我的努力下,内刊形式逐渐灵活,内涵逐渐丰富,在全国的企业内刊交流会上赢得了好评。
不料,就在我所负责的内刊获得殊荣不久,我被从内刊主编的职位上撤下来,换成了一位新进单位的同事,并且所有的功劳都记在他的名下。这个事件发生后,我毅然递交了辞呈,赋闲在家,专心侍弄颐养心性的文字。
那是一段生活的灰色期,固定收入突然消失,房贷和生活压力泰山压顶般降临。这段日子,我回到了乡下老家,一样的老屋静默着等待我的到来,一样的园子,爷爷不在了,父亲还在园子里忙碌,整个园子被父亲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再次想起了爷爷走后父亲对我说的话:把这些脚印交给野草和庄稼吧,再多的脚印也终将被植物覆盖。
我还年轻,我所遭遇的事情还不能算作苦难,充其量只是些小的挫折。父亲的话如我心灵帐篷的一根柱子,支撑着我不停地往前走。两个月后,一家媒体向我抛出橄榄枝,我找到了更加适合我的工作。
前不久,我潜心研读著名诗人沃尔科特诗集,在这本诗集中,我发现了一句令我意外的话:野草终将覆盖所有的脚印。
这不是和父亲当年对我说的话如出一辙吗?在乡下务农的父亲肯定没读过沃尔科特的诗,唯一的解释是,天底下所有的父亲在孩子面前,都是一位成功的诗人,那些来自父亲的诗,如马达一样激励我们在生命的原野里快速奔跑……
(选自《知识窗》,有改动)
【解 读】文章采用“一线串珠”法构思行文,标题“野草终将覆盖所有的脚印”就是这根红线,它串起的是作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几个片断。先写“爷爷因病离我而去”后,“我”陷入了深重的悲伤中,因为爷爷的园子被“踩得一团糟”,“我”一大早就去“平那些脚印”,父亲怜惜地劝慰 “我”:“把这些脚印交给野草和庄稼吧,再多的脚印也终将被植物覆盖。”在这个事件中,父亲的话并没有引起“我”的特别注意,“我”其实并没有弄懂这句话的意思,也不懂父亲说这句话的用意。然后写“我”在企业内部刊物的主编位置上干得风生水起,甚至获得了全国性的殊荣,可是“我”莫名其妙地被撤职了,“我”愤而辞职,顶着房贷和生活压力,“我”的生活很灰色,于是回到了乡下老屋,看见父亲在爷爷昔日的园子里忙碌着,“我”忽然记起了父亲曾经对“我”说的话:“把这些脚印交给野草和庄稼吧,再多的脚印也终将被植物覆盖。”在这个事件中,经历了生活磨难的“我”忽然间领悟了父亲当年说的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过去的汗水、成功或坎坷终将过去,未来的生活靠从头开始。于是父亲的这句话成了“支撑着我不停地往前走”的心灵支柱,经过努力,“我找到了更加适合我的工作”。最后写“我”在研读沃尔科特的诗集时发现了一句令“我”意外而震撼的话:“野草终将覆盖所有的脚印。”由此“我”悟出了父亲当年所说的那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我”也因此获得了思想的升华:父爱能激励孩子们在生命的原野里快速奔跑。
从本文的写作内容与行文结构看,“一线串珠”法的运用有严密的逻辑要求,这根“线”可以串起众多看似散乱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是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事件,可以是对历史的追忆,也可以是奇特的梦游历程,甚至是对未来的想像。无论怎样组合素材,都不能脱离这根红线,要始终紧扣这根红线。
当然,作为行文红线的,可以是物,可以是人,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可以是一种行事风格,而本文的红线则是父亲说的一句话。父亲这句作为行文红线的话,其实就是“文眼”,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关键,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写作时必须遵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的逻辑思路。
本文先写父亲在什么背景下说了“把这些脚印交给野草和庄稼吧,再多的脚印也终将被植物覆盖”这句话,此时“我”并不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与父亲的用意,点到为止,写的是其“表”。然后写经历生活磨难之后“我”回到乡下老家,再次见到父亲时突然想起了父亲曾经说过的这句话,此时“我”对这句话有了真切的感悟,原来父亲是想告诉我,抬头向前看,一切要从头开始。这是写“里”。“由表及里”之后,有了这个感悟,经过努力,“我”的生活迎来了新生。最后写“我”读沃尔科特的诗集时发现了一句令“我”意外而震撼的话:“野草终将覆盖所有的脚印。”这句话与父亲说的话在句式表达上有微小区别,但在意义上完全一致。于是“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在乡下务农的父亲肯定没读过沃尔科特的诗,但他为什么能够说出与沃尔科特的诗句意义完全一致的话来呢?父亲当年为什么能够说出如此富有哲理的话呢?这番思考,已经由父亲当年说的一句话转到了他为什么能够说出这样一句话了,其实这就是由“此”及“彼”了。经过这样一番“此”及“彼”的思索,作者自然懂得了父亲当年对自己深沉的爱,他忽然间明白了“天底下所有的父亲在孩子面前,都是一位成功的诗人”,在作者看来,“那些来自父亲的诗”其实就是一种深沉的父爱,他进而有了思想的升华:父爱能够激励孩子们在生命的原野里快速奔跑。在这里,作者由父亲对自己的爱转到了天下的父爱对孩子的激励作用上来了,这是由“点”到“面”。
本文的“一线串珠”法在写作中值得借鉴,但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逻辑顺序,“由表及里”是先提到这个“线”,再揭示这个“线”的内涵;“由此及彼”是由这个“线”引申开去,联想开去,也就是延伸话题、拓展话题;“由点到面”是由个别推论到一般,扩大到普遍,实际上是对“线”的意蕴的深层次挖掘,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