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再无余光中
2018-03-23薛飞
薛 飞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去世的消息传来,我的学生们自发组织纪念活动。两个班级的后黑板上的内容被更新为以纪念余光中为主题,那首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乡愁》诗,被书写在黑板的正中央。
他两度离乡,因此酿成了一缕无法排解的乡愁;他学贯中西,却坚守中文——这一中国文化的长城。“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他,就是台湾著名诗人、作家、学者余光中。
余光中走了,在70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了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余光中创作近70年,写了上千首诗,出版几十本书。文坛认为他早该摘下诺贝尔桂冠,他却豁达表示:“一个作家能被自己的民族接受,便是最大光荣!”而对于华人世界来说,他的那首《乡愁》不能不提。
那首著名的《乡愁》诗,是何时走进我的记忆的,已记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现当代众多的诗歌佳作中,余光中的那首《乡愁》诗是我最为喜爱的。曾经在我校的一次公开课上,我借班上课,所选篇目就是这首诗。印象很深的是,课堂上一位叫年婷婷的女生深受感染,并流下了泪水。课下问她何故,她说诗歌内容勾起了她对生活在他乡的奶奶的思念(后来,年婷婷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乡愁》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生活和社会内容,集中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情感,特别是诗中所包含的炽热情感和家国情怀,具有直击心灵的巨大力量,引人共鸣,催人泪下。当然,《乡愁》在结构形式、词语运用、艺术创作等方面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是现当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一首佳作,是诗歌园地里的一朵美丽的奇葩,是文学创作星空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十多年前,我为学生们编写班级诵读教材,留作课外阅读、背诵与积累使用,精选了古代诗歌一百多首,现当代诗歌两首: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另一首就是余光中的《乡愁》。
从《乡愁》诗出发,以后又陆续读了余光中的其他一些诗歌。《乡愁四韵》是印象较为深刻的一首。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选自《余光中诗集》)
这首诗有四节,以乡愁作为主线贯穿全诗,以情感的层层递进步步升华结构全诗。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意象的选择平中见奇,以人们所熟知的长江水、红海棠、白雪花、香腊梅为意象,表面看显得过于平凡,其实,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结果。因为在诗歌中,作者赋予了它们新的负载,新的内涵,因为这些意象最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印记,寄托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其次,作品遣词用语精雕细琢,生动形象。1、诗歌在量词的使用上准确贴切。水用一瓢、海棠用一张、雪花用一片、腊梅花用一朵等来修饰,用语得体恰当。2、词句深刻含蓄,意味深长。如“醉酒的滋味”中的“醉酒”一词,它写出了一个倍受思乡煎熬之苦的人借用酒精来麻醉思维借酒消愁的生动形象。读来,一个衣带渐宽憔悴形容的思乡人定会定格在读者的心中,心中自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与感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当然这里的醉酒也可理解为长江之水,在游子心中的是那么醇香,那么令人陶醉。再如“沸血的烧痛”中的“沸血”一词,它写出了思乡人思潮翻滚心潮澎湃,难以入眠的强烈灼痛之感,是第一节“醉酒”的升华和递进。真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母亲一样的腊梅香”一句,由于“母亲”一词的使用,使这一行诗与以上每一节的第二行字数不再相同,结构不再一致。很显然“妈”“娘”过于儿化或口语,使用之会影响全诗的美质,显然,“母亲”在这里是不可替代的完美表达,因为它最符合深化的生活。由此可见,诗歌最重要的是生活,只有生活的细节才可能支持一首独立的作品,也只有生活的深化才可能使词语活化。只有独立的、个性化的作品才可能让作品表现为词语有新意,也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再次,本诗的结构整齐匀称,形式优美,押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整首诗像一首优美的旋律,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另外,本诗感情深挚浓烈,抒发了两岸同胞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感。诗歌像一声声呼唤,不断敲打人们的心扉,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其实,余光中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今,诗人离去,对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如今,诗人离去,天堂又多了一份诗意。
诗人驾鹤西天去,世间再无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