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四府街和报社的缘分

2018-03-23贺玲

金秋 2018年21期
关键词:日报西安街道

文/贺玲

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小南门里的四府街是因明代秦王的第4子(朱尚烐)府第曾在此而得四府街之名。四府街北接西大街路南的琉璃街(原称琉璃庙街),南接小南门。四府街和许多条东、西座向的小街巷相通,如:报恩寺街、太阳庙门、冰窖巷、五星街(原土地庙十字)、梁家牌楼、盐店街。其中,五味什字和五星街把四府街分成南北两段,从民国时期到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又有南、北四府街之称。“文化大革命”期间破旧立新,四府街更名为“红缨街”,1981年才又恢复为四府街。四府街南端的小南门是1934年4月为防日寇飞机空袭轰炸西安,政府在南城墙根凿开了一个小城门,作为市民的防空便门。那时每逢警报拉响,城里的市民们扶老携幼逃出城外,分散在护城河边的林带或田野隐蔽。从此,四府街也成为连接城墙内外的一条干道。

四府街过去都是青砖青瓦的老式四合院平房,到了上世纪90年代,西安日报社大门的北侧还保留着用水泥和白瓷片砌成的供市民生活用水的自来水池,水池上方的许多水龙头都被各家用铁罐罐包着并加上了锁,成为街道一处独特的风景。今天,“南四府街”当年的财政厅家属院已被拆除,改建成陕西省审计厅大楼;许多旧平房被拆除后变成了省审计厅、省财政厅会计服务大厅、省财源实业公司、中国银行营业厅等几个较大单位的楼房,街道昔日的风貌已基本无存。

四府街与报媒之源可追溯到1924年,第一份报就在四府街24号创刊。这份名为《民生日报》的小报,当年主要刊登易俗社、三意社、秦钟社的演出活动。除发表这些剧社上演的新剧目海报之外,还刊登演员评介、新剧介绍、戏曲短评、名伶诗赞及文章等内容,直到1931年停刊。1953年7月1日,作为西安市委机关报的《西安日报》创刊了。当初社址是在西大街,1954年,西安市委决定把报社搬迁到南四府街。当初院子只有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3层办公楼(省人事厅新建办公院和西北财委办公所在地)拨给报社使用。1955年到1957年之间,报社陆续在办公大楼的东侧新建了排字和铸字车间以及两座轮转车间,使工厂的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几十年来,报社几经变革多次分分合合,最终成为了一个机构、两个牌子的《西安日报》与《西安晚报》。

多年来报社成就了许多文学青年的梦想,西安乃至全省及全国的文学青年经常将写好的稿件邮寄到《西安晚报》或《西安日报》。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我与西安日报》一文中说:“不仅我起根发苗于《西安日报》,陕西许多作家都起根发苗于《西安日报》,她为陕西文学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当年报社大门外设有一排报栏,每天都更新着当日的《人民日报》《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吸引了不少读者在此驻足阅读。随着时间推移和报社业务量不断扩大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报社先后搬迁了4次:南广济街西安新闻大厦、太阳庙门、西安西三环及南二环太白南路。南四府街的报社旧址最后改造成了报社家属院。

我和报社的不解之缘起源于1969年从部队转业到西安日报社记者部工作。那时的南四府街是一条幽静的南北走向的窄小街道,路面不宽,街道两边都是瓦灰色的小平房。虽然街道窄小,但还通有一趟6路公共汽车,起价为3分钱票面,从钟楼途经南院门和四府街通往城外的西北工业大学。后来这条线路因为路窄转弯多,就改走环城南路了。那时西安日报社不算大的院子北边是一栋老式的青砖旧办公楼,一楼为报社行政办公所用,二楼是老职工宿舍,楼东侧是印刷车间。南边是一栋新盖的办公大楼,一楼是铸字和排制版车间,二楼是编辑部,三楼就是我们的单身宿舍。报社在我心目中是了不起的神圣殿堂,每天都有新鲜的人和事通过文人的辛勤耕耘,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向社会。当时我心里暗想:这大楼里肯定有好多的大作家在里面做文章。

1969年我进报社时,南四府街街道两旁还是光秃秃的人行道,印象中好像在1973年的一天,报社领导指示,要我们给四府街栽树。当时树坑已提前由其他单位挖好,我们报社的同仁们在袁鹤年老师的带领下,七手八脚地很快把小树苗栽到坑里并浇水灌溉。当时大家并不认识栽的是啥树苗,过了许久才发现是成活率极高的皂角树。现在四府街两边的皂角树长成了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既能遮阳又能避雨。

由于在报社工作之缘,让我这个秦腔爱好者常能得到赠票,故常能光顾尚友剧场、易俗剧场欣赏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由此也让我熟知了张咏华、全巧民、王玉琴、郭葆华、刘茹惠、王君秋、尹良俗等表演艺术家的出色演艺技巧。不同的剧情让我喜悦,让我流泪,让我如痴如醉,在感受艺术的美妙与伟大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至今使我难以忘怀的是在报社工作期间,让我结识了美编王西京(后成为著名画家)、著名书法家马师雄(后担任报社总编)、记者商子雍(著名作家和社会学者)、朱智(新闻部主任)、孟西安(调任人民日报驻陕西记者站站长)以及资深记者袁春乾、庞进、张芸(后调任西安市环保局局长)、申忠雄(国际沙龙摄影优秀奖获得者)等。他们对我之后在《陕西集邮》编辑部工作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们都是我精神上的导师。报社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滋育着我不断成长、进步、提升,才使我今天能够出版《翰墨记忆》这本书。

虽然离开报社多年,但在我心中始终没有扯断和报社的丝丝情缘。每当我回想起在西安日报社工作的情景时,浮现在眼前的还是那绿荫遮阳,虽不宽敞,却幽静悠远的四府街。

猜你喜欢

日报西安街道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西安2021
Oh 西安
热闹的街道
街道生活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灵感日报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