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旗不倒,画魂不散

2018-03-23初红

金秋 2018年21期
关键词:户县农民画版画

文/初红

——记丁济棠和户县农民画

20世纪60年代,我在陕西师大中文系上学时,就知道丁济堂和户县农民画,但我并不知道丁济堂是户县农民画的创始人。

大学毕业后,我回母校陕西户县一中任教。

一个天高云淡的秋日,我去户县文化馆,慕名拜访丁济棠。

我们一见如故,品茗谈心。丁济棠谈了他的经历。

他的家在陕西城固县老庄镇丁家湾,山环水绕,风光秀丽。1934年,他在这里出生。父亲是木匠,擅长门窗花格雕刻艺术。父亲工作时,他站在一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耳濡目染,他爱上了美术。

1950年,他考入城固师范。美术老师郭登岑是位画家,教他画画。他画的连环画《要听政府的话》,经郭老师推荐,在《汉中日报》发表,小荷才露尖尖角。

1955年,他中师毕业后,分配到户县庞光乡黄堆小学,任美术老师。他把校园美术活动搞得红红火火。第二年,主管文教的副县长杨自修下乡督察,发现了他的美术才华,把他调入户县文化馆,任群众美术辅导干部。从此,他和农民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丁济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

他说:“吃梨才知梨酸甜,下水方晓水深浅。我要教农民画画,自己先要学会画画。”他画夹随身带,有空画起来,画景画物又画人,苦练绘画基本功,部分速写和水彩画在《陕西青年报》《陕西文化报》发表。

1958年7月,丁济棠为了提高农民画作者的绘画技巧,请陕西美协版画家修军来户县,举办美术讲座。讲座很成功。丁济棠敬仰修军的人品和画品,拜他为师,学习版画。

丁济棠对版画的热爱,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每次去他家,都见他手握刻刀,我关切地问:“你这样一刀一刀地刻,不觉得枯燥乏味吗?”他坦然一笑:“习惯了。我觉得,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快乐的。说实话,如果一天不作画,我就浑身难受,心里空荡荡的。”他的创作态度很认真,一幅版画,从构思到画草图,反复琢磨,多次修改,直到最后刻板完成,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他的美学原则是:现实加理想,客观加主观,生活加想象,具象加抽象。早期作品以景物为主,后期作品以人物为主。人物虽然大多为剪影式简笔勾勒,却活灵活现,栩栩传神。1963年,他的版画《护秋》《农村秋景》在《陕西日报》发表。接着,《浇秋》《山村秋色》在《西安晚报》发表,《浇秋》参加第五届全国版画展览。1964年,《人勤春早》《粮棉丰收》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连续两年,出师获胜,增强了他创作版画的信心和勇气。

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情有独钟,和农民骨肉相连。情之所至,有感而发,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农村变革的版画作品。他继承中国国画传统,发扬延安新木刻运动精神,吸收民间剪纸和年画特点,融入当代审美意识,形成朴实、厚重、粗犷、浑厚的艺术风格。《牧归》《砌坝》《金秋》《打红枣》《收柿子》《瓜农乐》《山村看戏》《瑞雪迎春》《巴山春早》等作品,以新颖的构图,浓重的色彩,豪放的气势,流畅的刀法,歌颂了中国农民勤劳勇敢的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醉人的泥土芳香。

中央美院教授靳之琳说:“丁济棠的版画,民族风格与地域面貌浓烈,在中国当代版画艺术中独树一帜。”陕西美协主席赵望云说:“丁济棠的版画很朴实,有生活感。”西安美院教授刘文西说:“丁氏的作品有泥土味。”

丁济棠的版画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许多作品不仅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文摘报》《中国文学》《美术》《美术资料》等国内报刊和画集发表、入编,而且在《国际日报》《城市周报》《波士顿杂志》美国《西安兵马俑》、英国《中国现代版画选集》、法国《中国木刻五十年》、意大利《世界大画展》、加拿大《世界大画册》等外国报刊和画册发表、入编。14次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多次应邀出国展出。16件作品被国家邮政局印成《丁济棠版画作品选》纪念邮票。300多件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大使馆收藏。单幅作品更是畅销不衰,《打红枣》每年销售量1000幅以上。出版靳之琳作序的《丁济棠版画选集》。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传略收入《中国美术家大词典》。他的版画不仅代表陕西,而且代表中国,飞向亚洲,飞向世界。

丁济棠是一位辛勤耕耘的园丁。

从1956年到1986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飞霜,他把花一样美的青春和火一样红的热情,献给了户县农民画,使户县成为中国第一个农民画乡,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典型,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了一股活力,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增添了一抹春色。

由于我爱好写作,丁济棠通过户县文教局经常借调我,为户县农民画做一点文字工作,如拟画题、诗配画、办画展、写序言、编连环画、总结经验等。我跟着他东奔西跑,见证了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

一顶草帽,一身布衣,一双胶鞋,一个画夹,这就是他的风采。

春风秋雨,晨雾夕阳,踏遍青山,走尽绿野,这就是他的生活。

建美术组,办训练班,搞作品展,开研讨会,这就是他的工作。

做人第一,画画第二,普及第一,提高第二,这就是他的准则。

丁济棠慧眼识珠,求才若渴。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到沣河西岸的秦镇采风,在北街一家纸花店里,发现了爱画画的小伙子刘志德,便收为美术训练班学员。在他的辅导下,刘志德创作了《老书记》《画箱子》《采药归来》《大战曲峪河》等佳作。《大战曲峪河》在《人民日报》发表,被30多家报刊转载,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被出版社印成年画,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刘志德成了农民画家的标杆,当了户县农民画展览馆馆长、户县农民画协会主席、陕西农民画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出国访问阿尔巴尼亚等。

丁济棠精心育苗,毫无保留。一次美术训练班上,西韩村巧媳妇李凤兰找不到好题材,愁眉紧锁。丁济棠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速写《春锄》,供她参考。她从中受到启发,根据自己春锄的体验,画出《春锄》草图。这幅作品,经过丁济棠修改和刘文西加工,进京展出,震动画坛。作家毛锜写了报告文学《农民女画家》,发表于《人民日报》。鸡窝里飞出金凤凰,李凤兰当了陕西农民画协会副主席、陕西文史馆馆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出国访问越南、日本等。

丁济棠对待作者,亲如家人。一天上午,我去他家,他正在辅导直峪口作者王景龙画画。中午,丁济棠留我和王景龙吃午餐。午餐很简单,白米饭,炒鸡蛋,菠菜汤。我饭量小,吃了一碗。王景龙饭量大,吃了三碗,还不放碗。丁嫂红着脸致歉:“没有米饭了。”丁济棠立即上街,买回一个大锅盔,让王景龙吃。王景龙46岁才学画,后来居上。他的画想象奇特,画面夸张,男人头大身材小,女人腰比碌碡粗,母牛身上开鲜花,脱粒机长出马尾巴。有的专家批评他的画“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粗野不堪,有碍观瞻。”王景龙惶恐不安,无所适从,丁济棠为他壮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他坚持不懈,画出《看守果园》《雪天打猎》《曲江流饮》《西安事变》等作品,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美国、加拿大等国大学教授,誉之为“中国的毕加索”,争购他的作品,为他举办画展,邀请他访问美国。

小小户县,藏龙卧虎。农民画作者2100多人,骨干作者300多人,农民画专业户30多家。他们特别能战斗,下笔如有神,创作作品3万多幅。李凤兰的《春锄》、董正谊的《鱼塘》、雒志俭的《洗布》、樊志华的《打井》、潘晓玲的《金秋》、刘志德的《老书记》、马亚莉的《养鸡场》、阎玉珍的《兔子吃白菜》、马振龙的《科学种田》、周文德的《林茂粮丰》、张林的《业大更勤俭》、王文吉的《白桦林之秋》等作品,以绚丽的色彩,大胆的想象,写意的手法,朴实的风格,描绘了八百里秦川美丽的田园风光、热烈的劳动场面、欢乐的节庆民俗和幸福的农家生活,民族风情浓厚,地域色彩鲜明。2018年3月,在首届大西安农民节开幕式上,一幅22米长、绘有24节气365个人物的户县农民画巨作《中国梦农民梦》横空出世,魅力四射。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户县农民画,历练时间之长,活动规模之大,作者队伍之壮,作品数量之多,美学价值之高,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独一无二。

丁济棠和他的战友刘群汉、王志杰,用汗水和心血,浇开户县农民画之花。户县农民画无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丁济棠起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因为,他与农民画结缘最早,和农民画感情最深,为农民画付出最多,对农民画贡献最大。

户县农民画,是户县的骄傲,是陕西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户县农民画,当惊世界殊。

1988年,户县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丁济棠被授予“民间绘画优秀辅导员”光荣称号。

在户县农民画引领下,全国掀起农民画热,出现51个农民画乡。

丁济棠是一位百折不挠的强者。

台湾作家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书中,批评中国人“嫉妒,狭隘,不团结,窝里斗”。言辞虽然犀利,基本上符合事实。户县,就有一些人,不善于琢磨事,却善于琢磨人,枪打出头鸟。

丁济棠是创造美的人,干的是件伟大的事,本来应该受到尊重和崇敬。可是,在他上下求索过程中,风浪四起,险象环生。造谣者有之,辱骂者有之,挑剔者有之,否定者有之,必欲将他除之而后快。

户县召开农民画作者队伍整顿大会,丁济棠被告知“没有资格参加”。他进京筹办户县农民画展览,被告知“没有资格和中央领导见面,和新华社记者接触。”他被选为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代表,却被莫名其妙地除名。后来在媒体强烈干预下,才得以进京开会。他在全国美术工作会议上介绍创建画乡经验时,后院突然起火,他被免去户县文化馆副馆长职务,并且调离户县文化馆,发配到学校教书……

善无善报,反遭打击,这是为什么?丁济棠百思不得其解,感到委屈、苦闷和彷徨。他向陕西文联主席李若冰诉说,李若冰鼓励他:“你远离家乡,扎根户县,三十年如一日,培育了户县农民画这朵花,有目共睹,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你丁济棠,就没有户县农民画。你受苦了,我支持你!”丁济棠很感动:“其实,我也习惯了。我一直是在骂声中前进的。农民画是我的魂,我放不下农民画。可是,我辅导农民画的资格被剥夺了。”

为了让丁济棠继续辅导农民画,李若冰来到户县,通过县委书记严德儒,迫使户县文教局收回调令。丁济棠重返户县文化馆,他百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回,无私无畏,无怨无悔,仍然呕心沥血,耕耘不止。

1986年,丁济棠奉命到陕西美协工作。临行时,户县农民画家给他送了一块金匾,上面刻着:“人民群众的艺术家,画乡的开拓者,忠诚的园丁”。这是绿叶对根的绵绵情意,这是户县人民对他的赞美和崇高评价。丁济棠和农民画家,手拉手,心贴心,泪眼相看,凝噎无语。

丁济棠到西安后,命运转了一个弯。他荣任陕西美术馆副馆长、陕西美术家画廊副主任、全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农民画协会主席。他要管理全省的美术展览,指导全省的农民画活动,接待国内外美术界朋友,比过去更忙了。

空间的转移,工作的繁忙,没有淡化丁济棠对户县农民画的魂牵梦绕。他尽量抽出时间,参与户县农民画重大决策,参加户县农民画重要活动,筹办画展,出版画册,担任评委,研讨作品。

1996年,丁济棠退休了。人老心不老,夕阳无限好。他在西安鼓楼下化觉巷开办了陕西乡村画廊。20年来,销售户县农民画7000多件,接待国际友人27000多人,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画廊,成为户县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户县的窗口。

陕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西平,是一位有良知、有胆识、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户县籍学者。他在编著《杜牧评传》《路遥评传》之余,致力于户县农民画研究。2008年,他主编的大型研究性专著《中国户县农民画大观》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中国户县农民画史略》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1年,他编写的长篇传记《画乡开拓者丁济棠》,由三秦出版社出版。三本专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户县农民画的峥嵘岁月和辉煌成果,驱散重重迷雾,还原历史真相,为丁济棠和户县农民画画上了漂亮的句号。

2017年9月9日,丁济棠因病去世,终年83岁。

世上仍存农民画,人间再无丁济棠。画旗不倒,画魂不散。高风永在,浩气长存

猜你喜欢

户县农民画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金山农民画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户县农药市场调研报告
户县葡萄
全国首家农民画美术学院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