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研究

2018-03-23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6期
关键词:内科输液组间

王 颖

(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呼吸科,辽宁 沈阳 110044)

静脉输液是一项在临床医学中得到普遍应用的治疗手段和给药途径,外周静脉留置针是最为主要静脉输液方式,该输液方式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血管内留置,同时也能够减轻患者由于穿刺所引发的痛苦,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也能够给患者血管以有效的保护。呼吸内科疾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复杂等方面的特点,静脉输液时间长并且频次多[1]。为呼吸内科患者提供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能够起到保护患者血管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为临床输血与输液提供更加可靠的通路。需要注意的是,在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不良事件,比如穿刺部位感染、液体渗漏以及皮下血肿等,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静脉血栓和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本次实验研究选取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120例,为其中一部分患者提供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150例)与观察组(150例)两组。观察组男女比例73/77,年龄在24~83岁,平均年龄(44.9±9.5)岁;对照组男女比例71/79,年龄在26~81岁,平均年龄(43.2±9.2)岁。一般资料方面的组间差异P>0.05,具有充分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具体护理内容为包含留置针堵塞以及留置针脱落的基础护理。

1.2.2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对患者在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与评估,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并提出护理对策。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需要重点应对患者在静脉感染、静脉炎、留置针阻塞、液体渗漏、留置针脱落等方面的风险。

1.2.2.1 对治疗方案进行评估:全面评估患者当前的病情,了解患者肢体活动情况与周身皮肤状况,分析静脉留置针的可行性,为确保治疗方案之科学、合理,需要严格评估用药配伍禁忌。同时,由护理人员负责将静脉留置针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向患者家属进行全面的介绍,重点讲述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避免出现护患纠纷。

1.2.2.2 选择穿刺部位:在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选择时,需要结合患者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供选择的位置部位包含足部、手部、头部等,采用粗直适宜、弹性良好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对动脉与静脉之间的差异进行严格的区分。由于静脉搏动较弱,在患者紧张的状态下,静脉血管呈现蓝色,容易暴露,更加便于穿刺操作。

1.2.2.3 穿刺手法: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头部静脉与肘部静脉。贵要静脉具有粗、直的特点,相比于其他部位静脉来说,其静脉瓣也比较多[2]。因此,在患者躯干、手臂处于垂直状态下,通过贵要静脉穿刺能够使药物更加顺畅的到达上腔静脉。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对插管长度进行准确的测量,通常情况下,于上肢右侧测量为(36.67±3.73)cm,于上肢左侧测量为(40.15±3.73)cm;同时也要对患者双侧上臂臂围进行精确的测量。具体测量方法如下:叮嘱患者向外侧展开手臂至90°,以预穿刺点为起点,以平行于静脉方面直至腋下,于腋下至右胸锁关节,再延伸至第3肋骨间隙。在具体操作方面:对穿刺点进行常规消毒处理,直径超过20 cm,准备好无菌毛巾与无菌手套,以生理盐水对管道进行冲洗,根据管道长度对导管进行修剪,通过插管鞘进行穿刺,穿刺针头与皮肤之间的夹角须严格保持在15°~30°以内,若穿刺时出现回血,则需要继续适当进针并送鞘,再将穿刺针撤出,通过插管鞘将导管送进中心静脉,撤出导丝和插管鞘,连接肝素帽,以肝素盐水封管,通过碘伏或酒精清理穿刺点周围皮肤,用透明胶膜对导管进行固定处理。

1.3 统计学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通过SPSS18.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通过例数和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对组间资料进行对比的过程中,组间通过χ2值来进行检验;以“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组间通过t值来进行检验;在P<0.05的情况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经调查研究发现,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来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组间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指标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2.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经调查研究发现,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来说,疼痛感知水平明显较低,组间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x-±s)

3 结 论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穿刺部位进行严格的固定,使用无菌敷贴。然而根据以往的护理经验可知,若在留置过程中没有做好消毒等方面的工作,很有可能会出现药液渗出、导管堵塞以及皮肤红肿等方面的不良反应,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高度重视静脉留置针护理工作。

为了避免在留置过程中出现套管针脱落或局部渗液问题,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留置针固定工作,保持局部干燥,防备患者的反折或触抓。完成留置操作后,需要进行持续的访视,严格控制输液速度[3]。若所输入的药物刺激性较强、浓度较高并且具有高渗性与黏稠性,需要大量持续进行输液时,需要采用头静脉、四肢静脉和内踝静脉等方式。于留置针上设置浓度为75%的纱布酒精,使纱布保持一定的湿润度,完成输液后将酒精纱布移除。若出现明显的局部肿胀,则需要对穿针部位进行更换。

经实验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疾病症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组间差异P<0.05。综上所述,为呼吸内科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提供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使风险事件发生率得到有效的控制,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1] 杨晓容.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预防老年患者跌倒坠床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2):56-58.

[2] 侯英姿.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7):141-142.

[3] 王召侠.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8):154-156.

猜你喜欢

内科输液组间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内转科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