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儿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发病原因分析

2018-03-23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6期
关键词:免疫性脾脏原发性

李 杪 李 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指在无明显外源性病因的基础上引发的血小板减少,但大多数患者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是小儿常见出血性血液疾病[1]。随着医学的发展,疾病治疗尊崇对根治疗的基本原则,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疾病中,其发病原因也是临床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针对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婴儿ITP疾病的发病原因,取得不错进展,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30例婴儿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63例,女性67例;年龄17 d~1岁,平均年龄(0.6±0.1)岁;初次发病98例(75.38%),反复发病32例(24.62%)。本实验选取的患儿均征得其家属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本文将选取的实验患儿资料做回顾性分析,针对患儿的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病原学检查等各方面的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归纳和总结。

2 结 果

2.1 疾病诊断结果:针对本实验研究患儿在临床诊断上判断为急性型(病程在6个月内)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09例(83.85%);慢性型(病程在6个月以上)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为21例(16.15%)。经对患儿发病情况和发病前治疗史等详细询问可知,其中存在84例(64.62%)患儿在发病前半个月内有存在病毒感染史,39例(30%)患儿在发病前有预防接种史情况。

2.2 病原学检测结果:本文针对参与研究的患侧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情况,发现各种病原体抗体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表现,见表1。

3 讨 论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自身抗体参与的血小板破坏性减少为特征的常见出血性疾病,是儿科重要血液性疾病之一[2]。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具有出血倾向,且血小板减少等表现。临床导致婴幼儿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疾病的发病机制还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针对130例ITP患儿的发病机制原因作出探讨和分析,发现其发病原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联系:

表1 130例ITP患儿病原学分析

3.1 感染与接种方面:在本文研究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中,大部分患儿在ITP发病前曾出现过病毒、细菌或接种性感染疾病。因此在ITP疾病研究中,根据其发病情况分为急性ITP和慢性ITP。急性ITP发病多呈现自限性且与感染因素等有关;临床有学者认为,急性ITP疾病是感染因素和患儿自身血小板抗体对机体双重作用而产生;因此,临床针对急性ITP疾病的研究较少。而临床在针对慢性ITP疾病治疗和研究过程中由于小儿表达障碍,再加疾病发病原因不明等关键性因素影响,其发现若在ITP发病时患儿并发病毒或细菌感染将会加重疾病症状,临床治疗难度增加,预后效果不理想[3]。

3.2 病原抗体方面:据临床研究表明,在ITP疾病过程中参与疾病发作的病毒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病毒类型为EB病毒、巨细胞病毒、支原体感染和疱疹病毒等。有临床研究发现,在病毒感染的恢复期等特殊时期,血小板表面也因吸附有病毒抗原出现自发性免疫功能而造成血小板功能被皮坏,失去凝血功能的情况下导致ITP疾病发生。或机体在病毒入侵下自身免疫发挥作用而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附着于血小板表面,使血小板失去活性,引发ITP疾病;也有可能ITP的疾病发作在二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4]。在部分急性ITP患儿治疗后会进一步发展为慢性ITP的情况,与急性ITP疾病过程中,血小板内组成成分B细胞出现的抗体在患儿机体内持续性发挥作用并进一步扩散有关。

3.3 巨核细胞因素:在针对ITP患者的巨核细胞结构研究中发现,存在ITP疾病情况下患者的巨核细胞结构相对于正常人体巨核细胞会存在很大异常变化,此类异常变化使得巨核细胞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并处于凋亡期状态。经反复试验证明,其实由于人体巨核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的特殊表达产物与人体自身抗体所产生的产物具有结合效果,进一步导致异常巨核细胞被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包围甚至吞噬[5]。

3.4 其他相关影响: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与ITP疾病的发作相关因素很多,如在内脏器官中,脾脏是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场所,虽然其他淋巴细胞和骨髓组织也可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但脾脏仍然为最重要内脏因素。正常情况下由于脾脏内存留的大量吞噬细胞组成天然屏障,使得血小板被大量存储在脾脏中。然而在人体存在ITP疾病时,吞噬细胞对血小板抗体与其他物质组成的产物进行吞噬和破坏,进一步减少血小板功能,加重ITP病情。在临床治疗中将脾脏切除后可发现血小板基数有明显上升现象,说明脾脏在ITP疾病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

经本文研究表明,ITP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其中所涉及到的感染因素、巨细胞原因、脾脏等相关因素关系复杂,目前可确定其为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自身免疫失调性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与患者免疫平衡的打破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生活环境影响和个体间遗传因素差异等都将是重点研究方向。在现代临床对于医学的个体化治疗要求下,临床针对ITP疾病治疗中,应根据患儿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干预,以期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1] 陆盅伃,阮毅燕,黄章琼,等.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153-154.

[2] 符莹,崔建坡,崔永忠,等.婴幼儿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5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5):1193-1194.

[3] 王晓格,杨慧敏,郭春燕,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35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9):1318-1319.

[4] 孔宪玲,肖生平.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4):783-785.

[5] 杨玉湘,杨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8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2):318-319.

猜你喜欢

免疫性脾脏原发性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探讨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摘除脾脏后,请注意这些变化
胃癌根治术手术中脾脏损伤的发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