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微创小针刀疗法配合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03-23葛岩
葛 岩
(锦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辽宁 锦州 121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眩晕[1]。鉴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发展均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密切相关,以改善血流动力学作为治疗的主要目的,而常规治疗的特异性较差,临床疗效重复性不高。基于上述观点,中医微创小针刀疗法配合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与西医对症治疗相辅相成,尤其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症状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此,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中医微创小针刀疗法配合旋扳手法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及临床总有效率。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 眩晕 颈痛 后枕痛 颈部活动受限对照组 治疗前 3.62±0.82 4.13±0.47 4.24±0.55 4.35±0.61治疗后 2.06±0.14 2.74±0.24# 3.05±0.48# 2.64±0.45观察组 治疗前 3.66±0.85# 4.14±0.45# 4.24±0.57# 4.35±0.67#治疗后 1.13±0.28* 1.01±0.12* 1.15±0.34* 1.14±0.15*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选取我院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治疗的9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对比治疗研究;观察组48例,年龄范围47.5~72.8岁、平均年龄(58.9±4.5)岁;病程1.5~12.6年、平均病程(7.8±3.5)年;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脊髓型颈椎病10例、交感型颈椎病8例;对照组48例,年龄范围46.8~71.8岁、平均年龄(57.6±4.6)岁;病程1.6~13.3年、平均病程(7.7±3.2)年;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13例、脊髓型颈椎病11例、交感型颈椎病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以消炎镇痛贴、氯唑沙宗片、氟桂利嗪片等治疗为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医微创小针刀疗法配合旋扳手法治疗;在中医微创小针刀疗法治疗过程中,利用小针刀对阿是穴进行切割,对痛点组织纤维进行切割及松解,解决粘连组织的紧张度;小针刀松解1次,需要切割组织纤维1~4次,持续性治疗7次,2次间隔时间不超过2 d;在旋扳手法治疗过程中,医师用两手的大鱼际部由颈上部滚推至肩部,再用双拇指揉按患者的天柱穴及风池穴,再用拇指及食指拧捏颈椎病灶处的阿是穴,至表皮肤红变红及发热;同时,对患者颈部异常体征进行复位,持续性的高强度牵张头颈部4 min左右,再让患者头部迅速往前倾,并低头;用手纠正颈椎处的关节错位,每天治疗1次;疗效为30 d。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包括眩晕、颈痛、后枕痛、颈部活动受限,根据上述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其中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赋予0、1、3、5分,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2]。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治疗后,观察组眩晕、颈痛、后枕痛、颈部活动受限积分改善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大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原则为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缓解症状、预防病情复发和改善预后。在临床上,西医以对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主,难以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病情反复;基于上述观点,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中医微创小针刀疗法配合旋扳手法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大于对照组的75.00%。在中医微创小针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过程中,小针刀可松解病灶处的牵张组织纤维,解决高度紧张的肌肉组织,有效地缓解病灶处的炎性反应[3]。中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与气滞血瘀密切相关,而中医微创小针刀疗法可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达到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效果。现代医学研究指出,中医微创小针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制,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抑制炎性反应和促进水肿吸收等密切相关;此外,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促进5-羫色胺和乙酰胆碱等的释放,加强镇痛效果。与此同时,结合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通过穴位刺激,有利于扩张局部毛孔、舒张血管平滑肌及促进表皮血液循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另有研究认为,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纠正异常的颈部体征,避免因颈部骨位的异位而造成椎-基底动脉受压迫而脑部血液灌注量[4-9]。由本研究表1可知,治疗后,观察组眩晕、颈痛、后枕痛、颈部活动受限积分改善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进一步提示中医微创小针刀疗法配合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协同提高临床疗效,对于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病情转归均具有积极作用。
[1] 张娟,王刚,李海涛,等.针刀松解联合超短波照射辅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山东医药,2014,54(15):74-75.
[2] 薛贵君,高明,杨文欣,等.中医微创小针刀疗法配合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80):143-145.
[3] 石海斌.小针刀疗法结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6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6):86-88.
[4] 陈腾,姚新苗.小针刀疗法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682-683.
[5] 王亮,唐强,赵中才,等.小针刀结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8):812-813.
[6] 唐毅,张良兵.用小针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8):24-25.
[7] 高永斌.小针刀疗法结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7,36(1):173-175.
[8] 任耀龙,黄景峰.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5):557-558.
[9] 董攀.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的临床疗效研究[J].医药前沿,2017,7(2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