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构建
2018-03-22王春艳高微
王春艳 高微
摘要:培养高职学生的优秀品质,挖掘其潜能,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构建,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真正实现教学一体、知行合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构建
一、融入生活,提升思想政治课的真实性
思想政治课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教学中善于用身边的故事说明道理,就地取材,让教学散发生活的气息,提升教学的真实性。例如,在学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一章,教师布置课前任务:情景剧表演身边的道德故事。学生在团队协作中集思广益,展示宿舍生活中的团结互助、阅览室中的轻声慢语、公交站点的排队等候……在任务展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学会交流协作。用情景剧导入课堂学习增添了代入感,教师精评:道德不是空喊口号、夸夸其谈,道德就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中。友善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倡导,更是我们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践行。内心根植了善良的种子就能够滋养出一片和谐的绿洲。孟子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广结善缘,从善入流,我们的社会就能和谐共进。这样以事说理,自然过渡到理论学习,情理交融更易于使學生接受。
思想政治教学是良心工程,更是灵魂工程,是价值观引领的前沿科学。“诗法自然,大匠无痕。”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接地气”的教学,避免只讲理论给学生造成空洞、枯燥的感受,导致学生的排斥;以事说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填补了片面的关注情感,缺乏理论高度的空白,巧妙地发挥思政课对学生的正确导向功能。教师不仅传授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的能力,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去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塑造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
二、把握教育契机,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走心
教师要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忧,把握教育契机,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切实做到入脑走心。例如,恰逢入学时节,学习“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一章,展开入学教育。教师讲述大量名人的大学生活,和同学探讨读大学的意义及怎样读大学。只有深入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关爱的温度中走向精神的高度。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课堂教学作为全程育人中的关键环节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中的苦恼与困惑,就交友、恋爱、择业等热点话题,教师应时常以过来人的身份,善于用现身说法和学生聊一聊,在亲切轻松的交流中传递善良温情、真诚愿景,不做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做与学生悠悠同行的引路人。
把握重大的节日契机,精心策划社会实践活动。在清明节开展“缅怀先烈,重温历史”活动, 引导学生“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国庆节,组织“向祖国献歌”演唱比赛, 通过红歌传唱,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在雷锋月,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等地进行帮扶活动,给予弱势群体关爱与照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抓住“活的思想”做教育,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知识和灵感, 通过“情以感人”的纽带,达到“道以化人”的目的。
三、植根细小微,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高大上的理论要植根细小微才能无孔不入,发挥教育的渗透力。思政课教师要有阵地意识,学生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做到哪里。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高速发展与全面普及,网络成为大学生娱乐、教育、自我表达以及交流互动的最主要空间。作为网民主体的大学生“几乎每日会接触互联网,超过90%的人使用时长超两小时。”网络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把文化园地打造成思想的源头活水,利用班级宣传栏、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网站等不断更新优秀的文化资源,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史名著、优秀文化作品等,让先进文化“触手可及”,使学生能随时受到熏陶。通过持续的正面引导,激励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教师要牢牢把握虚拟空间的主动权,把承载着正能量的图片、视频、歌曲、影片等营养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微博、微信、手机用户终端,渗透进学生的生活,影响其思维方式,引导正向舆论,成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不断向虚拟世界充填融思想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视听资料和文字资料,使新媒体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最大机遇”。
四、教师乐业敬业是思政教育与生活同构的关键
“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思想政治工作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动态体系,在脑子里搞建设需要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智慧。思政教师既要沉下心去研读经典著作又要躬身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真学真懂、真会真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思政教师站在意识形态的前沿,在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释中,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要深入学,悟其精髓。
当前,我们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发展进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党和人民事业的深入推进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适应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新形势,适应现代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发展的新趋势,适应学生社会心理和交流习惯的新特点,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冯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