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老党员生存状态研究

2018-03-22李鑫刘海杰阳倩琳

魅力中国 2018年36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空心化

李鑫 刘海杰 阳倩琳

摘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乡村地区的老党员的生存状态值得关注。调查发现,川渝地区部分乡村存在党员老龄化、老党员文化程度低、党性坚定等特点。对老年党员开展的口述访谈实践,为建国后农村建设与社会发展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乡村老党员对乡村地区的基础建设工作、村级党组织建设具有深远影响,需要全社会的具体关注,实际关怀。

关键词:乡村老党员;川渝;农村建设;口述访谈;“空心化”

乡村地区的老党员,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开展乡村老年党员口述访谈活动1,对于了解党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乡村的过去与现在以及老党员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川渝地区2为例,对以上问题做了简单探讨。

一、调查情况整理

本次访谈共涉及24位老年党员,整理分析数据可知,年龄在91-100岁的1位,在81-90岁的5位,在71-80岁的11位,在61-70岁的7位;党龄在61年及以上的有4位,在51-60年的有7位,在41-50年的有9位,在31-40年的有2位,在21-30年的有2位;其中22位男性,有2位女性;21位接受过教育,3位不曾正式上学;有7位退休干部,两位自由职业者,15位农民;有11位退伍军人。

总体来说,其一,乡村基层党员发展趋势良好,多村镇都建立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党员志愿者服务岗,充分发挥了老党员的作用。退休的村老党员干部,仍在乡村治理中具有很大威信,能对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决议起到顾问的作用,许多老党员也明确自己的责任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此外,乡村老党员的作用还有监督村级干部、调解村民纠纷、调动村民积极性,起示范作用等。

其二,乡村老党员个人生活方面,66.7%的乡村老党员谈及政府会给予慰问、补助,甚至会为其专门组织文化活动、红色旅游;每年的党费额度因地区而异,所调查的地区为2—12元不等(多按照工资收入缴纳相应比例的党费),老党员均认为缴纳党费是“对党性的一种考验”;不论个人职业,被采访老年党员均满意如今的乡村生活,看好未来乡村的发展。

通过调查与访谈,还有以下几点发现:

一、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在受访农村中,普遍存在老年党员数量多于年轻党员的现象。以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大河村为例,有老年党员50位,年轻党员42位。受到户籍制度、年龄因素和地理原因的影响,川渝农村的老年党员外流现象较少;但随着如今青壮年劳动人口的外流,乡村地区党员后备力量缺乏。当时党组织发展的需要,对文化水平没有限制,部分党员没有经过严格完整的入党程序。

二、乡村老党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24位访谈对象中,小学学历、文盲老党员占45.8%。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1920年-1960年之间出生的各位受访者受教育层次水平低;当时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残留,女性受教育者比例极低。在受访者当中,少量的受教育者,受教途径有部队教育、革命年代必要的工作能力教育、政治夜校三种。20世纪80年代开始倡导干部队伍要“四化”3,许多原本劳动积极、有责任感、有入党资格的老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选择不入党,部分老党员干部因此退休4。由此可见,乡村老党员与年轻党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代沟,错误的“过时论、阻力论、包袱论”。[1] 这实际上一定程度导致了乡村老党员组织生活的边缘化。

三、乡村老党员党性极为坚定,但对于党和国家的理解并不完善,需要进行一定的再教育。以受访者为例,曾服役党员占比为45.83%,部队教育使得老年党员对中国共产党有更为深刻鉴定的感情认同。但在采访中,不少老年党员仍然把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简单的理解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全盘认同,不少党员甚至认为我国是“一党制国家”,这种错误的认识,加之当地低频率的党课教育,说明川渝农村的部分党员任然需要接受相当的政治再教育。

二、口述历史——内容分析

老党员的口述访谈,除了获得老党员对当前现实的认知看法外,也会涉及到对史实的追忆。对乡村地区的历史记录,一般只能在《四川通志》、《合江县志》等地方志中找到只言片语。历史上,县级政区也称作基层政区,是最为稳定的一级政区。[2] 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皇权不下县”5现象,使得我国农村在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之前,是一种独特的自治模式。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用特殊手段强力挟制农村,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地区这种乡村的社会结构中,还混杂着豪绅、袍哥、会门、匪特等势力对乡村权力的影响。为了重新整合乡村治理关系,1950年农民协会6在四川各地普遍建立,建立贫雇农为骨干的乡人民政府。[3] 乡村老党员这一群体逐渐在乡村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川在1953年正式实行普选后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年四川省(包含现重庆地区)农村人口总计为56591119人,共12851742户,10772个乡。7如仪陇县于该年6月至8月对三个区共20个乡镇142个村进行普选,共选出代表969人,当选代表中党员184名,团员175名,占总代表数的34.04%。8由此可见,党团员已经在乡村政权中占了相当的比例,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一些农村的老党员是乡村的有力建设者。此后,中共发动的全国性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如土地改革、“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四清”、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等,都与乡村有着密切的联系,乡村的老党员们大多是这些事件的经历者与见证者。

在对川渝地区部分乡村老党员的口述访谈的过程中,他们所传达出来的历史信息,对于窥见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地区基层党支部建设、农村地区的社会生活史、乡村建设史是珍贵的资料。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口述历史研究9,能对集体记忆10修残补漏,是自下而上地引入新的历史证据,因为它关注的是个人记忆,而个人记忆的價值问题口述史学的核心问题。[4] 老党员是历史的亲身经历者,他们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能为构建历史公共记忆11 提供重要资料。

在访谈中,有老人讲述道:49年四川和平解放后不久,朝鲜战争就爆发,位于四川省合江县的鼓楼山因山高路险,自明清以来就屡禁不止的匪患就又兴起,土匪经常下山抢掠民众。老人的话便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合江县鼓楼山地区的社会状况的写照,当时新中国的政权还不够稳固,治理政策还没有彻底落实,鼓楼山地区的社会治安还不够安定。谈及农业学大寨之时,老人们叙述“当时集体化吃大锅饭,开山、垦荒、开河沟,有些盲目地违背规律地劳作”;“提倡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集体化吃大锅饭、挣工分,但有很多人偷奸耍滑、导致效率低下。”问及最艰苦的时期,普遍对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印象深刻;对于土地下放,“原来集体需要3天做完的,自己1天就能做完。”;包产到户之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提高了,有余粮之后是国家来收的,也可以在市场上自己卖”。

以成都市黄龙溪镇大河村为例,该地乡村建设史,包括道路改进、沟渠整治、农业种植、社会治安、医疗设施等诸多方面,与过去相比呈稳重向好的趋势。但交通状况较差、农业灾害频繁、政策援助缺乏是包括大河村在内的如今许多村庄的不足。调查中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农场、生态农庄、生态养殖、瓜果蔬菜基地等在乡村不断探索,并且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另外,乡村旅游业成为许多乡村地区日趋增长的一大产业。

三、乡村党员与“空心化”问题

众所周知,作为人口流出的主要地区之一,川渝地区每年有大量的人口在外务工,从事各种行业。在川渝宗族势力的影响下,大多以家族为单位,在外地进行集群化的工作。但是这一现象,也导致农村出现剧烈的“空心化”现象。

在实地的考察中,被调查的党员中,有大量党员均与配偶一起,单独生活在农村地区,与此同時,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在外务工,人口流向从东部沿海地区,到东南亚地区不等。据资料显示,四川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792. 8 万人,占外出总人数的 61. 7 % ,其中21 岁至40 岁的青壮年人口占 70 %。[5] 这一“空心化”现象,对农村党员的个人发展,以及组织建设,具有以下几点影响:

一、对当地的基础建设工作有不利影响。在党领导下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过程中,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村务赤字严重。对于一些村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保证,在“村村通”等工程实施之余,一些不符合政策红利的地区难以实现路面硬化等基建工作的开展。外流劳动力除从事服装加工、印染等职业之外,少量劳动力从事教科文,难以实现本地区招商引资。中老年人是如今川渝农村的主要居民,老年党员群体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空心化过程中,乡村老年党员自身的地位不断下降。这些党员受制于年龄、知识等因素,不能快速适应现代社会,在新型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传统的老年党员受到的冲击尤为强烈。单纯参与农业生产的中老年党员,对于当地产业升级的意义不太明显。至今,在走访的农村中,仍有多个地区移动支付不便捷。落后于时代发展过程。

二、不利于农村地区党组织建设。作为农村地区的自治领导集体,党组织是当地协同发展、科学发展的具有领导性质的机构。在受采访的诸位老年党员中,有66%的老年党员有希望子女入党的意愿,28%的老年党员有子女已经成为党员,这一比例总体偏低。在没有二代党员的家庭中,“经济条件”成为主要的制约条件,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年轻一代更少的考虑入党,一方面是党员的断层、基层党组织的人才断层,使得后备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在当地宣传力度的不足,宣传方式的落后。同时,已经入党的老党员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入党时没有经过完整的程序,缺乏必要的入党宣誓、考察期。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乡村老党员的生存状态是如今农村“空心化”问题之下值得关注的一大问题,而如何解决农村这样的现状,必是个复杂的问题,在此姑且不予论述。

参考文献:

[1]易新涛,叶均. 民族地区农村老党员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35(4):97

[2]周振鹤.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M]. 北京,中华书局, 2016:134

[3]冉绵惠.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基层政权建设与乡村社会治理[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66-77

[4]陈墨. 口述史学研究:多学科视角[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73

[5]王菲.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村级党组织建设研究[D]. 西华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21

作者简介:李鑫(1998—),男,四川泸州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历史学在校生;刘海杰(1998—),男,山西省大同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古典文献学在校生;阳倩琳(1998—),女,四川成都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历史学在校生。

本文为陕西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校级一般项目“乡村老党员口述访谈——以川渝地区为例”的最终成果,文中通过实践调查获取的数据信息真实可靠。另外有张瑞、任露、饶晓睿、董小薇、熊惠、谷依诺、魏锋、杨戈、包梅萍等团队成员对本文成果的倾力协助。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空心化
村庄空心化的治理之道
公证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美欧中产阶层遭遇“空心化”
农村精英流失问题研究
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的研究
人口流动视域下的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
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