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冷思考

2018-03-22陆廷美

魅力中国 2018年34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新课标思考

陆廷美

摘要: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加文学那么简单,往大里说,它在培育健康的“中国人”的思维,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往小里说,它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依托,是提高其文化学识、促进其个人修养的最直接的工具。语文(汉语)人口,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英语人口,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人口。滑稽的是,曾几何时,当英语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和语文站在一起时,英语成为璀璨的明星,拥有了那么多的“粉丝”。而语文一隅,冷清得令人心寒。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教学;思考

二十一世纪初,在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注重并指导学生对课外资源的收集及开发

语文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除了课内资源,诸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外,还有许多可资利用的课外资源,诸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需要我们教师及学生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记载,学会思考,用语文的眼光去审视、去整理,以此增强自己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他们与我们名家笔下的某些人物的关系,也就是既要学会把语文与生活联系,又要学会从生活中窥视语文。

二、注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并不是简单的走出课堂,搞一次集体活动之类的实践。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当前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既获得切实的感性知识,又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检验课本知识的真实性,让学生能把抽象的、主观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的、客观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身心各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所以我们语文学习也同样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突出人文性,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們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四、让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力得到肯定

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观性得到最大发挥的标志,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应该从过程评价及价值观的体现出发,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必须学会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论是从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应该让每位参与者有成就感,让其价值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并逐渐培养整个班同学的创新能力。

作为语文素养和科学创新思想的一个环节,确实值得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重视,它是把课内与课外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我们每位同仁做一个有心人,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尽的天职承担起来。教师要潜心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博览、广闻、且持之以恒,才能在课改中站稳脚根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才能得以更新发展。目前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多了一些,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少了一些,冷静的思考一下,还是让语文教学再“语文”一些吧。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新课标思考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