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区名称变迁下的城市住宅空间结构研究
2018-03-22井思宇
井思宇
摘要:小区是城市居民居住的主要场域,小区命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变迁以及其内在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并且通过透视小区命名的变化也可以把握人们对于居住空间要求的转变,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空间的阶层区隔。本文对通辽市科尔沁区的小区名称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对城市住宅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并影响因素的原因剖析。
关键词:小区名称;城市空间;社会结构;变迁
一、通辽市科尔沁区小区名称的变迁
(一)单位体制下住宅命名。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住房制度为单位福利分房制度。此类住宅区临近单位工作地点,因此更多被称为是宿舍、大院。例如电业局西宿舍、十九局大院。虽然这些住宅区逐渐面临被拆除的境遇,但是单位体制下的住宅区的名称仍然具有标识性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惯习,布迪厄认为:由于各个阶级和统一阶级的各个个体的生活经历,不论从年代顺序和环境特征而言,都不尽相同,所以哪怕是属于同一阶级的各个人的“生存心态”都具有特殊的标志性风格。
(二)早期房地产开发下“温情和谐”住宅命名。
随着城市进程速度不断加快,住房建设也逐步由国家“统代建”与单位建房相结合的模式逐步转向房地产市场开发,进入到了市场转轨时期,房地产市场因此慢慢的成长了起来。早期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楼盘,更多是以温情和谐风格来命名。例如平安小区、馨园小区、安居家园等。作为早期的商业性住房,彰显和谐温情风格的小区命名。
(三)彰显“高大上”气质的住宅命名。
随着对原来老旧单位宿舍以及平房拆除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地产开发进入到一个“井喷”的状态,楼盘的命名集中体现为“高大上”的风格。例如:紫云公馆、吉地华府、龙兴公馆、翠迪东郡等以古代贵族人家居住场所“府”、官僚人士居住场所“公馆”等,无不展现人们追优渥高端品质的向往。
(四)追求景观、环境优越的“生态”住宅命名。
通辽市科尔沁市区内流淌一条河流,称为西辽河。而伴随着通辽市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区域不断外扩,西辽河区域也进行了开发,一批房地产商入驻,开启“河景房”楼盘。“俯视辽河景观、宁静清新淡雅”是这批楼盘的主打宣传。例如:滨河花园、辽河映翠、水岸春城、怡景江南等等。这些名称体现出人们开始重视自身居住地的生态环境,追求健康有品质的生活。
(五)住宅命名新趋势。
除了完全商业性住宅之外,通辽市科尔沁区还有依托国家社会福利政策构建的小区住宅。例如:村和新居、惠民小区等。该小区住房有很大一部分是小户型,是为有最低生活保障居民的提供的保障房与廉租房。此外,学区房成为了大势,致使房地产在楼盘的命名上也更有“学院风”。例如园丁小区、学府家园、名仕小区等。由此展现了社会发展的新的需求动向。
二、住宅名称变迁下城市住宅的空间结构演变
(一)从单一到多元的空间分隔结构。
在计划经济时期,住宅区域小区的命名的唯一标准就是单位的名称,所以当时城市住宅空间结构的分化是由一个个单位来区别的。住房制度发生改变,原有的单位分房转变为住房交易市场。市场则是以供求关系的姿态出现,房地产市场则需要迎合消费者的购房需求。因此在多元化的购房需求之下城市的命名风格也发生了多样性的转变,演变为多元性的城市住宅空间的划分。
(二)从全封闭到半封闭的住房分层结构。
雷克斯和墨尔将城市视为一个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合二为一的特殊体,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市逐渐分为初一个个空间上相互隔离的地段或单元,不同类型的居民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的次级社区,并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特征。从科尔沁区的小区的名称变迁中发现,计划经济时期由单位统一按照职位、形成了半封闭的住房分层机构。新城区环境优越的住宅区居住城市中具有较高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人;炙手可热的学区房是极其重视教育中产阶级的首选;政策住宅小区为社会中的下层群众提供了安家的保障。由此可见,在城市住宅空间中形成了住房分层性结构。
(三)呈现多功能型的住宅空间分化。
当前城市住宅空间呈现出功能性的区间分化,例如满足子女教育功能的学区住宅区,满足人们追求健康生态的景观住宅区,满足基本居住生活需要经济适用住宅区。这些具有不同功能性需求的住宅小区将城市住宅空间进行了分隔。另外,“养老房”现已出现在有些城市之中,它也在满足人们对于养老的需求。
三、影响城市住宅空间结构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快速的城市化为土地、住房等制度转型在空间上提供了大量试验空间,使得居住环境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差异更加显性化。通辽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期,城市空间在不断的向外扩张。新城区位于中心城区的北部,辽河的北岸,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渐的完善,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新的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二)宏观政策制度演变。
根据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观点,空间结构是社会结构的隐喻,是由特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居住环境的空间结构同样也构建于社会制度的基础之上,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型与居住环境的空间的差异紧密相关,而这种制度转型的最大影响是解除了住房、土地、服务社会等与单位制度的联系,增加了居民选择居住地的自由度。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是由自己来决定,居民需求结构的转化为城市居住空间的不同区隔。
结语:通辽市科尔沁区小区命名的演变特点,反映市区空间住宅结构的变化,也同时也是对城市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显现。首先是空间结构分隔标准的变化,即从单一单位名称识别到多元居住类型识别;其次,从全面封闭到半封闭的居住空间分层结构,即由单位体制下“科层制”分房分层结构,到自主选择下的半封闭的居住分层结构;最后,呈现出城市住宅空间多元功能性需求组合。在影响因素方面体现为通辽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期、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以及居民个体的自主的居住决策权,在今后的通辽市的居住空间会随着居民新的需求增长点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宣揚,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蔡禾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3]柴彦威. 时空间行为研究前沿[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