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偏差与矫正

2018-03-22刘彬

魅力中国 2018年37期
关键词:偏差矫正价值观

刘彬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本文主要通过对比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价值观;偏差;矫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一、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一些误区

(一)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利己主义。

不少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自我为中心,崇尚个人至上,强调自我设计,不愿意帮助别人,只谋求实现个人的发展,夸大吹嘘个人实力,忽视社会价值,认为人生价值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集体观念淡薄,不参加集体活动;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将社会国家利益置之不顾,相互之间甚至不择手段相互利用。

(二)道德约束力和社会责任感不强。

当面临不良的社会风气时,内心知道应该去制止,但是当其他的人都不去做时,有将近百分之二十的大学生选择随波逐流,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要融入社会,一些不好的东西也要学。这说明这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约束力较低,社会责任感不强。

(三)诚信道德方面表现较差。

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评价并不高。这是因为部分大学生在诚信道德方面仍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自命不凡、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的学生作业偷工减料、学术抄袭、考试替考、抄袭、夹带、偷看,有的不按時偿还助学贷款等。

(四)追求物质生活,消费观念过于超前。

受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和产生不良的影响,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讲虚荣、摆阔气、互相攀比、追求奢侈品。为了满足自己的高消费,有的同学不安心学习,想方设法地去赚钱,甚至有一部分同学诈骗、赌博以致走向堕落。

二、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一)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幸福的主观性指的是不同社会生活条件下以及有不同的主观思想意识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幸福观,表现为个体差异性。幸福的客观性指的是社会对人们需求的满足,如物质和精神生活等条件。幸福的客观性决定幸福的主观性,幸福的主观性依存于幸福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其中介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幸福虽然是人们主观意识的反映,但是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提出了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物质与精神就像人的两只手,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物质生活为精神生活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而精神生活的满足能够促进物质生活的提升。就人们而言,人的生活就是物质需求与精神满足的结合,因为人在具有生理需求性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情感,需要情感的升华及归属。

(三)幸福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人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人们得到了身心和生活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而这无形的精神财富则会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劳动带来的幸福。这无疑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劳动成为享受的前提,享受又成为劳动的动力,幸福则成为二者的统一。

(四)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人的属性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则是最根本的属性。这一根本属性,就决定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那么,个人幸福就与社会幸福紧密相连。只有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个人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利益;只有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平台;只有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幸福。

三、对树立正确幸福价值观的启示与思考

(一)加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价值观。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大学生自身应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积极进取,正视自己,学会换位思考,借助内外力量挖掘自身潜能。高校要加强理论引导,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认识,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思想源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给予有效的引导,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社会应加强舆论的引导和监督,宣传、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加强和改进价值观教育。

第一,要创新价值观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教育观,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要拓宽价值观教育途径,使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衔接、互相补充。要改进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结合、他教与自教结合、主旋律教育与多样化价值观教育结合。

第二,坚持价值观教育与舆论引导相结合。价值观教育离不开舆论的推动和导向。加强价值观教育,必须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首先,要始终坚持对社会舆论的控制和影响,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同时,要重视对社会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弘扬社会正气,鞭挞不良行为,扬善抑恶,尤其要对损人利己等不良行为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在当今信息社会,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要采取必要的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以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和健康性。

第三,寓价值观教育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价值观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因素,很多时候,价值观偏差是因为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因此,要寓价值观教育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到实处,帮助人们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要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食品医药安全等民生工作。

参考文献

[1]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1.

[2]童政权,李公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8(3).

[3]胡忠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1).

猜你喜欢

偏差矫正价值观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我的价值观
50种认知性偏差
加固轰炸机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真相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监狱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循证矫正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