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中对农报道的缺失与农村社区报
2018-03-22郑利明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报纸中有关农民的内容也存在偏失,专门为农民而设立的农村报纸数量很少。而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农村社区报的建设将是解决相关问题的佳径。
关键词:涉农报道;农民媒介话语权;农村社区报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乡村人口为674149546人,约占%50.32。中国目前正在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除了部分农民以进城务工等方式进入大中型城市外,更多的农民是在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居住。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农村人口将逐渐减少,但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将越来越多。这部分农民并没有脱离农业生产,怎样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既是报业应当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的大好机遇。
一、目前报业对农民报道的缺失
(一)专门为农民服务的报纸数量少、内容上报纸中对农民的报到数量少。
在农村可以看到放映的电影,农村发达地区网络也开始普及,电视更是常见,但要想在农村找一张适合农民读的报纸却是很难。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农村已放映影片812.3万场,观众17.53亿人次,超额完成年度公益放映目标任务。[1]早在2007年我国就已经有99.89%的家庭拥有电视机。但全国2000余份报纸以农民为对象的报纸却只有几十家。首先在数量上就处于弱势,其次在报道的内容中报业大多报到是国际新闻、军事、明星私生活等易于吸引眼球的报到,对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状态鲜有提及。
(二)综合大报与农业报纸不应二元对立
在报纸中专门以农民为读者对象的农业报大都报道的是农民的生产生活,而综合类大报却对农民报道甚少。综合类大报不应因为已有专门负责报到农民的报纸而就减少相关报道。尤其是在报纸中以一种猎奇的心态只对与农民相关的奇闻怪谈进行报到,易形成对农民的刻板影响,而编辑出版者、读者却均无农民,造成农民媒介话语权缺失。贪官、炫富的报到固然让人读来愤怒,但对农报到的缺失,却让人们忽视了广大农村农民的利益。在报业的市场化进程中,报纸自然会寻求能增加其广告收入的吸引读者的内容来报到,但报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兼顾社会公共利益、信息享有的公平性。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报
美国社区报纸协会、美国全国报业协会对社区报的定义为“旨在通过新闻和资讯的方式服务并建设本地社区、提高社区居们生活质量、打造社区纽带的报纸。”社区报的概念由美国、加拿大引进而来,在中国的本土化特色上首先体现在了城市的社区报,虽然发展多年但值得借鉴的范例模式并未形成。而在北美社区报更多的是小城镇上的地方小报,有的城镇小报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社区中生活的人们经常见诸报端,而居民认为一生中需上一次当地报纸成为一种约定俗成。
(一)社区报在农村前景广阔
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建设将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大战略。将极大拉动国内消费内需,推动经济发展。而新型城镇不仅只是建好楼房、引进企业投资,信息也必定是内在需求。随着新一代农民文化知识程度的提高,及时掌握身边的信息不仅是生活需要也是生产劳动所需。目前农村社区报数量很少,大多处于试验阶段,这将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而在城市已有都市报,省级、国家级报纸的强烈竞争,农村社区却几乎无报可读。从相对高收入地区的农户所关心的报纸种类看,农户更喜欢看当地热销报。[2]虽然目前大的广告商并不看好社区报的未来,但一份报纸首先是先树立起影响,然后才有广告招商的投资,而且农村社区报立足于农村社区,应吸引农资产品、家电等广告商,将社区报定位在小众媒体,也应吸引中小企业的广告投资。
(二)做接地气的农村社区报
农村社区报要创办出自己的特色需入乡随俗,例如报纸的内容上可适当加一些方言、“家乡话”,这便能拉近读者的距离。转换报道思维,想到社区居民想要什么,而不是单方面进行“议程设置 ”。 在报道的内容上要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这个地方是姜蒜集散地那就少不了对今年姜蒜的市场行情、种植技术加以报道。而且要做深入的专题报道。同时对于社区居民发生故事要多加留意,比如谁家有人得了重病就可以在报纸上组织募捐,反映居民的真实生活状态,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让大家感到亲近。这当然需要有相关记者在附近工作,能得到第一手资料。需要逐步培养起农村社区报的工作人才。在社会新闻、时政新闻上也应加以选择来复合农民的口味。基本上小城镇居民对国家大事、军事新闻兴趣浓厚,对明星八卦、时尚影视兴趣较少。那么在相关板块上就要对内容有所侧重。还要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很多政策法规,政府的网站上贴了出来,农民却看不到,上传下达的效率低,社区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起到宣传的作用。
(三)农村社区报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网络、手机报等也都开始进入农村。农民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信息的途径和机会。新媒体易于与受众建立联系,具有交互性、跨时空的特点。随着网络、手机在农村的普及,未来的农村社区报势必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就需要社区报走别人不能走的路,需求差异性的策略,首先做好本土化,手機报毕竟是依托移动通信商,真能对所有用户发送内容一致的手机报,很难深入到社区群众的生活中去,做到小众化的报道。与低发行量相伴而生的高渗透率,一方面导致社区报新闻的低替代率,向读者提供其他媒体无法提供或无法更好提供的内容,从而构筑自己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也由于社区报和读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形成“情感忠诚”,足以与新媒体的信息快捷化优势形成抗衡。[3]其次做好深度报道,信息时代网络上的农业科技散碎且农民掌握网络能力不高,一些行业分析预测等难于掌握,在电视的农业节目中,大多是对农业项目的介绍,但介绍并不深入,观看后只能作为了解,很少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介绍的农物、畜牧养殖也难与当地匹配,当地有自己的传统产业一般不会轻易改变,社区报可以给以精确的权威报道,挣得读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2年媒体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6:12
[2] 谭英 :《中国乡村传播实证研究》第4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
[3]蒋旭峰:《社区报: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新闻记者》2013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郑利明,(1989-)男,汉族,学历: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 :广播电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