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情”引“共鸣”,深入品析文情
2018-03-22时玉玲
时玉玲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的课文,本单元主题为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教参对课文的简介为:“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的画面,展现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教参定位老人对海鸥的感情是无私的爱,我们在教学中通过老人对待海鸥的一些细节品读,并可以感受到老人这份纯净无私的情感;可是教参将海鸥回报老人的情,用“令人震撼的情”以予概括,未免太过空泛。这是一份怎样令人震撼的感情?又饱含了海鸥的哪些情感体验呢?为了在教学中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感悟海鸥回报老人令人震撼的情”这个环节时,采取引导学生与海鸥产生“共情”体验,再借用这份情感的“唤醒”,引导学生与文本、生活产生“共鸣”的设计,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到这份情感的不同变化与令人震撼。
片段一:创设情境,与海鸥“共情”
第一步:初见老人——喜悦、兴奋、担忧、猜疑
教师:老人十多天没有来了,如果你是老人喂养了十多年的鸥群中的一只,当你再次见到老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1:老人,您终于来了,我还担心您出什么事呢?
生2:老人,您还好吗?您好多天不来,我们可想你了。
生3:老人,你又给我们带饼干丁了么?
生4:此时我最想飞向老人,飞去他手上吃食。
……
教师继续引导:此时这些海鸥对老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1:是担心
生2:是想念
生3:是喜悦
……
第二步:明白老人去世——悲伤、难过
教师:当你们(海鸥)这么急切地飞向老人,围着老人叽叽喳喳询问的时候,老人有回应你们(海鸥)吗?
生:没有。
教师追问:此时你们(海鸥)又会想什么?
生1:老人今天怎么了?
生2:老人他怎么不回答我们?
生3:原来我们看到的只是老人的相片啊!
……
教师:当海鸥知道老人去世了后它们又是怎么做的?找出相关语句有感情朗读。
教师:这时,当海鸥知道老人去世了,再也不会来给它们喂食、呼唤它们的名字,跟它们亲昵说话了,海鸥会怎么想?
生1(已经语气伤感):老人,你不能离开我们,再给我们喂
食吧!
生2:老人,我们还想和你朝夕相伴呢,老人,你回来吧!
生3:老人,我们要永远和你在一起!
……
教师:从这些小海鸥的话里我们又感受到海鸥此时又是怎样的感情?
生1:伤心
生2:难过:
生3:对老人怀念、不舍
……
第三步:带走老人遗像——伤痛、无奈、急切、焦虑
教师:海鸥们怀着老人离去的这份伤痛给老人守灵,当人们想带走遗像时,海鸥又会怎么想?怎么做?
生1(明显焦急的神态):不能把老人的遗像带走!
生2:再让我们和老人多待一会儿吧!
生3:老人你不要离开我们!
教师:同学们,你们把自己想对老人说的话大声的说出来。
学生大声表达心声,教室瞬间一片杂乱……
教师:同学们,此时你们的表现,可用文中一个词来形容,这就是文中‘炸了营的意思,此刻海鸥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1:伤痛,难过。
学生2:舍不得。
学生3:想留住老人却没办法留住了。
教师:对,这就是海鸥的无奈,焦虑。找找你从文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简析:以上片段设计,通过三个步骤,唤起学生与海鸥的共情体验,从海鸥的情感变化中深刻感受到:十多天不见老人,海鸥再次见到老人的喜悦、兴奋、担忧、猜疑;当海鸥明白老人已经去世,肃立为老人守灵时悲伤、难过;再到人们不得不收起遗像时,海鸥的伤痛、无奈、焦虑与急切,无不透露出海鸥对老人的依恋与不舍,这不再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这是亲人之间的情感,是作为“儿女”们的海鸥对老人深沉的感激与深切的怀念之情。
片段二:情感迁移,与文本“共鸣”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看过、或者听过、经历过和动物相处的感人故事吗?想一想,愿意分享给我们吗?
生1:我给大家分享的是我奶奶家与他们家养的一头牛的故事。奶奶小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头牛,奶奶家有好几个孩子,每天上学,我的老祖(奶奶的妈妈)都赶着牛车送孩子去上学,耕地、拉车,家里的重活都靠这头牛。后来这头牛老了,应该是到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了,这头牛不在牛圈,走出去村口的泥潭中,将自己陷入泥潭里死去了。后来奶奶一家把这头牛拉出去掩埋,然后立了一条规矩:从此以后,奶奶一家人不许任何人吃牛肉。
生2:我讲的是我和我曾经养过的一只鸽子的故事。在这只鸽子出生不久,鸽子妈妈就去世了,看着它很小,我就决定喂养它长大,慢慢地它长大了,会跟着鸽群飞出去找食物了,我也就没管它了。有一天,我上去楼顶喂食,想也许不认得我了吧?当我像以前一样把手抬起来时,它竟然像以前一样飞到我手里吃食物,当时我觉得太神奇了。可是,有一天,它却被我家的大狼狗咬死了(眼里泪光闪闪),当时我多么恨我家的大狼狗啊!可是不久后,我家的狼狗也被偷狗贼偷了……
师:听了同学们的故事,老师也深受感动。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对它们好,它们会把我们当做亲人一样。这种情感体验,就和文中的吴庆恒老人跟这些海鸥一样,老人用他无私的爱,换来了海鸥对他的崇敬、感激与怀念,让我们把自己当成一只被老人喂养过的海鸥,怀着对老人的这份情感,再读读15—17自然段。
简析:此片段的设计,在唤醒学生与文中海鸥产生共情时,以“分享自己身边与动物相处的故事”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体验,巧妙找到学生真实情感体验与从文本中得到的情感体验切合点,与文本产生共鸣,当学生对文本所传递的情感感同身受时,再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海鸥,怀着对老人的这份情感朗读课文,从而感悟到文字间蕴含的深情,受到这份人与动物间真情的熏陶,真正体会到海鸥对老人这份令人震撼的情感。
教后小记
文字是有温度的,因為文字里蕴藏着深深的情与理;文字又是有深度的,因为文字里蕴含的情理需要我们用心才能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引领着一群知识水平有限、领悟能力还在提升中的孩子,去感受文本深处的情理,是件不易的事,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所以要做个用心的语文老师,真正做到“吃透教材与教参”,寻到开启通往深入品析文情的密匙,顺着文章情脉,层层深入,唤醒学生情感的共鸣,真切体验文之情理,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课堂革命”里定会绽放不一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