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探析
2018-03-22刘佳欣
刘佳欣
摘 要:小学生厌学问题是我国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且严重阻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了学校班级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从小学生多种多样的厌学表现入手,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关键词:小学生 厌学 原因
所谓厌学,就是指学生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因而持冷漠、厌恶,甚至逃避的心理状态,在其行为上表现为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这种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危及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直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难题。[1]
一、小学生厌学的表现
小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有: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专心听讲, 学习兴趣低落、思考问题不积极、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认真完成作业、对自己要求不高,学习意志力薄弱以及人际关系不良等,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学习效率降低, 学习成绩越来越差。[2]
二、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1.内部原因
(1)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激励、指引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发展还不够健全,因而对学习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缺乏学习的心理动力,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缺乏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因此,学生学习态度消极,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久而久之,产生厌学现象。
(2)学习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
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父母的宠儿,家长过于放纵和溺爱孩子,而忽视了情感的培养,致使他们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比较差,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内心的情感,掌握不住自己的心境,经受不住苦难的折磨和考验,在困难面前表现为厌倦、畏惧、惊慌。这样的学生一旦在学习上碰到一点困难, 便打退堂鼓, 畏缩不前, 不敢与困难斗争, 因而产生厌学。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少,学习生活缺少规律,学习方法不够科学,不能很好的做到劳逸结合,造成自身不良的身心状态。不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给学生增加了许多阻力,不断的挫折感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造成精神苦闷,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
(4)人际关系不良,感到孤独和不安
由于性格等原因,一些小学生不善与人相处,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在集体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独,受到其他学生的排斥和欺侮,如果老师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感到在学校没意思,日积月累,厌学情绪就会产生。
2.外部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陷
①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一个孩子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和学习场所,家庭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将全面地作用于孩子身上,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子女心灵造成创伤,使之意志消沉而影响学习。在不良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失去了家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容易胡思乱想,心理扭曲,开始放纵自我,对学习置之不理,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②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
如今,很多家长都对自己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他们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强迫孩子学习外语、书法、奥数等特长班,他们一心想让孩子学习好,而忽视孩子的接受能力,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大量的课外班挤占了孩子的课余时間,使孩子沦为学习的机器,当孩子达不到预期的成绩时,父母的责备就会随之而来,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严重创伤,使孩子没有了学习的动力,产生自卑、畏难的心理,慢慢的发展到厌学的状态。[3]
(2)学校教育的不足
①不良的教师品质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活动, 师生情感的交流, 能使学生从思想上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 从而使学生喜欢这个教师, 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据调查,我国学生不喜欢教师品质的前五条是:经常骂人、讨厌学生;对学生没有同情心;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偏爱、不公正;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因此,不良的教师品质会造成师生间关系的紧张,学生因讨厌该师而讨厌该师所授的科目,进而产生厌学。[4]
②教师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
部分教师因长期工作的劳累而出现职业倦怠,不愿主动学习、自我提升,教学方法陈旧。单调无味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使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起来疲惫不堪, 味同嚼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唤起学生学习的愉快体验, 进而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终导致学生缺失学习的动力, 产生厌学的情绪。还有些教师存在“恨铁不成钢”的错误思想,采用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例如:训斥、写检查、罚站等办法。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焦虑、恐惧状态,因而产生厌学情绪。
参考文献
[1]张春杰.儿童厌学现象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3):148-150.
[2]陆晓彬.厌学问题研究现状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4):15-16.
[3]陈永胜.小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85-200.
[4]赵燕,刘姗汝,贾德梅.学生厌学情绪的心理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