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研究

2018-03-22唐宾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考试作弊计划行为理论影响因素

唐宾

摘 要: 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严重危害高校教育活动有序开展。为有针对性地解决该难题,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考试作弊意向量表对4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取了355份有效数据,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方面来研究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与其所在年级、所学专业类别以及性别有所联系;考试作弊行为和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有相关关系。结论: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可以比较有效地评估考试作弊意向及预测作弊行为。

关键词:考试作弊;计划行为理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6.074

1 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为了明确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根源,随机选取4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内容分以下三个方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和特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考试作弊现象的建议。

影响考试作弊的因素主要从个人因素、课程因素、监考因素三个方面考虑。由于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是很难改变的,而且笔者在阅览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得知这两种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本文不把上述两个因素作为调查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采取阅览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浏览中国知网、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学术网站的方式,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计划行为理论、学术欺骗行为等方面的专业书籍,了解了相关的专业知识。

2.2 问卷调查法

2.2.1 问卷的设计

笔者设计了针对大学生发放的《关于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调查问卷》的调查问卷。该问卷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专业类别;第二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作弊行为决定因素,大学生作弊行为、作弊意向、作弊行为态度、作弊行为主观规范、作弊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个体能力因素、个体认知因素、自我效能因素、人际因素、环境因素、系统因素、惯性思维因素等。《关于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调查问卷》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关于考试作弊的基本情况和形成考试作弊行为的主要因素。

2.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向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40 份,回收问卷 400 份,有效回收问卷355份,有效回收率为 89%,其中男生 169名,占47.8%,女生 186名,占52.2%。

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全部进行有效性检查、复核和筛选,剔除掉填写不全和完全雷同的问卷。然后运用 SPSS19.0 版统计分析软件和 EXCEL 软件对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研究数据相关因子的分析处理、相关系数的检验以及统计图表的制作等。

3 信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是指测验或量表工具所测得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即该问卷或量表是否能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量表的信度越大其测量标准的误差也就越小。本文采用内部一致性法来作为问卷信度的检测。内部一致性法以Cronbachs α系数在0.6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由表1可知,问卷中每一个变数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8,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本问卷的可信度良好。

α的取值在0~1之间,α>0.8時,表示量表信度很好;α在0.7~0.8之间,表示量表的信度可以接受;如果α是在0.6~0.7范围内,表示量表也可以接受但需改进。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Cronbachs α值为0.961大于0.8,量表的信度较好。

4 效度分析

因素分析能求出量表的建构效度。本文对全部19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后,对其KMO值进行总结(见表2),可以看出每个变量KMO值均大于0.7。同时,进行最大方差旋转后每个变量都提取一个成分,显著性概率均为0,信息表明,本项目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

5 道德规范的年级、性别、专业类别多元方差分析

为研究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年级、性别、学科类别的差异,笔者通过多元方差分析考察了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年级、性别、学科类别的交互效应,如表3所示。

由上表可知,年级和专业类别在道德规范上交互作用显著,性别与年级、性别与专业类别及以上三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男同学的道德规范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6 描述性规范的年级、性别、专业类别多元方差分析

为研究大学生作弊行为描述性规范的年级、性别、专业类别差异,笔者通过多元方差分析研究了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年级、性别、学科的交互效应。

从表4可知,性别与年级、年级与专业类别在描述性规范上交互作用显著,性别与专业类别及以上三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7 大学生考试作弊态度的年级、性别、专业类别多元方差分析

为研究年级、性别、专业类别对大学生考试作弊态度的影响程度,笔者通过交叉表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考察了年级、性别、专业类别对大学生作弊态度的交互效应。

从表5可知,大学生考试作弊态度在性别和专业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学生在考试作弊态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学生。

8 假设检验的数据结果分析

由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得到这些选项之间并没有呈现显著相关性,不能很好地得出本文的假设结论。另外,本文的其他假设的数据分析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不能体现显著相关性。笔者为此深表遗憾。

9 假设检验失败的原因分析

本文假设检验的检验结果并没能很成功的验证所设的假设结论,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9.1 选样具有局限性

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抽样数量较小,不具有代表性。

9.2 被调查者对问卷理解不到位

调查问卷的某些问题显得晦涩难懂,被调查者可能并没有耐心花一定的时间进行正确的理解就随便作答。

9.3 被调查者敷衍了事,没有认真完成问卷

在前期数据整理时虽然已将内容缺失问卷、雷同问卷等无效问卷剔除,但是还是不能确保被调查者在调查时抱着认真严谨的态度作答。

9.4 被调查者有所顾虑,没有表达他们真实的意图

因本次调查主题为调查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这是学生的一个敏感话题,学生们内心都会有所抵触。虽然问卷的引言部分已经表明会对被调查者的信息进行保密,但是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会有所顾虑,不敢表达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

10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管理对策分析

10.1 完善现有的考试方式与给分制度

10.1.1 分数改革

學生获得的分数不应该仅仅由该科的考试成绩决定,还应该加入其他一些因素。学校应该呼吁老师们进行分数改革,比如授课老师可以根据课程情况加重平日成绩的比例,或者以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综合考虑,而不是仅凭最后的一场考试一锤子决定学生的成绩。

10.1.2 考题改革

如果考试的内容都是教材上或者授课老师上课讲过的现成知识,而不另外变通和修改,这显然会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知觉行为控制力,他们会认为即使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也没有关系,只需要临考前备备小抄即可顺利通过考试。这样就助长了考试舞弊意向的产生。所以,授课老师应该改进考试内容,将死板的知识性考试转化为灵活的综合运用考查。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测试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知识点,是否真的懂得运用和举一反三。

10.2 构建良好的道德、诚信意识和学习习惯

10.2.1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学习观念

考试作弊本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但是这种不良风气现在却风靡校园是使人痛心和焦虑的。由于学生道德意识淡薄,没有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学习观,使得学生更加认可舞弊行为,学生的主观规范被削弱了。

10.2.2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大学的学习氛围相对于中学来说更讲究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们需要学会自己怎么去分配和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停留在中小学只会按部就班的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学校可以多开设一些第二课堂和名师讲座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另外,在每次课堂前几分钟,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上一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同时培养好学生们自主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

10.2.3 完善大学教育政策体系

(1)严肃的考试氛围可以有效减少考试作弊行为。

从上文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生有考试作弊动机,但只有个别学生实施考试作弊行为。说明如果监考严格,会使许多学生害怕考试作弊。所以学校必须坚持严格监考,比如可以引进和购买一些先进的防作弊工具。这样可以有效影响到学生的知觉行为控制力,让他们知道考试作弊很难,有效抑制作弊意向的产生。

(2)加强考试制度规范。

学校应让学生明确清楚有关考试作弊的惩罚制度,产生威慑力,让他们明白舞弊行为的严重后果。这些制度规范可以影响学生的主观规范与行为态度,从而降低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刘洪莉.大学生考试作弊防范措施探讨[J] .高等农业教育,2011,(12).

[2]李乃文 ,马跃 ,牛丽霞 .基于行为理论的矿工故意违章行为意向研究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10): 3-9.

[3]尤兰芳.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30).

[4]侯杰泰,文忠鑫,程子娟.结构方程模型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唐静.新时期教育考试违规行为的特性和趋向[J].教育与职业,2007,(3):75-76.

[6]刘慧军,蔡艳芝.计划行为模型的应用和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124-133.

猜你喜欢

考试作弊计划行为理论影响因素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探讨与应对策略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