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新形势下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8-03-22郑桂玲刘云韩小丽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创新教育互联网+

郑桂玲 刘云 韩小丽

摘 要:互联网的高效、便捷、多媒体等特点,促进了高校教育的推陈出新,给高校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但是中国互联网本身发展较晚,尽管目前互联网已比较普及,由于与传统教育差异巨大,对“互联网+”下的教育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师生素养有待提高、教育平台构建尚不成熟、教育资源短缺、效果评估未成体系,“互联网+”高校教育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高校教育应该进行理念创新,切实接受“互联网+教育”模式,制定政策进行保障激励,培训提高师生互联网教育学习能力,注重资源建设,注重评估体系的构建,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促使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6.071

1 引言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由于互联网具有的高效、便捷、多媒体等特点,对教育学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在教育领域,出现了“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同时高校师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用户群体之一,参与率非常高,“互联网+”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可促使學生有效利用碎片时间,主动学习,使高校课堂教学得到有效补充,进一步助推教育公平,给教育生态圈带来诸多利好。然而“互联网+”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开展时间不长,高校参与广度与深度有限,在线公共平台也还不够成熟,尚未形成生态体系,存在一系列挑战,“互联网+”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应该正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创新,促进“互联网+”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发展。

2 “互联网+”新形势下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接受认可程度低

“互联网+”概念首次于2012年11月由于扬提出,到2016年成为十大新词和流行语,带给教育的也是新的冲击。但是目前“互联网+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尽管众多高校开始依托互联网开展高校教育,然而这种形式与长期以来形成的课堂教育具有较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育中,师生可以面对面进行交流,学生参与度要高,“互联网+”下的教育,由于隔着屏幕,师生的相互感知相对较弱,接受程度较低。

2.2 师生素养要求高

“互联网+教育”不是课堂教育简单的线上呈现,不仅仅是通过视频或者在线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而是借助更新型的工具,传达更丰富的内容,这样就要求教师熟悉“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平台,教学工具,使用更新型的教学形式,制作更新颖的教育资源,“互联网+教育”同样要求学生具有自我约束力,愿意并能够接受“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对师生素养要求较高。

2.3 平台构建不成熟

“互联网+”教育离不开运行在互联网上的教育平台,目前典型的平台有百度传课、淘宝同学、腾讯课堂、网易公开课等,其中百度传课主要针对中小学生,淘宝同学融合了大量在线教育机构,腾讯课堂旨在模拟真实课堂,网易公开课则关注MOOC资源建设。但是目前平台功能有限,同时大多高校自身平台建设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尚未拥有自己的网络教学资源,满足不了网络教学需求。

2.4 教育资源短缺

“互联网+”下的教学资源,目前主要形式有在线实时授课、视频、PPT、习题等,绝对数量看起来可观。但是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学校定位不同,对课程教育要求也会不同,具体确定到某一高校特定专业学生,适应资源较少,从而对学生本身的在校学习促进有限。

2.5 效果评估未成体系

“互联网+教育”在高校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尚有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效果评估未成体系。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做得更多的是资源放置,对于教学效果往往是通过在线学习时间和在线考试进行,但是由于受到平台功能和经济效益的约束,通过屏幕上的在线时间监控和考试未必能做到真实有效,学生学习效果难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成果难以客观考核。

3 “互联网+”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发展策略

3.1 理念创新

在“互联网+”新形势下,高校要摒弃原有传统思想和观念,不是表面形式上将传统教育方式强套在互联网技术上,而应该切实认识到传统教育与“互联网+”二者并非是对立面,要在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努力将其与互联网有效的糅合在一起,打破传统教育存在的一些壁垒,从根本理念上接受“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兴形式,并将这一理念灌输到学校的每项工作中去。

3.2 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互联网+”教育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首先是政府层面,政府应该在“互联网+教育”中起到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为“互联网+教育”指出方向,提供资源与经费,推动“互联网+教育”。其次是高校本身,高校在响应政府号召的基础上,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为“互联网+教育”提供政策支持,让广大师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工作、学习过程中的相关行为有据可依,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保障。

3.3 培训提高

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发展“互联网+教育”的重要保障,国家与学校要积极开展有关提升教师素养和水平的培训,以此来提高教师在互联网开放教育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首先,依据教师自身的发展情况及当地的信息化发展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拓展和丰富教师培训的内容,引导教师主动将“互联网”与教育教学合理融合,通过一定专题培训、集中培训、主题式培训、案例分析、考核应用等方式开展以教学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师培训,逐步达到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使培训有质有量的进行。对于学生,应该开展短期课程训练,提升学生网络资源学习接受能力。

3.4 资源建设

“互联网+教育”可进行资源的交互式运用和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资源的优化和共享建设显得尤其重要。政府应该推动建立和完善一个有权威和公证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社会资源也应该进行有效补充,而对高校自身,一方面可将传统教育资源以适当的形式转化为网络资源,另一方面充分挖掘互联网这一新兴形式,构建新的资源,建成有规划成体系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库。

3.5 科学考评

系统科学考评,有助于各高校客观掌握“互联网+教育”的进程,为后期工作的继续推进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公平公开科学考评客观评价了教师工作,可有效刺激教师工作积极性,而对学生学习的科学考评,可有效反映学生学习效果。高校应该设立科学的考评标准,构建考评体系,包括构建资源数量、开课方案、过程监控、考试考核的约束等,促进“互联网+教育”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高校教育也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教育应依靠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AR等平台技术,理念上根本接受、政策上全力支持、培训上加大投入、资源建设全面推进、考评客观合理成体系,促进“互联网+”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01-09.

[2]顾明远.第三次工业革命与高等教育改革[J].教育学报,2013,(12):03-09.

[3]陈丽. “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6,(4):03-06.

[4]解庆福.“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的未来教育构想[J].教育导刊,2016,(12):20-23.

[5]杨新晓,陈殿兵,赵雷洪. “互联网+教育”下的教与学[J].教学与管理,2016(6):24-27.

[6]李碧武. “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7):96-97.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创新教育互联网+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